中国式父子

秀策在三十番棋中将雄藏降格后给父亲的信中,详细介绍了对局情况,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秀策给父亲的书信留存甚多,信的内容除去对局,也涉及投资情况,以及因外国军舰频临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显然已经不止是“父母在不远游”古训下,例行的父子通讯。
很早之前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一个在外工作的中年人在公共电话亭的对话。在电话里,那名男子跟家里成员一一通话,通过他说话的语气与时间,作者推断对方与他的关系。
最短的似乎应该是跟他的父亲,远短于他对儿子的叮嘱,虽然也是生硬。
那算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一个缩影。
前段时间在医院守候的ICU,是心外与外科共用。相对于外科绝对不允许探视,心外要好一些,因为病人多是清醒的,为了避免产生焦躁、抑郁情绪,医生会根据情况让家属穿上防护服进去,跟病人交流打气。
一次一个又高又壮的小伙子,难得有时间从外地过来探视。进去一会就出来了,出来后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告诉他一起等候的姨:他站在那里也不知道说什么,医生就把他赶出来了,并说,还不如让他妈来呢。
那个病人,因为我是例行做义工帮他做CT检查的,了解那是一个严肃寡言的男人。
我当时能够,也有足够时间想象那个场景。

壮别天涯

下午看完球赛,转到军事频道的时候,正在播出《壮别天涯》的第三集。
距离上次看第一集已经有段时间了,看来军事频道跟农业频道分家后,独立制作的片子质量挺高的,但是数量还是有限,只能反复重播。
钱壮飞的纪录片此前也看过几部,主要都是关于龙潭三杰相关的。单独拍摄的这还是第一次看。片子补充了不少情节,也略过了一些细节。传说后来陈赓被捕,就是因为受钱壮飞之托,去看钱壮飞的女儿黎莉莉演出时候,被特务认出。
与上次看的片子,都提及了李克农在夜里,带着两个党的领导人转移,一个是王明,一个是博古。
如同我们国内误读的达尔文进化理论,历史的选择也并不总是正向的。
片子的结尾,字幕滚动中,以徐恩曾对钱壮飞的评价结束。就是这么一个还算不错的平常人,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挽救了党,改变了历史。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共同体会 共同伴随

乐乐奶奶去世后四天,我去医院处理费用结算等事宜。回家跟媳妇说起来:进了医院大门,感觉到处都是奶奶的影子。
那位立马教育我:“别胡思乱想,好好继续生活”。
我笑笑,没有说话。
头七那天,照例到伟东,进门后发现媳妇给我发了一个语音,说:坏事了,也有我的症状了,看到一个老太太跟乐乐奶奶可像了。
我听完不由笑了。上次我笑,是因为我知道报应肯定来,但没想到来的那么快。
这个报应并非贬义,用现在常用语就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正笑着时,那位又发来一句文字,说:可难受了,妆都花了。
现在那位有了这种症状,恐怕要跟我一样,伴随一生了。
三周过去了,其实这样,比刚开始那种记忆的模糊化、线条化要好,那应该是痛苦与恐惧造成。慢慢走出来,至少不会再有恐惧,对遗忘的恐惧。

随景随忆

疫情期间,医院里面的陪护制度也大改变。不但培训人员限制一人,原本ICU每天下午的探视被取消。
一个人陪护,送送饭补充护理用品还可以,因为病人多是不能行动甚至是昏迷,遇到外出检查,尤其是做CT这样的力气活,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于是不少病号家属就利用做检查的机会,算是探视了。
一般这些家属都是直系亲属,但难得遇到一次是外甥来帮忙。检查完毕把病号床推回ICU的时候,外甥还给床上昏迷着的老舅鼓劲:舅,你在里面好好的。
这本来挺温情的话语,让我听着总感觉和这环境氛围有些,有点违和感。
当时不禁想:要是哪一天我稀里糊涂被弄到里面了,那几个小子会怎么样?
大外甥:舅舅进ICU了?!唉,从小就打我骂我说我还气我,哦不对,这是弟弟控诉他爷爷我姥爷的,反正,没少欺负我。好容易长大了,我要做个小手术,他专门还跑到医院吓唬我……
二外甥:舅舅进ICU了?怎么可能!上次问他什么是996.icu,他还说是I see you。从小光让我学习,自己却不好好学习,这回知道什么是ICU了吧……
小外甥:舅舅进ICU了……,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吗?哦,如果舅舅进去可能会出不来了?我也许会难过吧……
儿子:老爸说的没错,这几个外甥哪个也靠不住。关键时刻还得我这个孝子出面。我是拔管呢,拔管呢,拔管呢,还是拔管呢?等等,先看看爸爸帮我管的那几个游戏账号怎么样。唉,老爸也真不容易,炉石还在用落后好几代的卡牌收藏熬月度任务呢。以后只能靠自己充值,完成日常了……
将来要是真这样,挺好的,真的挺好的。

话题调剂

昨天儿子休息,晚上请客吃滕州菜,儿子很开心,因为请客可以吃更多的菜。
所谓休息,就是早上可以晚起两个小时,学习还是继续,所以儿子是低头哈着腰去,饱餐之后挺胸叠肚回。
步行回来路上,难得有跟儿子这么长时间交流。因为下午看到一篇关于范蕴若的文章,有所感,就跟儿子聊起抑郁症的问题。儿子居然还记得小学时候看的《棋魂》里面的内容。
也许怕气氛太压抑,所以交叉聊点开心的话题。但自从停了游戏之后,我们爷俩间共同的话题少之又少,于是话题就转到他那还能玩游戏的弟弟身上。
我跟儿子又提到,去年给弟弟买了一套港版英文的PS4的《刺客信条:奥德赛》。弟弟一次边玩游戏,边跟我聊:我本来有一套的,但哥哥(那可真正的亲哥哥)说只有中文的,然后就给我拿走了。
儿子听着,估计脑子里想象中弟弟、大哥哥当时的神情,忍不住一脸坏笑。也是难得这么开心。
本来按照计划,儿子要是能考到北京,最开心的应该是崇拜他的弟弟,至少是玩游戏方面。现在看,一切都要重新规划了。

