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品牌 商标

这几天打谱用的棋子,是三年前在飞扬团购的云扁瑞雪双面棋子,算是云扁品牌初创期的特供产品,所以棋子无论大小,还是厚薄一致性都控制非常好,是除蛤碁石外我购买过的最满意的棋子。
云扁是我常去购买棋具店铺的新品牌,之前棋子都是使用云子的名字,但在云南围棋厂将云子作为自有商标后,独家经营后,其他厂家就不能,也不得使用云子这个名字了。
云子作为传统工艺产品,往大里说也算得上是非物质遗产,云南围棋厂对云子的重现于世虽然功不可没,但要是独占云子这个历史遗产名牌,即便打着保护发扬之名,依然显得霸道且贪婪。
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于是云扁、保子等品牌应运而生。
只是这样的保护,保护的是历史、传统,还只是自身的利益?
且看吧。

国产整木棋盘质量难保证

本来到伟东过年想看看闲书的,但搬家的时候光忙活搬吃的穿的了,把书给忘了。
原先在新家都坚持每天都打谱,或多或少,都坚持几局。好在自己早有远见,搬家时在伟东也留了一副棋具,棋谱更是满书架都是。
拿出原先购买的6CM新榧整木盘,摆放到窗台上准备打谱时,才发现刚过了不到半年,这块棋盘已经变形的如同跷跷板一样了。
看来国产整木棋盘的质量都可谓彼此彼此,难以保证了。而问题都是出在棋盘木料的选择,由于国产木料干燥急功近利,使用了人工干燥的“先进”工艺,致使“干燥”好的木料,在制作成品后,继续进行自我干燥,从而导致变形或者开裂。而为了卖相好而使用油漆或者油蜡,阻碍了木料的自我干燥,更加速、加剧了棋盘的变形。
在日本,是因木料而成棋盘,算是为木料寻找自己的归宿,而在中国是为了出售棋盘而寻找木料,不管他是不是这块料,结果是两败俱伤。
还好,棋盘放在沙发上那弯曲程度还能接受。用云扁的瑞雪双面棋子打谱,效果还不错。

初试自做棋盘

我小时候压力真是非现在儿子所能比,乐乐奶奶那时候给我的人生规划就是:好好学考出去,不行就跟着某个舅或者姨夫学木匠。
好在考出去了,中国也少了一个好木匠。
最近买了日式棋盘后,虽然比棋墩要好一些,但和双元精瓷搭配,还是拥挤,而精瓷棋子偏轻,棋子密集时落子更容易导致周边棋子的移位。
于是决定自己做一块棋盘。
从网上花65块钱,买了一块46X45X3㎝的樟子松拼板,简单打磨不上腊,现在的上蜡说是比上漆环保,其实换汤不换药。本来问商家能否加钱选一块没有明显疤结的,但商家回答松木的疤结基本避免不了。
下单后一直暗暗祈祷木板品相能好点,但到货后才明白,为什么那么有人喜欢攒木料了,好木料也是可遇不可求。
买木板之前,就从网上买了斑马牌的油性笔,但选择0.7mm,到货却是还是最常见的0.5mm的,也懒得换货了。周六趁到大润发买东西,又挪用儿子的卡从好易得买了丁字尺和三角板。
工具备齐,开始干活。首先选择没有大疤结的一面做棋盘面,第一步将棋盘用尺子测量分为四个区,画出棋盘外线,然后依次分区纵横用铅笔打浅线,最后使用油性笔画线。
还算顺利,棋盘顺着纵线画线效果较好,而横线墨水有随木纹印渗情况。这种印渗情况在画星位的时候最为明显,星位画的是七扭八歪的。
画完之后,基本满意,选择手数多的棋谱打了一谱,效果非常好,再无拥挤叠压的状况。用蜂蜡把棋盘简单擦拭一下,棋盘的颜色也就没有原先那么浅了。
本次折腾算是准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动手折腾,也为以后自己制作棋盘积累了经验。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选料,找到平整无疤结的木料属于可遇不可求;其次木料制作前要先用细砂纸打磨,避免或减少油墨顺木纹渗透情况;第三,可以试试用钢笔蘸碳素墨水画线,保证线条粗细的一致。

