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版张无忌更可爱

​马景涛江湖人称“咆哮教主”,主要缘于他在《倚天屠龙记》饰演明教教主张无忌。平心而论,这部剧中马景涛咆哮分贝不高,但表现反而不错。此剧情节不局限于金庸原著,但改编的较为合理,加上人物演绎出色,以至于我怀疑我原先看到的是假连环画,而宿舍一位兄弟看完电视剧再看小说,颇如释重负一般言道:原来周芷若不是那么坏。

小说中的张无忌反而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可爱。小说中的张无忌在孤岛出生,少时的圈子就是父母加上姥爷辈的义父,如同现在呵护备至孩子一样,除了圈子里的亲人,其他人都是过客。他也爱爱他的人,但又茫然接受爱人的离去。

在儿子看完金庸十四部小说后,曾经在放学路上和儿子探讨,如果别的小说主角在小昭离去时会怎么办。结果是没有像张无忌这么窝囊的。郭靖会一起生一起死;令狐冲会约个日子领着兄弟们群殴;乔峰会帮主不干了,兄弟们拦着也要干一仗;更不用说杨过,胡斐,段誉那些情种们了,韦小宝就算看着美貌丈母娘的面上也会胡搅个昏天黑地。

但张无忌就默默看着小昭走了,一如一个个人生过客。到末了,为了一个赵敏的要求就一惊一乍,而周芷若的出现后,张大教主竟然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

这是哪门子英雄,从这点上电视剧反而更让人能够接受。

老演员与新演员

​昨天又偶尔看了一段琅琊榜,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演员。说是陌生,是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在刚看完的《鬼吹灯》中他扮演的是最出彩的安力满。从看的片段来看,依然出彩。

老演员和新手演员的最大区别是老演员知道收着演,并不急于表现,给观众足够的欣赏想象空间。而新演员则过于突出自己演技,唯恐观众不知道他要表演的情绪和内涵, 失之于造作浮夸。
ps:中午例行发随想,写到老演员与新演员的区别,一位兄弟蹦出来抬杠,说老演员马景涛咆哮的也是放着演,我马上回道:马景涛到了80也还是一个咆哮的演戏的而已。

马景涛本来是个不错的演员,最初看他演的《春去春又回》,演的那个一步步丧尽天良的冒牌少爷,在刘松仁、李立群等一班老演员中也不逊色。但后来搭上琼瑶阿姨的贼船,开始咆哮咆哮再咆哮,身价随着咆哮的分贝而暴涨,但离演员却越来越远,可以叫演戏的,可以称为明星,但与演员无干了。

同样的军医

​看完《血战钢锯岭》,的确不错。片中的情节桥段可以想到《兄弟连》、《全金属外壳》等,难以避免,可以说是致敬。

最后多斯受伤被担架送下钢锯岭的情节,也许有基督教的特殊含义,我却想到了更为熟悉的场景,同样是半路出家的军医,只不过那是从山下被送上山上,伴随的是迷龙声嘶力竭的喊叫:升天了!

梅尔吉布森应该没有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应该也不屑致敬,那只能说好作品是相通的。一样是军医,手不拿枪,只不过老兽医治死的伤兵比救活的多。渡江侦察,在死啦死啦明目张胆的抽签作弊中,最没有用的老兽医被“抽中”,他的作用也许就像最后冲锋的战士宁可等待十分钟也要等候祈祷的多斯一样吧。

斯内普教授:无关政治,无关正邪

​斯内普教授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悲情的人物。他的血脉中和伏地魔一样流淌着黑魔法,如果没有遇到莉莉,也许他会是伏地魔手下的得力干将,甚至是第二个伏地魔。如果不是无意中出卖了莉莉(我相信因为在酒馆中偷听那个著名预言而被邓布利多弟弟扔出去的就是斯内普),他也不用背负那终生的罪责。

套用那句用俗了的情话:莉莉在的时候,她不是一切;莉莉离去了,一切都是莉莉。

斯内普的一切付出,无关政治,无关正邪,只关爱情。

铁打的总统制,越来越水的总统

​昨日看一网络大V博客,意思是川普再怎么折腾,美国有优越的政体,美国不会乱,不会衰落。似乎美利坚一统江湖,千秋万代。

美国政体,上过学的都知道,他的总统制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总统权力最大的。但美国总统似乎是黄鼠狼嫁耗子,一窝不如一窝。逃兵役的克林顿击败了二战英雄老布什,遭弹劾顺利过关,间接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后,美国民众容忍了半吊子小布什,容忍了政治资历浅能力差的奥巴马,他们都能连任总统,川普为何不能?所以民众认可了胡闹的川普,以后也能认可川普的胡闹……

