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安永一

最早知道安永一,是通过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出访日本,作者眼中拿起桃子擦一擦就吃的安永一,无论是衣着还是行为,都是日本那个讲究礼仪风度时代的另类人物。
安永一更为人知,或者说更为昔日围棋爱好者所知的,是吴清源、木谷实引领新布局运动一书《围棋革命——新布局法》的执笔人。安永一后来著文提到,新布局革命,不是布局技术革命,是打破旧的棋阀制度基础上的思想革命。
在《日本围棋历代名手名局史话》书中,安永一通过野泽竹朝的棋评,表达了自己对旧棋阀制度封闭独断的不满,对道策等名手名局也是嘀嘀咕咕。
按说这样的安永一应该是不拘等级的。但在坂田荣男的回忆录中,当小时候的坂田对长辈的棋洋洋得意指手画脚的时候,被胡子气得像张飞一般的安永一一巴掌闪到一边了。
而对同是少年,安永一发现天生赌徒的藤泽秀行,在旅行中赢了同伴的钱后,只是斥责一句“还给人家”就了事了。
看来,只能用坂田小时候实在不讨人喜欢来解释了。

围棋书籍日文翻译佳作

昨天因打谱想到了书籍的外文翻译。今天在伟东整理书架的时候,将不同版本的书籍清理了一下。可能出于怀旧心理,对几本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界名著,总有一种鸡肋的排斥感。这些书虽然非那些论斤卖的书能比,但是总少了一些厚重感。
在飞扬论坛,看到一位网友在回复一篇同样涉及到翻译的帖子时,提到国内翻译界的问题,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英文书的翻译费是每字八十元左右,一本书翻译下来,可以买一套四合院,所以翻译一本书需要几年时间用心揣摩;而现在好像还是千字百元左右,一本书一两个月就翻译完,所以难出精品。
不知道这位网友所说是否属实,但现在书籍的翻译水平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我读过日本围棋书最好的,是华以刚翻译的《围棋实战研究》。专业人士译专业书籍,又有文字功底,完全可以当日本围棋全盛期的史书来看。
另一本书是安永一的《日本围棋历代名手名局史话》,这本书则可以作为日本史书来看了。
本书的译者不太熟悉,但出自八十年代的人民体育出版社,也保持了高水平。翻译流畅的同时,也将原作者的情感通过文字流露出来,尤其是关于英年早逝小岸壮二的回忆。
小岸壮二属于长考派,一局棋能下一周,而那时对局费是每局五日元,按安永一的话:一周下一盘棋非饿死不可。
如《漫长的告别》里所说:大规模生产无品质可言。

日文围棋书的翻译

进入夏天,围棋AI是在显卡风扇的呼啸声中运行的,且不说心疼那DIY史上最贵的配件,那噪音也没法静下心来观战。

于是又把棋盘棋子搬出来,继续打许久未打的本因坊秀策全集。

打谱的感觉并不好,一是很久没有摸棋子寻手数了,再者打的那局是一局联棋。

我对围棋的联棋颇为抵触,感觉那根本不是围棋,而是一种活动,以围棋媚俗的商业活动。

吴清源曾说围棋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以我的水平是无法理解,但围棋之美,美在和谐的观点,我是赞同的。

而这种和谐美,在围棋上的一个体现就是构思的巧妙,运行的流畅。而多人进行的联棋,是无法实现的。

我打的那局,即便是由当时坊门外的高手进行的联棋,也最终是棋手间的棋风不同,导致构思失算而落败。局后太田雄藏难掩气愤之情,这局内局外都难言和谐。

我曾经动过学习日文的念头,就是想能大概了解日本的围棋书籍,后来发现,虽然日文中有大量汉字,但翻译讲究信达雅,意思绝不能按照字面理解的。太田雄藏的局后言语翻译就是一个例子。

原文按照本书李昂的翻译,是:我等富有深意之构思,算知竟不能知,故而致败,算知与盲人无异。而在另一本《日本围棋三棋圣》中,后面则翻译为:我队所采取的战略,算知不配合,怎能下得过,算知是瞎子。