等有好木料再说吧。

攻击,围棋之魅力

昨晚上临睡关电脑前,又看了一下白天百灵杯柯洁对申真谞的对局介绍,发现柯洁黑153手飞出反击的那手棋,居然是我下午看微博直播时,感觉落后的柯洁应该搏命的位置。
虽然之前柯洁在申真谞的配合下,已经在右边做了足够的准备和铺垫,但这手棋依然让我亢奋的躺下好久才睡去。
最初学习围棋是日本六超时代,后来初接触中国明清古谱,总觉得很是郁闷,明明可以另择大场,偏偏要缠斗不止。
前年在打完陈祖德的古谱大系后,为了古谱网开始整理古谱资料,尤其是完全重新录入了《眉山墅隐》电子版及解说之后,再看现代的围棋,郁闷的则是“怎么还不动手”。
再后来从道策开始打日本古谱,发现其实日本古代的围棋同样是重视攻击的,钢腕丈和再不用提,道策因为属于独孤求败,攻击纯属自我娱乐,秀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坚实,但随着段位的提升,执白的秀策攻击依然犀利。
都说中国古代座子棋和现代围棋是两种围棋,日本不贴目的围棋何尝不是。
在锦标主义的竞技围棋时代,为了一局的公平,围棋推行贴目规则,也就是在这种公平的规则下,就有了藤泽秀行所痛恨的“拿走五十一块钱就心满意足的”的对局策略。
00后申真谞局后被本国棋迷抨击不懂策略,为了三四目棋在读秒的情况下,还不见好就收。也许有了经验的申真谞会收获他一个个的冠军头衔,但他能走到韩国第一人的这一步,靠的是本身的天赋和对围棋本源的探求。
坚持还是妥协?是个问题。

再次优选棋子

我小时候第一个理想,就是以后不用吃黑面馒头,哪怕能吃上混面馒头就好。
买到昌盛元的精瓷围棋之后,虽然已是意外之喜,但每次拿起白子,总会勾起童年阴影的记忆。
出于对这副围棋出身的怀疑,又从网上购买了一款棋社贴牌的精瓷围棋,看看同类精瓷棋子表现。但棋子到手打开后,简直是歪瓜裂枣,直接送同事给孩子当玩具了。
看来不是精瓷技术就能生产出质量可靠的技术,于是干脆下单买了两副双元一级精瓷二代产品,这个应该是精瓷产品中质量最好的了,如果再不满意也就彻底死心了。
苏浙地区的快递很给力,两天货就到了。打开一看,已经不是混面、特二了,算是精粉了。
趁着陪老人家的机会,把棋子优选了一下。棋子平铺在沙发上,用手轻抚手感非常好。但挑选起来,却破费周转。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优选棋子了。最早的双面云子就是两副优选出一副。但那次主要是剔除歪瓜裂枣的棋子,相对简单。但双元精瓷单个棋子来看,劣质的非常少,但是棋子之间的差别太大了,直径大小还好,主要是棋子厚薄,其存在的问题甚于云子小坐。
最终按照棋子直径勉强凑足了两副。在日式棋盘上打了几谱,感觉棋子整体偏大,虽然选用优选小号的棋子,依然拥挤。而在打谱过程中,棋子厚薄问题显露的更为明显,而这点不如云子,更不如装饰材料厂出产的兄弟产品。
真是英雄莫问出处。