这也许就是柏杨所说的历史的酱缸,中国在三皇五帝的颂歌中迎来了桀纣,德国人在民族振兴欢呼中选择追随了希特勒,美国人沉迷在所谓完美体制,但铁打的体制也可能是铁打的屋子。

浅忆电影《霸王别姬》的演员们

​电影《霸王别姬》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演员出色演出。主角里张国荣让人对香港演员的演技有了重新的认识,张丰毅的演出楞气足,霸气难寻,巩俐则不提也罢。

但三大主角还是被一班配角抢了戏,无论是首先登场的蒋雯丽,还是英雄气概十足的吕齐,后来欺师灭祖的雷汉,而最出彩的莫过于葛优扮演的袁四爷。香港报刊评论该片时,赞叹葛优扮演的袁四爷在电影配角中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之前配角能与袁四爷相比的 只有早期《龙门客栈》里面的东厂厂公可比。

那时葛优可谓正在顶峰,之前拍摄的《活着》戛纳或影帝,但之后随着贺岁片的兴起,葛优表演技艺慢慢被人忽视了。

再谈陈凯歌

​早上翻看报纸,看到一版都在吹嘘陈凯歌和陈红的成功婚姻。陈凯歌自从娶了陈红,水平直线下降,以至于网上传言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是靠老爷子陈怀皑临场指挥才完成的。

其实陈怀皑作为导演,他指导的电影多是戏曲电影,自《杨门女将》开始,到后面的《铁弓缘》一系列作品,无一不是中国戏曲电影的巅峰之作。但要是拍摄《霸王别姬》这样的戏曲题材的电影,传言的可信度不大。

陈凯歌的走下坡路,固然有江郎才尽的原因,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了这样一个艺术水平底下的老婆,原先圈子里的那些精英干将或被排挤,或心灰意冷离去,再往后拍出馒头那样的片子就不意外了。但那水平低也罢,非要当着观众说出“程婴牺牲自己孩子去救赵家的孩子,很可疑”的话,就太败自己的人品了。

滥竽充数的戏曲电影

​过年期间看了两出新拍的所谓戏曲电影。《霸王别姬》还说得过去,也算全剧演出不再只是折子戏。

但另一出《状元媒》可谓糟烂了。戏曲电影应该是电影记录戏曲,然后用电影特有的技术或者艺术来更好表现戏曲,而这部所谓电影,却想让用戏曲形式来拍电影,但手法又连样板戏都比不上,真是糟蹋了一出好戏。

重看《珍珠塔》

​一直不是很喜欢南方剧种,但过节期间看了一出《珍珠塔》,印象大改。原先看过,但多是折子戏或者片段,重点无非是赠塔和戏姑。这次看的是方母训子,老太太历经大起大落,尝尽人生冷暖,终于等到儿子高中,全家团聚,但她得知儿子此前所为,首先严厉训斥儿子,此段令人对方母,也对这出戏肃然起敬。

现在的戏曲没落,很多人归咎为情节简单,表演拖沓,所以戏曲越来越短,表演越来越花哨,却丢掉了戏曲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没有了这些,戏曲就变成了戏歌了。

圣诞记忆

昨天一个圈内好友感慨我还记得她的结婚纪念日。其实当然非常好记,圣诞节而已。

而那个上世纪末期圣诞节为了似乎为了加强我的记忆,波折甚多。本来知道某兄弟要登记结婚晚上摆宴,所以早早动员会计上的兄弟们加紧工作,早点结账。开始一切顺利,以为万事大吉,于是通知当时女朋友先过去。结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一结账才发现两个上门服务的赶着去过圣诞,忘记签退了。

在那个还是BP机联络的时代,找足两个人的时间漫长得很。于是专人打电话找人,其他几个单身不用过圣诞的同事们边等待边声讨张周二人,把两个家伙从入行以来所有不靠谱的事罗列了一遍。而我还要盯着时间,唯恐宴席已散。

好歹联系上两个过圣诞的两个人,匆匆结账关机,骑上自行车飞奔到酒店,还不错,没有饿肚子,但感觉酒桌上两个兄弟的眼神有点异常。

吃完饭送走当时女友,回到宿舍刚打开电脑,王兄弟先进来了,犹豫了一会,终于开口:“大哥,女朋友不错,就是……”他的话还在嘴边,李兄弟已经推门进来了,“大哥,这个可不行啊,明天我给你介绍一个.”

18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