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暗算》的第三部《捕风》中的大BOSS代主任,看网上有报道,最初是由李立群扮演的,甚至李立群为了这个角色专门购置了布鞋。但不知什么原因,换成了王奎荣。
王奎荣在片中的演出,嬉笑怒骂不可谓不精彩。片头部分指挥发报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一听就是狠角色。后面阎京生自杀后,借机布局,拿着裤衩声色俱厉。在飞刀营救失败后,对着被禁闭的人等,毫不掩饰猫捉老鼠般的幸灾乐祸。最后与钱之江的交谈,又透露出不能全胜的遗憾。
但还是觉得有些缺憾。可能看王奎荣的片子多了点,感觉王奎荣塑造的人物,第一感觉是恶,从无论面相还是到表演。
而李立群的感觉则是坏,阴坏阴坏的。有种不知道这家伙下一步要干什么坏事的恐惧。
这可能会与捕风部分的氛围更为契合一些。
分类: 游戏娱乐
近期谍战片的套路
前几日无聊的时候,本想看看热门网剧打发时间。没有看最近大火烧脑的《隐秘的角落》,选择相对简单可快进的《局中人》看一下。
但看了三集多,还是放弃了。
看网上评论,也是高开低走。评论主要焦点集中在主演表演过火,女配角脸盲等。
这部剧有投机取巧之嫌:以小说剧情搭台,双生唱戏,辅以一众靠谱的配角。
这算是这么多年来非流量谍战片的套路了。但不是每部剧都能有《潜伏》这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黑马原著,也不是每部的编导都有《暗算》这样的改编功底。
剧情的单薄只能靠主演“爆”演技,那就是双输了。
在那视频网站上,还看到了柳云龙新剧集《胜算》的预告。看完了之后期望值不高,原因同上。而且套用80年代影评的话:日本人哪这么看重一个中国属下?
唯一有点兴趣的是柳云龙和李立群的合作,这应该算是弥补当年错过《暗算》的一个遗憾吧。
个人风格演技难称最佳
像埃文斯和克雷格,在努力走出以往形象表演的窠臼。而有的演员则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的是靠此一劳永逸吃饭,比如吹胡子瞪眼的皇阿玛;有的是想改变但却难突破,比如前奶油后皱眉的唐国强。
流量明星不在讨论之列。
现在被称为老戏骨的那些演员,虽然能够做到扮演角色千人千面,但在塑造角色时,不知是否是故意而为之,总是加入自己表演的烙印。
最典型的就是陈道明,现在网上文史文章里面涉及刘邦的形象图片,大多都是使用陈道明在《楚汉传奇》中的形象。陈道明演的的确不错,但那是陈道明版的,有着其鲜明个人色彩的刘邦而已。而我最喜欢的刘邦影视形象,还是石维坚版的。
将自己个人表演特色注入角色的,还有李雪健、刘佩琦等老演员,演技都可谓精湛。
不由又想到了此前谈及的赵丹。
赵丹的演技,感觉不是转身一面,更像《终结者2》中的T1000机器人,躺下后,再起身,让人已经难以察觉真身。
角色之累
在电影《利刃出鞘》中,虽然都是转型,但埃文斯的表现并没有克雷格那么出彩。这与演技或者演员的素养关系不大,主要是角色设定,也就是作为演员发挥空间的问题。
同是经典角色的塑造者,埃文斯获得的赞誉则要超过克雷格。而这也是沾角色的光。
毕竟埃文斯扮演的美国队长算是首作原创,他需要做的只是将漫画中的人物呈现在屏幕上,凭借的是自身努力,还有电影特效的支持。可以说他就是美国队长,苦的是继任者。
所以说克雷格则要难的多。且不说有肖恩康纳利、罗杰摩尔、布鲁斯南珠玉在前,而且007的形象已经在走下坡路,他还要做出改变,承担电影重铸辉煌的重任。
这是他不能承受之重,卸任007其实算是最好的选择,而《利刃出鞘》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自宫般的角色颠覆
儿子断绝游戏念头后,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看大片了。本想和儿子一起看去年经典大片《利刃出鞘》,但也一直没有整装的时间,只能是我和他老妈一起先看了。
此片网上评价颇高,作为侦探题材影片,的确也是典型的阿加莎风格,但得分高,感觉很多是因为附和国外的评论,里面不乏政治正确的因素在里面。
国情不同,还是影响了观看理解,暂且当以后和儿子一起观看的预览。观看中主要兴趣就是影片的主演,老态的007和痞坏的美国队长。
按照以往影评说法,克雷格和埃文斯二位仅是颠覆性的角色形象,往好里说,是戏路转型,往砸里说,是自毁形象。二人毁掉的,可谓是电影史名列前茅的角色形象。
如果不是角色合约到期,不知他们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便如此,他们对新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堪称是挥刀自宫般的决绝。
这种勇气,是国内男女影星们所没有的。
受虐完成任务
因为明天学校活动,今天儿子不用上,晚自习难得回来吃晚饭。进门我告诉儿子今天很没有面子。
3月份的时候,魔兽世界的月卡就到期了,其实从去年6月之后,儿子也转向刺客信条系列,基本就没有怎么玩。现在已经把儿子游戏禁了,所以也就没有续费,这应该是十年来,无论是台服还是国服,第一次断费。
好在还有免费的炉石,但每个月就是完成月度任务了事。
昨天想起这个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新安装后,用儿子去年组的牌玩了几局,感觉比骑车爬坡还痛苦。
