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受益者

这次网站搬家本来不必的,要不是外甥发现有优惠,我已经准备续费了。
原先用的是阿里云的最基础配置,单核1G内存20硬盘,独立IP的1M带宽,续费的话加上优惠不到700块钱,感觉很实惠了,但新的云主机更便宜,在服务器更先进的情况下,同样配置加了10G硬盘,3年才800块钱。这么大的优惠,搬家的琐碎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是竞争的好处。
原先阿里云主机开始降价,700元试用半年加1年使用,是在亚马逊云主机要进入中国之时。这个价格当时已经非常优惠,不考虑备案的问题,即便和国外的虚拟主机价格上比,也是便宜的,何况还有1M独立带宽。
而当时,腾讯云还在按照流量收费,本来就不便宜的主机加上流量,和阿里云对抗毫无竞争力。于是在阿里云蓬勃发展近一年后,腾讯云开始降价,但很有意思的是,降价就降价吧,不通过他的认证还不让看价格。
在我的阿里云主机快到期前一个月,腾讯云的价格也开始大降,优惠时1年不足400元,正在我犹豫之时,阿里云直接大甩卖。估计碾压对手的同时,也在进行服务器的更新换代,可谓一箭双雕。
能享受竞争的福利,对我等网民而言,总是好事。

已感失望的管虎版鬼吹灯

周末在家看了一下《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前六集。
有孔笙的第一部精绝古城珠玉在前,从导演到演员大换班的第二部,也颇受关注。片子还没有上映,网上所谓特效不五毛的宣传就已经见诸各大平台。仅从前六集还看不出特效怎么样,但仅就拍摄风格而言,这两部是全然不同的。
不知道腾讯为何换了制作团队,虽然故事是第一部10几年前的故事,换演员还说得过去 但管虎替换孔笙,这个跨度也太大了。
单论影视界名声和获奖数量,管虎要高于孔笙的。相对孔笙倾向于讲故事的正剧风格,管虎更注重剧中人物的表现。也许腾讯觉得有小说原作情节保底,管虎的指导风格可以更突出剧中人物,同时为以后系列打造班底。
但阮经天不是黄渤,撑不起一部片子,即便有好的故事情节保底。加上片中对布景道具等细节的不讲究,使得这部网剧只是一部网剧而已。

遥远的flash

视频剪辑短片之前的网络原创作品应该就是flash了。那属于网络早期的流行产物,不少属于草根网民的原创,闪客帝国等一批flash作品网站也曾辉煌一时。
那时软驱还是PC机的标配,在网络搜索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时期,好的flash作品精巧的可以拷贝入软盘进行传播,这也算是软盘最后的用途了。
flash作品有不少原创之作,比如小小过关斩将系列的,打斗虽然不敢说合理,但激烈流畅。也有如醉酒记,打电话记等故事flash,都属于当时精品。
更多的flash属于原作品的再创作,比如音乐MV,相声flash等。前者网上最为流行,代表作有绝望的生鱼片,重爱轻友,后者甚至成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一个重要栏目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金盆洗脚城。
金盆洗脚城算是flash石器时代的作品,构图简单甚至粗糙,但创意一流,影响了后期的同类作品。在技术水平受限的情况下,创意是作品出彩的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 创意高于技术。

专业的《分家在十月》

胡戈的馒头能在网络短时间内火爆,一是因为当时宽带网已经普及,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网络原创资源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放在现在,估计不出一天就要下架不说,后续官司也够他喝一壶的。
在馒头之前,网络上已经有一些精品的恶搞之作了,只是没有赶上宽带网时代,传播受到限制而已。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大史记系列。第一部是截取了多部影片的片段加以配音串联为一个故事,整体比较粗糙,也谈不上什么故事情节。
但第二部《分家在十月》可谓是恶搞片登峰造极之作。它截取的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等老黑白革命电影片段,而情节也是根据电影的剧情延伸而来,人物则套用中央电视台广为人知的主持人,如白岩松斯基,李挺诺夫等。最为精彩的是人物的对白,不但谐趣辛辣,关键是口型和表情对的也是那么专业,所以绝非业余人士能为。
当时传言此篇是央视主持人们的内部业余作品,但不小心流传出来,因为涉及到太多的人物,所以没有署名,也没有人认领。但通过配音和人物戏份,感觉主要成员应该有崔永元。
后期还有第三部粮食,配音更加专业,但情节上要逊色不少,所以传播范围更小。

馒头血案

张国师和冯小刚等名导一股脑开始拍摄古装大片,始作俑者是陈凯歌,他在之前拍摄的魔幻历史大片《无极》,将凭借《大阅兵》、《霸王别姬》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金字招牌砸了,估计后来诸位心里都在算计:赚钱再说,就算拍的再差,还能差过馒头?
《无极》刚上映其实恶评没有那么糟糕,但随着一个无名小卒胡戈在《无极》的基础上加以剪辑,恶搞了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评论顿时一边倒,连一向颇有涵养的陈大导演面对采访才会冒出那句著名的“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陈凯歌有愤怒的理由,自己辛辛苦苦拍摄的,集齐中日韩港四地明星的大片,被那小子简单直白却又无违和地讲述一番,让不少看过的人恍然大悟,原来大导演的大片不过如此,没看过电影的也就没有了兴趣。口碑票房双输,岂有不怒之理?
愤怒之后,继续上路,长路漫漫,再难回归。