新棋盘,棋子大阅兵

去年年底购买的瑕疵版棋盘经过北上南下,辗转泉城,昨天下午终于到货了。网购了这么多年,还从没有这么期待关注过。周转这么久应该是因为卖家和快递公司有协议的缘故,考虑到周一可能有外出安排,所以为了当面验货专门跑到单位收的货。
打开包装展现棋盘真容的那一刻,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失望的。
瑕疵盘本来不能苛求,回去取出棋盘,瑕疵并不大,只是在棋盘盘面一角还有侧面的疤结而已。失望的是棋盘的颜色,显然棋盘也是上过漆的,而且是那种带有胶性的漆,这样棋盘本身木质的触感就差了很多。
在买棋盘之前,在乌龙和南武夷之间的选择中有过犹豫。多年前从南武夷买过一款3㎝拼盘,是上的普通清漆,做工也不错,但现在4㎝的棋盘只有激光刻线的。本来刻线关系不大,但上次买的刻线独木盘,在盘面被无意滴了一滴药剂后,居然出现了一片腐蚀痕迹,显然为了保证刻线效果,在木质棋盘上面的漆不是普通的清漆。
因为很早之前在海龙棋具见过乌龙产新榧盘,上的只是那种保护性的清漆,于是最终决定购买乌龙的棋盘,但还是失算了。
好在便宜,只是略微失望而已,如果没有一周的期待,估计失望也就一晃而过了。
摆好棋盘,用手头的棋子都各打了一谱。比棋墩只是宽了1㎝而已,但是棋子虽然紧密,但不至于层叠了。
和预想的一样,新榧棋盘绝不适合蛤碁石,不止是价格不般配,新榧木质油性少,棋子拍在干硬的棋盘上,梆梆作响,那声音可谓噪音了。由此看来,当初买下那款独木楸木盘还是买对了,现在只能祈祷在地下室里面疗伤的它不再开裂。
接着依次试了一下新云子小坐、老云子往来还有那装饰材料厂出产的精瓷,结果,无论观感还是手感,最好的居然是……精瓷。
在围棋论坛里一位资深网友发帖说到,他下围棋始于双元精瓷,绕了一圈又回到双元精瓷。我则是开始错过了,这么多年才发现错过的才是最想要的。

非标准的精品

昨天把新买的精瓷围棋收起来后,虽说感觉超值,心里还是有些失落:好容易使用棋墩为主了,怎么棋子都这么不合适。
突然起了一个念头,量量棋盘,看看到底么回事。
人就怕认真,用祖传的米尺量了一下棋墩,差点把我气晕。棋墩长是标准的46㎝,一点也不多。但横量宽度只有42㎝,比标准尺寸整整少了1㎝。再用儿子的直尺量一下棋盘的格子大小,长是标准的2.4㎝,而宽只有2.2㎝,这也就导致只有小号的棋子才能横排不拥挤堆叠。
谁要是再迷信吹捧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我一只手举起棋墩砸死他。
看了一下淘宝网上的日本棋墩尺寸,很少有达到所谓46㎝X43㎝的。只是我的这个棋墩的宽度算是最小的了,再加上留边过大,棋子拥挤也就不奇怪了。
明白了真相更苦恼。纠结了一晚上后,今天下单买了一款4㎝的瑕疵版乌龙新榧拼盘。棋墩是情怀,棋盘是工具,现在也没有多少乐趣,就不要亏待自己了。