今天继续完成任务,依然痛苦,但更痛苦的是,在最后阶段,突然发现左下角有个观战的标志,细看原来是二外甥,顿时痛苦变成崩溃。也就没有心情继续了。
告诉儿子后,儿子却很淡定,这老三代的套牌,肯定是被虐命。之前还曾说过更打击人的,我这套牌能完成任务,靠的就是赢脚本机器人。
然后儿子试探性地问:要不,把牌抽了?(组新的牌)
拉倒吧,宁可再被虐一年,等明年高考结束再说吧。
本可更好
《十日游戏》的广告宣传词中还是有所保留的,只是说自己是第一部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网剧,因为之前拍过《解忧杂货店》的电影。那应该是东野圭吾小说里面唯一老少皆宜的作品了。
东野圭吾的作品在国内还真是不好改编成影视作品,即便是网剧。这点还是挺佩服陈思诚的,人家把故事背景都放到唐人街,无论警匪还是正邪,都可以快意江湖。
而《十日游戏》拍起来就要束手束脚了,连最后匪徒纵火还要捎带夸赞消防措施到位,损失不大。对东野,也就沾点小说名字和创意的光。即便撇开,按网剧情节,其实本来也可以拍的更好。
网上有赞扬此网剧是良心之作只有12集。但最后一集,似乎是为了彰显国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已。如果不是为了展现苏大强有钱了,住会所了,时间更是短的需要耿乐的打斗慢动作再慢上一倍来凑数。
如果因为前面的拖沓而早早退出,那可能就错过了这一集,甚至整部剧最闪光的情节,虽然只有一分钟不到。
真的本可以拍的更好,即便是国内题材。
挂羊头卖狗肉的原著
《十日游戏》的宣传语中,有国内首部根据东野圭吾小说改编网剧的字眼。看完之后,感觉要说根据琼瑶小说改编我还信,这从头到尾贯穿的慈悲二字,绝对和东野圭吾不沾边的。
于是忍不住从亚马逊买了所谓原著《绑架游戏》的电子书,很快翻完了。果然,与东野圭吾的关系,不能说半毛钱关系没有,但关系就像《疯狂外星人》和《乡村教师》关系差不多。
但宁浩的片子是致敬,是《十日游戏》就是博眼球了。
不过,片子名字改的好,既保持了原作若有若无的关系,又很好概括了原作的精髓。后者功底参加高考应该可以拿高分。
网剧号称是迷雾剧场的开篇之作,走的是悬疑惊悚路线,而小说虽然名字看着更切题,但内容其实突出的是游戏。
小说中男主角出手大方,为了打探消息,借口换一万日元零钱,扔下就不再计较了。那赎金的分成3千万日元,估计他还真没有放在眼里。他追求的就是游戏的刺激,胜负的刺激,他感觉他不能输。
而他的对手,女主角的父亲更是资深玩家。游戏开始,从二人在留言板的交流看,应该早就把死去的女儿抛诸脑后,兴奋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要赢,不止赢得游戏,还要击溃对手。
所以当最后看到主角的王牌时,老家伙才会感到整个事件中唯一的痛苦,挫败感的痛苦。
没有什么亲情、爱情,更没有什么慈悲。
小说就是这么冷酷,这才是东野圭吾。
直线演技
去年办理京东plus会员年卡的时候,赠送了一年爱奇艺的会员,今年初没注意,居然自动扣款续费了,而且正好发生在整顿之前。也懒得计较,又选择京东会员叠加了一年。
前几天想起来,觉得也不能白花这个钱,看首页有网剧《十日游戏》的介绍,只有12集,就一天两集看完了。
虽然没法跟演戏越来越成精的刘奕君相比,朱亚文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已经完全脱开了当初《红高粱》里面端着演的演技印象。这一方面是他自身演技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托剧情及人物设定的福,给了他足够的表演空间。
刚开始看女主角金晨的表演,觉得甚是浮夸,当时觉得应该是跟剧情有关。看到后4集,果然如此。但她扮演的是一人前后两个身份,而不是一人饰两角,表演中没有细节差异,前后表演过于直线,那种平行的直线。
也许这是当下女演员的通病和困境,囿于某个类型的难以自拔,有的是编导选角的原因,更多的是演员自身演技的问题。等到她们演技提升了,估计又到了海清所说的没戏可演的年龄的。
年龄问题可能男演员还好点,这么多年过去了,耿乐还停留在抖眉瞪眼的演技层面,至少还有戏可演。
陌生的品牌,低级的错误
快科技也算是专业网站了,但却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红色警报》不等于《命令与征服》(C&C),他的游戏名应该是《命令与征服之红色警报》,属于《命令与征服》游戏系列之一,又不属于资料片,拥有不同于原游戏的剧情线。
只不过在国内网吧初兴时代,霸占网吧即时战略游戏的是分辨率更高、拥有众多MOD的红警,以至于国内只知《红色警报》,不知《命令与征服》了。即便因为剧情原因,国内并未公开发行过《红色警报》,但也不影响红警在杂志报刊,以及网吧的风靡。
专业网站编辑犯下简单错误,估计也是因为对历史经典品牌的陌生,另一个角度也表明EA这个美国第一糟烂游戏商,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现在再将蒙尘多年,连不少关键文件都丢失的游戏搬出来重置,只能说赚一点是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