情在人不在言

罗大佑的恋曲1990算是我最早能完整唱下来的歌,所以一直在我的播放列表里。在网易云音乐听歌的时候,也会点击讨论区看一下。
原先讨论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非洲司机小伙的故事。前段时间看到里面靠前单位推荐评论里面,有网友引用了贾平凹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先也看过,因为接近置顶,应该看过不止一次,但只是看过而已。只是最近看那次才深有感触。
今天偶尔点进去时,发现这条评论被删除了,估计是官方清理吧。官方也不容易,前段时间据说所谓“网抑云”都被大媒体点名。
其实网上网友或随手或用心,有感而发,写点东西有何大惊小怪。
乌云阴霾也不会总是布满天空,更不会只挂在某个倒霉鬼的头上。
人之为人,伤情难免。只要有家人,有朋友,如曦光似春风,一切总会好起来。
甚幸甚幸。

脑胃断路

昨天那顿晚餐,据说那娘俩以为我吃完了,还谦让了一下,最后由儿子把剩余的菜解决了。如果儿子不解决,估计我也能解决。
过去两个星期了。感觉自己在逐渐恢复。但唯一意外的是自己胃口问题。
也许之前那段时间一直食不甘味,所以吃的少,胃口一般。
但从结束第二天开始,我自己发现似乎有种坐下吃饭,有吃不饱的感觉。开始还以为是很久没有正常吃饭了,身体需要补充。
后来发现这种感觉一直存在,也就是不吃也罢,但要开始吃东西,脑子里总有饥饿感,而胃则没有饱足的反馈,二者的联络迟钝了。如果不是有事情打断,或者东西吃完了,则会一直吃下去,第二天才会感觉难受。
国庆假期快要结束了,减少吃饭的机会,也许会慢慢好起来吧。

厨子的满足

儿子国庆假期只有正常的一半,而就是这一半的假期,也在忙着各种作业,所以昨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高高兴兴走了。
晚上回来也很开心,因为这几天中午没有学弟学妹们抢饭,可以难得安心吃午饭。
晚上没有晚自习回家吃饭,虽然只是家常不过的白菜炖豆腐,也是满脸笑容。
因为吃饭的时候,测试leelazero新权重的对局进行到屠龙的紧要关头,我只是简单吃了一点就离开了。等对局结束回到餐桌旁,白菜豆腐大碗里只剩下菜汤了。
厨子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此了。

家中游戏地位

在我们家,会玩游戏是很有地位的。
从插卡红白机到PC机的FIFA97,或坐或战在我身边助阵,是大外甥的游戏成长生涯初期。
等大外甥长成大小伙子,也曾让乐乐坐在他大腿上,手把手教他玩PSP。
一天大人们买饮料回来,乐乐拿了一罐可乐跑到还在玩PSP的大外甥旁边,一脸真切地说:大哥哥玩游戏辛苦了,喝罐可乐吧。
那应该是大外甥玩游戏得到的最高礼遇了吧。
但估计跟我游戏启蒙的缘故,乐乐对他大哥哥的敬佩也仅限于此了。而对他号称国服第一增强萨小哥哥,则是可算崇敬了。估计对魔兽世界的热情很大程度也是因此而起。
在看到我许久未能通过熊猫人之谜的试炼关,在二外甥三下五除二就过关后,我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基本算是无视了。
还好,在小外甥心目中,我还有一定地位,因为我算是他唯一的观众。
三十年,一个轮回。

兄弟关系的演变

儿子说弟弟是“亲的”,按照他常挂在嘴边的词,是有梗的。
那次应该是12年,新东方包场喜羊羊大电影的首映,来济过年的小外甥也要跟着去看。到恒隆的时候,时间有点紧张,媳妇便去停车,让儿子带着他弟弟乘电梯先上楼。
那时候二胎还没有放开,电梯里一位阿姨看了这一大一小,问儿子:这是你弟弟吗?儿子回答:是。
据儿子回忆,那阿姨停了一会,忍不住又问:是亲的吗?
儿子回答:不是,是姑姑家的。
那阿姨一听,说到:我说呢。
那天儿子很有哥哥范,媳妇进剧场的时候,儿子已经把弟弟的外套脱下来,叠好放在座位上,这样可以坐的高一些,能更好看电影。
而儿子对弟弟评价是在外面可乖了,言外之意就是跟家里霸道可不一样。
按照儿子套用魔兽里面种族之间的关系,哥俩的关系是从敌对逐渐发展起来的。
大的觉得小的抢了他亲爱的奶奶,小的觉得怎么一到姥姥家这小子就在,难道他自己没有姥姥、舅舅、舅妈吗?
直到有一天,儿子在伟东坐在地板上玩平板中的游戏。小外甥从他身边经过,都走开了,又转回来站着看他哥哥玩游戏,看了一会,头靠头看,一会手搭到他哥哥肩膀上了。又看了一会,估计觉得哥哥玩得很好,忍不住亲了哥哥一口。
从那时候起,哥俩关系开始亲密起来了。游戏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