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改编

​金庸作品中大多都是长篇,所以改编成电视剧的居多,拍摄成电影的一种是摘取小说中部分情节加以改编,有名的如许冠杰版本《笑傲江湖》以及后续的《东方不败》。东方不败的成功不仅让林青霞焕发生涯第二春,也带动了一大批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但除了《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还算成功,其他的诸如《碧血剑》,《天山童姥》等只能用糟烂来形容。

因金庸小说的人物脍炙人口,金庸作品电影的另一种改编是取其人物,弃其情节。这里面最成功的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而最离谱但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刘镇伟套拍的《东成西就》。

据说因为王家卫的电影剧本一直没有定稿,害得一班演员们整天打麻将消遣,刘镇伟便借用剧组的明星们拍摄了喜剧片《东成西就》。

通过《东成西就》里面的人物倒可以推断出《东邪西毒》剧本变动之大。传闻本来张国荣是扮演东邪的,而王家卫另一爱将梁朝伟扮演西毒。这和《东成西就》人物角色是一致的,只是最后换成张国荣挑大梁,梁朝伟换成了电眼版的盲剑客。

除去电影,利用金庸作品人物写作的作品最成功的是江南的小说《此间的少年》,人物设置毫无违和感,只是出版时为了避免有“致敬”嫌疑删掉段誉那一章,甚为遗憾。

金庸与香港电影

​金庸在香港曾被视为右派人士,这也是他离港期间请倪匡代笔捉刀续写《天龙八部》的一个原因吧。估计也正是他的政治倾向,使得他追求当时香港影视明星夏梦没有结果。

金庸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大陆,不是小说中,而是电影中。最有名的电影是《王老虎抢亲》,其他电影金庸也多有参与 ,江湖传闻他追求当红明星夏梦。当时香港影视界主流人士很多从上海到香港,虽算不上左派,至少是倾左。所以夏梦看不上被视为右派分子的金庸也是正常。

当时受大陆影响的香港电影,如《屈原》、《假婿乘龙》等,制作精良,在大陆也是广受欢迎,但随着国内开始折腾,自然波及到香港,很多电影人隐退,也就失去了这个对外的阵地。香港电影也向纯娱乐化发展。

就像当年电影主将鲍方的女婿方平在《银幕天使》中所说的那样,本来遵从父辈的教导投身影视这个高尚的行业,谁知道电影都是拍的武打片。

网络时代的武侠快餐

​古龙之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是温瑞安,在财院图书馆看的是《四大名捕》,最有印象的反而是小配角是逢打必败邝无极。后来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比较有名作品,但都是翻翻而已。网络时代评论温瑞安的作品是:“出场的十个人物九个高手,还有一个是曾经的高手”。故事情节绷的太紧,反而让我没有读下去的兴趣。

进入网络年代,最出风头的无疑是黄易。作品一部接一部,让人怀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在写。现在是电视剧追剧,那时候是网络追小说,尤其是《大唐双龙传》。我这时候反而失去对武侠小说的兴趣,看完《破碎虚空》后,寻秦记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可能是有了比较吧,珠玉在前,难以接受这快餐文学。

相对网络武侠,倒是看了不少其他类型的小说,其中倪匡的小说看了一些,但看的很不舒服。其中本来很好的题材《暗号》,非要加上偏向严重政治色彩。

后来看了倪匡的经历,也就明白了其中缘由,但也不排除迎合香港读者口味的的原因。金庸也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文章中也并不掩饰,但绝不是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而写,而强加于读者,这点倪匡没法比,也是梁羽生作品没有金庸精彩的最主要的原因。

古龙的作品

​古龙小说在大陆的流行要晚于金庸,但收欢迎程度却也不亚于金庸。财院图书馆里面古龙小说不少,但也夹杂着吉龙等冒牌货的小说。看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从图书馆借的《血海飘香》,看图书的印刷装潢疑是盗版。

工作之后才看到古龙的正版发行版本,要精美的多,加上由于作品繁多,一套价格不菲,是否买一套曾经是同事们茶余饭后咬牙发狠的常事。

古龙作品繁多,作品也是良莠不齐,里面夹杂着不是枪手代写的作品。比如陆小凤传奇中,就没有收取争议较大的《剑神一笑》,后来在亚马逊电子书中看了这篇后,感觉没有收录是有道理的。而且同一本书的书名也不相同,里面的《风云第一刀》比较少见,原先一般叫《小李飞刀》或者《多情剑客无情剑》,但我更喜欢《小李飞刀》的书名。