虽说原日文已经记不清了,但仅看用词。这翻译水平高下立见,也决定了书的档次。

Katago二子屠龙

本因坊秀策短暂一生中最骄人的战绩,是代表坊门在十三年间的御城棋战中的十九连胜。

显然秀策也非常在意自己的连胜纪录,在连胜后期,安井门的新继承者安井算英曾通过本因坊秀和,有意与秀策下授二子棋,但被秀策婉言谢绝。算英一直引以为憾。

当时算英只有15岁,但秀策认为二子棋,黑棋如果弈出好棋,他根本没有办法,分先或者让先的棋份,他则不怕任何人。

此间虽有爱惜羽毛的成分,但也可见围棋二子威力何其大。

在Katago1.4.2的40B权重连胜之后,就动了测试一下让子棋的念头。

对局条件playouts依然设定1万,按照中国传统让子规则,黑棋贴2目。

开始两局,并未调整PDA,白棋毫无机会地败了。第三局将PDA调整到1,依然败北,而且败的可谓是“波澜不惊”。

这就有些不符合Katago的脾气了,查看用时,感觉怎么这么少,再查看权重文件,才发现因为刚与leelazero进行了20B的第二次十番棋,忘了把权重调回来了。

调整好权重,Katago果然大显神威,二子棋屠龙leelazero。

前一百手胜率非常平稳,但根据以往对Katago的了解,棋肯定不会放过中腹那八颗黑子,而胜负关键就在这里。

105手安顿好下面白棋后,Katago自认胜率超过20%,即便是对子贴目棋,这也是可战的胜率了。

115手开始动手后,胜率超过30%,这已经算是有望的局面。

148手后Katago自认胜率超过50%,终于领先了。

但随后的两局,leelazero没有再给Katago发力的机会,平稳获胜。

二子的威力果然巨大,在1万po条件下,如果不导入到Katago擅长的战斗局面,很难取胜,而以leelazero的水平,不需要如秀策所说,弈出好棋,只需要不犯错,Katago也很难越过这二子鸿沟。

此番让子棋是在机器显卡风扇呼啸声中进行的,夏天已至,AI犬的测试只能暂告一段落了。

对弈平台:

katago:1.4.2OpenCl +g170-b40c256x2-s370权重

leelazero:272权重

MaxPlayouts:10000

PDA:1.0

擂台不是舞台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躺下;站着的,才有资格讲话。”

今天在一个难得保留群里,看到一位网友援引电影《一代宗师》的台词,来评论最近的一场比武风波。他同时提到:擂台上,属于躺下的一方,似乎注定再没资格讲话。

我则随手跟了一句:或者是,既然选择了擂台,躺下了就别再讲话。

在日语里面,擂争用“打込”表述。看字面就能感受到其残酷性。

按照围棋打込十番棋不败王者吴清源的话:其间的恐怖程度,若非亲身经历,大概也无法真正明白。

一位日本作家曾写道,本来赢得了本因坊秀哉隐退棋木谷实,随着镰仓十番棋被降格,从宠儿成为弃儿。即便是连战连败,倔强到固执的藤泽库之助,在面临被降格时,为免日本棋院声誉受损,也是怀揣辞职书出战。

但被降格的棋手们,无论是最初的大豪木谷实,还是后来称霸日本新闻棋战的坂田荣男,都未曾再提起当初的十番棋之败。

因为败了就是败了。

擂台,不是桧舞台。

Leela Zero新权重反屠龙

经过长时间等待,Leela Zero最新271权重终于发布了。
Leela Zero上一个270权重在3月13日发布,期间几乎每天都到官网查看是否有新权重的发布。数次看到在Test Matches中,挑战权重开始十几局中胜率能到达60%以上,但慢慢到了200局左右,都被270权重拉了回来。

此次新发布的271权重,胜率54.95%,不高不低。看网友评论:ELO与上一个权重比没有多大提升,瓶颈越来越大了。

新权重发布后与KataGo对弈了三局,全部败北,但初步感觉攻击性有所增强,敢于和KataGo正面迎战了,虽然KataGo的新权重攻击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直线。

似乎我心里的嘀咕被KataGo感觉到了,今天早上第一局,KataGo就对leelazero的大龙展开了全盘捕杀,但出乎意料的是,结果是自己大龙在对杀中被屠。

KataGo的黑棋从右下角开始,一路追杀白棋到左上角,期间我一直担心KataGo会像之前一样放弃屠龙转身,但这次KataGo是铁了心了,到了209手,胜率已经到了比较稳妥的7成胜率。

但211手落下后,KataGo突然认为对手胜率到了65%,也就是说胜率直接翻转。局后我用lizzie分析,即便playouts计算量到了10万,KataGo依然自认胜率为60%以上,在他的分析中,212手根本不在计算之列。

但212手落下,KataGo胜率再没有上升过。

将分析引擎转换为leelazero,它分析早在这之前,自己已经逆转。

而对于KataGo没有算到的212手,leelazero认为是当然的一手。

由此来看,leelazero的不善攻击只是一个假象,只是棋风不同,如同“高川的拳头打不死蚊子”一样。而KataGo的误算,则属于计算的误区,如同AlphaGo应对李世石的鬼手一样。