意外的满意

从接触围棋棋具开始,印象中除去塑料和纯玻璃低端产品,国产围棋制作工艺主要有就是玻璃(云子)和瓷(双元)。相对而言,打着传统工艺旗号的云子名气更大,占领着中高端市场。而双元则依靠工艺简单良品率高,在入门级靠价格低廉占有一席之地。
但为了抢占市场,双元还推出了不少价格更低的密胺制品的围棋,我之前接触的双元品牌就是这种塑料盒包装的围棋,手感极差,很多棋子还粘合在一块,等于自己砸自己招牌,所以一直很无视双元的围棋。
最近在飞扬围棋论坛看到某位老大,在那里展示他优选的精瓷围棋,感觉还是不错的,看着价格便宜,也就从网上下单买了一副,算是把围棋品种凑足了。
买来之后初看包装,不由心里一凉。本来店里的图片是双元的,但到货发现牌子是昌盛园的,是河南一个装饰材料公司生产的。
拿出棋子一看,感觉还是不错的,棋子整体规整,拿在手里手感不错,关键是厚度合适。
回到家和原先的小坐云扁比较了一下,大小厚度差不多,但规整度性略好,只是颜色发灰。打了一局,棋子在棋墩上非常拥挤,并不适合日式棋盘。单个棋子的份量感觉还不是很明显,收棋子的时候棋子一多,就明显感觉到份量比云子轻多了。
小学时候一个同学家里是瓷器厂的,他曾经给过我一些各种型号的瓷棍当筹码玩。接触围棋后曾想,既然细小的瓷棍都能做的那么标准,做围棋应该也没有问题啊?
看来是瓷器制品在重量和色泽上的先天不足,让精瓷围棋在与玻璃制品的云子竞争中出于劣势,而为了抢市场,又破罐子破摔,忽视质量,导致只能混迹低端市场。
据说近期双元的二代精瓷产品改进不少,如果比普通精瓷有所改进,倒可以考虑一下双面的。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棋具

又破戒购买棋具了。
最近打谱一直使用的是棋墩加小号老云子。这样的搭配棋子不至于拥挤了,但是感觉所谓小号老云子,其实就是不符合标准大小的云子,小且薄,手感并不好,如果棋子的厚度再增加就好多了。
所以一直在犹豫是新购一块中式棋盘,还是购买一副规格小一点的棋子。但是现在即便瑕疵中式盘价格也要三百多,而且库存几块棋盘也是接近中式规则,最后决定还是先买一副双面棋子吧。打谱的一大乐趣就是听那棋子与棋墩碰撞之音,而单面云子是体会不到的。
浏览了一下网上,目前300之内的双面小规格的有国产双元精瓷和韩国六兄弟33号。双元的厚度高,接近36号,但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受瓷类烧制的限制,上面凸的规则整而下面则稍平,最终还是选择了韩国货。
棋子昨天就到手了,打开之后还是颇为失望,棋子大小规整度不错,但是棋子质量非常一般,尤其是棋子的棋耳部分,非常差,也就是新光将石系列的档次,无法与同规格的凤凰系列相提并论。
今天棋子拿回家,摆了一局,发现失算了,虽然同是韩国棋子,但是棋子大小要比新光的大,这样在棋盘上同蛤碁石一样拥挤。
看来日式棋墩日常最好的搭档还是新光棋圣,其次是应氏围棋和早期的双面新云子。
而考虑到棋子的规整性和手感,最好的搭档是新双面云子加9厘米的那款楸木盘了。
暂且让棋盘在地下室再休息一年,先将就着用,过几天挣点零花钱再折腾吧。

棋士秀彻

黑错小目加无忧角,对星小目。现代风格的开局,出自秀策对井上秀彻的对局。
这也是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最后一次出现。
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还曾以葛野忠左卫门、水谷顺策的名字出现,这些名字也折射出他多舛的命运。
他是本因坊丈和之子,与后来蜚声棋坛的本因坊秀和同岁,从初段到五段都是同年同月同日升段。但在日本围棋大系中没有收录他,中国人写的演义版日本围棋故事中,还是人物评论中,对他的描述可谓刻薄。即便是日本的围棋书中,也难见溢美之辞,尽管在执黑无敌的时期,能让秀策三连败的,再无第二人。

做人要厚道。
也许在围棋记述者眼中,秀彻只是一个棋家暗斗的棋子,同门博弈中的弃子,一个杀人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彻底的loser。
棋书如史书。
在秀策前149局中,秀策与秀彻的对局有27局,占了接近五分之一,仅次于太田雄藏,可以说秀彻称得上是秀策成长中的良师。
棋书中因秀策以执白不敬为由,不与师父秀和以先相先棋份对局之举,赞其谦恭知礼。而从我手头资料看,秀策与秀彻后期对局,虽也是先相先棋份,但也是全部执黑。而后四局中,秀彻执白三连胜。
好在棋谱是无字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