古龙的小说无论是故事严谨度还是写作笔法都要差于金庸。但是反而是这种简单,是的读者看起来心情放松,懒得去烧脑。而写作语言的简单明了,更能让读者接受。大家一起讨论金庸的小说,大多是讨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而谈起古龙小说,往往能随口引用书中的语句。

当年在宿舍黑话卧谈会中,队长《欢乐英雄》开篇段落的背诵依然在耳。

读书快乐的家族遗传

​中午写例行文字,提到当年看王度庐的三部曲。忽然觉得有些奇怪,乐乐爷爷一般都是先给我们讲书,后来出了书再买,情节基本一样。比如《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但王度庐的这次他只是提到前三部,后面两部并没有提及。而87年第一版也是只出了《鹤惊昆仑》等三部曲。

上网搜了一下王度庐,他大部分小说是在青岛写的,估计家属于青岛地区乐乐他爷爷看到是当时出版的前三部。

乐乐爷爷小时候给我讲了很多书,大多是老书,比如《儿女英雄传》,《好逑传》等,后来都有出版,有次回老家还找到了一本老版《好逑传》。还有很多书估计是评书书籍,如《大八义》、《金镖计》、《薛家将》等。估计因为里面有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等所谓糟粕,解放后慢慢失传了,或者变调了。看来爱看书是我们家的遗传。

不知道为什么,乐乐的爷爷很少在我面前主动提及我爷爷的事,一次是看我学写毛笔字的时候说我爷爷毛笔字很好,村里对联什么的都是他写的;另一次是看我装模作样扔硬币算卦,说我爷爷当年是用六枚制钱的。可惜我都没有遗传到。

好汉孟思昭

​梁羽生、金庸称为新武侠小说代表,是相对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而言的。旧武侠小说的代表是《蜀山剑侠传》,在财院图书馆里面占了整整一个书架隔段,整整齐齐的,借的人了了。

我翻看过有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但完整看完是王度庐的三部《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和《剑气珠光》。后来才知道还有两部没有一起出版,其中一部《卧虎藏龙》因为李安的电影后来让人们重新关注王度庐的作品。

看书之前乐乐爷爷就给我讲过,讲过情节,评价过其中的人物孟思昭。孟思昭是第二部《宝剑金钗》的人物,我当时还小,对第二部觉得拖沓,情节不激烈,是最不喜欢读的一部。但后来看了很多小说后,回头看发现第二部才是最为精彩的。

现在网上评论说孟思昭为了成全李慕白和俞秀莲而死,不知道评论过的人看过小说没有。李慕白病重期间仇家寻仇,本来也是躲避仇家而隐于奴仆之间的孟思昭挺身而出,可谓大义。而之前李慕白已然知道他的身份,即使没有孟思昭的为己而死,他也绝不会与俞秀莲有结果。所以孟思昭的死为义而不是情。

王度庐的这三部小说即便放在现在也属上称之作,清明将至,买上一套全本的烧给乐乐爷爷,保佑他孙子考试考个好成绩。

我看梁羽生作品

​大陆80年代武侠小说重新流行初期,与金庸齐名的是梁羽生。当受审查影响 金庸作品还在小范围流行之时,梁羽生的大量作品已经在正规渠道发行,舆论也评论说其《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似乎金庸是跟风而起一样。

但我不喜欢梁羽生的作品,而且是越来越不喜欢。

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只是看完梁羽生的一本小说后,就不想再翻看一遍,慢慢的他的作品看几页也就看不下去了。后来看国产的所谓历史人物电视剧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不喜欢贯穿他的作品中那斧凿痕迹浓重的说教气。

如同现在的历史电视剧一样,要给芈月打光增色,需要增加几个周围的坏蛋,为了证明她是好人,而坏蛋是坏蛋,再设计几个情节来证明,坏人是如何坏,好人如何好。这样的写法,《女帝奇英传》在梁羽生作品中达到了高峰。

我看梁羽生的作品要早于金庸作品,最早是《萍踪侠影》,财院图书馆里面梁羽生作品倒是不少 ,但看完《女帝奇英传》后唯一还能看完的就是《大唐游侠传》了。前几天亚马逊搞促销,梁羽生全套电纸书38,犹豫一下还是没有下单。