AI为师甚幸

近日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是关于围棋AI如何帮助低段孩子提高棋力的。其中提到有老师说什么业余4段以下不要使用AI辅助。后面有几个跟帖附和的。
这类帖子看到的已经不是少数了,感觉很滑稽可笑。虽说一个网友说的老师怕挣不到学费有玩笑的成分,但老师这种观点实在不配为师。
按他们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的聂卫平、马晓春,今日的柯洁、朴廷桓前来指导,让孩子们远点,别跟他们学,水平太高了,找找市里省里业余高手指导就行了。
且不说从古到今多少棋手学艺,离乡背井投奔棋门道场。就算是做学问,程门立雪也是传诵至今的。
如果老师都这样,那久保松胜喜代何必将自己两个得意弟子木谷实、桥本宇太郎从偏远关西送到围棋中心东京深造。
还有一个,又在推荐群里就不消停的天顶,理由竟是那是纯人谱程序,比较好理解。
这更好笑,没有leelazero、katago等zero类AI也就罢了,而现在其已经成主流的情况下,落后的就是落后,虽然可用。
学习围棋孩子本来就是要提高的,他理解的未必是他成长需要的,甚至是阻碍其成长,从不解到理解才是提升。
同样举个例子,这就像吴清源小时候,打什么日本人出版的《围棋新报》的棋谱,学学顾水如师傅的棋,最多打打胡铁头的棋谱就行了。
对围棋而言,或者说人类的围棋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古谱风格大混战

前些日子,随着天气转暖,AI对战之时,A机箱会不时传来显卡风扇全速转动发出的声音。本以为是Nvidia显卡驱动更新后,AI最新权重占用加重了显卡负荷的缘故,所以减少了AI对局数,并将playouts调回5000。

后来发现是机器整体温度过高,导致显卡风扇强制全速转动散热,将机箱侧板打开后,机器又恢复正常了。

虽是陋室,但5000playouts对AI犬来说还是低了点,尤其是leelazero不少对局开局50余手就出现误算,只能例行坚持到91手才认输。看着katago100%的胜率,只得在91手前强制结束对局。

于是重新将playouts调至10000,虽然这点playouts值对AI犬来说,还是属于超快棋,但误算肯定少了血多,仅从胜率图就能看到平缓的多了。

调整完playouts第二局,二AI犬就来了一场古谱风格的扭杀。

开局本来挺平稳的,没有芈刀,右下角黑棋小飞挂后点三三,熟悉的六超时代的定式。但从45手开始,katago两次脱先,好脾气的leelazero也忍不住选择闷杀下面黑棋。

在leelazero的步步紧逼下,katago的胜率逐渐下滑,开始临近三成的危险线。但在sabaki观战时,katago认为100手是缓手,于是选择围攻白棋,从逃跑变混战。

对局中107手是leelazero没有算到的一手,此手之后,胜率虽然没有出现双降,但之后整体胜率开始下降。而katago转攻中间白子,自认胜率开始反转。

以往印象中不善攻击的leelazero此时却变得强硬,做活左边后,继续围剿中腹黑子,胜率再次扭转,但150手飞二AI犬出现分歧,katago认为这是攻击中胜率最差的一手。

sabaki实战中,katago151手吃掉下方白棋后,自认为无论胜率还是目差,都已经领先。

到了193手时,katago已经是胜券在握。

升级sabaki0.5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AI犬计算的时候,通过点击热图点,查看变化图。而这个变化图跟我计算的一模一样,67%的胜率,占到两个大官子,已经足以沾沾自喜了。但对AI犬而言,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在整理补充《寄青霞馆弈选》棋谱的时候,已经习惯于古谱的执着扭杀缠斗,以致于此后再看六超时代棋谱的时候,总有一种“怎么还不动手”的感觉。其实,一旦进入激战局势,无论是座子还是还棋头,都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无关紧要,比拼的就是计算力。

而这时,就有了AI犬的用武之地。

连读二本半书

这两天在伟东无所事事,下棋也难以静心,只能看书。
因为前几天调试围棋AI,遇到了三劫循环问题,所以就把书架上陈祖源的《围棋规则新论》和《围棋规则演变史》拿出来,算是仔细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头更疼了。
围棋毕竟是小众,研究的人也少,而因为研究的人少了,就缺乏争论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应昌期还是陈祖源,难免都有些自说自话的感觉。大半本书论述的循环劫,无非就是“全局禁止同形”。这样人明白,机器也明白。
而连篇累牍半天,无非是想证明自是而他非,争个正宗,以规则一统棋坛。而这规则前面,本应加上竞赛二字,只不过故意模糊而已。
而这规则,在翻看的第三本书《名人》中,让作者川端康成认为是对围棋的人为戕害。
此时看川端康成的书,却有种莫名的不适感,于是看了一半而放弃了。

未成的三劫循环

今天用最新的20B权重katago权重与270权重的leelazero对局,在终局出现了疑似三劫循环局面。

当执白的katago落下268手后,leelazero直接认输。

对局结束后,使用lizzie调用leelazero引擎,发现266手下方的提劫并不在leelazero的计算范围之内。

而cfg文件中rules = chinese的katago,则认为应该在266下方提劫,那样将会形成三劫循环。

由于leelazero中没有设定规则的地方,是不是其放弃三劫循环认输有规则设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