随着古龙小说在大陆流行,以及之后温瑞安、黄易等作品如过江之鲫,梁羽生的作品慢慢淡出人们视野。金庸的作品被一遍遍重拍,改编,而梁羽生的作品似乎只有一部徐克的《七剑》,还是有头无尾。可能我的想法也不是独家偏僻苛刻吧。

金庸推动出版物流行的功劳

​在大陆《射雕英雄传》的热播大大提升了金庸的知名度。在80年代中期,新闻出版物发行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加上版权问题,正常途径很难看到金庸的作品。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城里连环画书摊旁边出现了金庸小说的借阅摊,书自然是盗版盗印的,而且为了借阅方便,被拆解成100页左右一本,牛皮纸封面,可交押金借走,也可在书摊上看,价格比连环画要贵上不少。

我看的第一本金庸的作品是《乾隆秘史》,很奇怪的名字,其实就是《书剑恩仇录》,很少见的是居然是A4大小,印刷质量还不错。当时正是小学升初中,相比儿子已经看完全套金庸,那时候的知识量获取实在贫乏。

后来随着出版物发行的逐渐繁荣,盗版书也铺天盖地。金先生作品有限,于是盗名书随之出现。金童的《谁是大英雄》好歹算是同人作品,其他的什么金康,全庸,金庸新等等五花八门,随着金庸十四部小说渐渐广为人知,吉龙,古尤,古龙遗等作品开始粉墨登场。这样的作品在财院的图书馆里面居然也能看到,实在是一景。

当时图书馆里面正常的金庸小说还少,而且有也很难借到。记得似乎是大二临近结束的时候,

我见生活费还有剩余,就在东图买了一套最早版本的《射雕英雄传》,准备带回家给老爸看。谁知带回宿舍,不知被串门的哪位同学发现了,结果直到放假走人才把四本凑齐。

临近考试,走廊灯下突然多了几个努力学习的 还是换着班学习的。等我要书的时候,那些皮筋还理直气壮说:你明知道要考试,还买书,纯粹不想让我们考好啊!

好人难做啊。

侠义杨铁心

​经典电视剧的一个标准就是,多个同版本的剧作,他出现之后,之前的版本被忽视鲜有提起,而之后的作品却被一个个拿来做比较,却无法被超越。

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无疑就是这种经典的代表。这固然和80年代可供观赏的剧作少的特殊时期有关系,但除去情怀,也不得不承认这由杜琪峰等参与执导电视剧,属于上乘之作。

当时分为三部,第一部是铁血丹心,必然与杨铁心有关。而作为配角的杨铁心配得上这个名字。杨铁心作为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武艺只能算是平庸,但他的作为又不逊其他大侠。最后他的自杀能平息一干高手的厮杀,固然也有包惜弱殉夫使得完颜洪烈神伤的原因,但其侠义刚烈也足以震撼完颜洪烈手下众多高手。所以多年后其才会在杨过面前评论杨康时,才会说杨康的人品是“十分……十分英俊潇洒”。

杨铁心的扮演者是后来才知道此前就大大有名的谢贤。剧种演技可圈可点,以至于后来看他演的一系列奸角,根本难以和他联系起来。

经典电视剧《绝代双骄》

​张惠妹那次封杀波及的台湾艺人不少,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是林志颖。现在网上搜索,已经查不到相关资料。从当时照片看 那次林志颖显然是属于打酱油凑热闹的,但还是受到影响,他拍摄的《绝代双骄》本来已经播出,也被停播。好在情节轻微,但《绝代双骄》这个版本还是受到影响,未能超越前作。

林志颖之前的梁朝伟版本《绝代双骄》堪称经典,虽然改编幅度过大饱受诟病,但因为选角群星毕荟和相对精良的拍摄,在当时大陆播放的粗制滥造的一众古装剧中显得鹤立鸡群。

与之前《射雕英雄传》未播先热烈宣传不同,《绝代双骄》是没有经过任何宣传预告,在春节假期临近结束突然播出,然后在我们那里顿时万人空巷,此剧成了当时的热点。

寒假结束后电视剧还没有播完最后几集,只是可怜了那些住校的同学们。放学前都联系好看电视的地方,然后抓紧时间赶到教室做作业,正巧班主任来巡视,看到晚自习人来的这么整齐,很惊讶地问到:今天怎么这么积极啊?但到了电视播出的时间,教室里是一个人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