欺世盗名

张国师拍黄金甲的时候,盗用雷雨之名,网上吹捧手们也肉麻地冠之以“雷雨古代版”的大名。不知这些人有多少人看过雷雨,这部大制作大场面的商业片,人物靠周润发撑场面,周杰伦吸人气,情节里面拿不上台面的乱伦情节反而要拿《雷雨》来说事了,不觉得无耻吗?
与黄金甲同期的一部所谓大片,也拿世界名剧来扯大旗作虎皮,那就是冯小刚的《夜宴》。但看完此片,除了弟纳兄妻的龌龊事,又有多少可以与《哈姆雷特》攀上关系?
夜宴也是冯小刚的滑铁卢。急于拍摄大片证明自己的冯小刚,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攒下的口碑损失殆尽,没有了剧情的支撑,冯小刚的只能靠大明星来撑场面,但惨淡苍白的剧情和冯小刚的导演水平,无法让章子怡和吴彦祖支撑起这部所谓大片。连带受到伤害的还有被硬拉来吸人气的葛优,生生将悲剧搞成了喜剧,一起背上只能拍小场面小人物的黑锅。
在那之后,冯小刚的大制作屡屡受挫,只能怨低水平观众制造低水平的电影,徒呼奈何?

话剧电影

在孙道临版电影《雷雨》中,当周朴园认出面前的鲁妈,就是自己一直装模作样追忆眷恋的梅侍萍后,警觉甚于惊讶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孙道临的电影形式的表演,如果放到话剧舞台上,估计台下没有多少观众能够听清他的台词,看到他脸上的表情。
话剧表演不同于电影表演。受剧场及舞台条件的限制,演员的对话及表情要有张力,这样是为了台下观众的欣赏。所以现在回看文革后拍摄的电影,由话剧演员转型的表演仍带着舞台表演的痕迹。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把中国经典话剧拍成电影,不是改编,而是如早期戏曲电影那样,拍摄舞台演出的话剧。
早期曾经拍摄过老舍的经典话剧《茶馆》,基本遵照的是舞台演出的形式,当时还对主演于是之是电影演员还是话剧演员的争论。后期看到一些话剧,随着舞台技术的进步,对白已经接近于电影。比如《哗变》中,已经在电视剧中演出一番天地的杨立新和朱旭的表演,就更有情景剧的感觉。
当年的电影《茶馆》可以说算是对于是之,蓝天野及英若诚等老一辈话剧演员的留念。现在可以的话剧电影的拍摄,可以是成名演员对自身的一个检验,对经典话剧的致敬。不止一次想象陈道明版或者葛优版的周朴园,刘烨版的周萍,李晨版的鲁大海,这样的影片的价值要远高于票房。

名作雷雨

在学习高中课本《雷雨》节选之前,已经看过电视播出的话剧和改编的电影。相对于受限于表演形式的话剧,我反而更喜欢衍生改编的电影。
最早看的电影版本是香港版本的,但不是最早李小龙扮演周冲的版本,是鲍方、石慧的那个版本。但并不是很喜欢,主要是表演更接近于话剧的舞台表演。
后来看的是80年代孙道临导演并主演的版本。这个版本是我最为喜欢的版本,包括了孙道临,秦怡等老一辈演员,张瑜,马晓伟等当红的青年演员。正面人物专业户孙道临扮演的周朴园,摆脱了以往版本中拿腔拿调的模式,更为电影化和生活化。
多年前张国师拍了一部黄金大片,号称改编自《雷雨》,真是坏了曹禺先生的名声。
很多人把这部剧作归于阶级斗争的产物,的确,可能同期看革命题材的作品太多,一直觉得剧作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鲁大海怒斥周朴园赚断子绝孙钱的那段。但考虑到创作年代,现在看来,《雷雨》更主要批判等级门第而非阶级,但这种拔高的革命性,反而影响了人们对《雷雨》艺术性的认识。
曹禺先生创作《雷雨》的时候,不过23岁,想来创作这传世之作,更多靠的是青春激情而非革命热情。因为之后……

高弗雷与周朴园

相对于马特达蒙在谍影重重第二部中低语道歉,连姆尼森在天国王朝中表演的要更打动人心。
连姆尼森扮演的高弗雷领主从圣城回到家乡,他茫然看着曾经熟悉的一切,睹物思人,但物是人非。面对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自己的私生子,他道歉的同时,表达了对其生母的爱意,然后也是如犯错的人一般低头走开。
看那一幕之时 我脑海中第一反应竟然是雷雨中的周朴园。
就如同最初知晓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一样,第一次对周朴园的认知也是来自当年的中学生杂志。那里面周朴园就是虚伪残酷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在家里对侍萍无论是摆设还是口中的纪年年不忘,不过是“对自己风流往事”的回忆而已。
但连姆尼森的表演,一方面有对往事的美好追忆,更多的是为自己对爱人伤害的自责,而非周朴园式的虚伪。

呆萌的标签

几年前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网评,讥笑国内的靠发些博文就敢称为才子才女的演艺圈演员们,与之对应的就是年纪轻轻的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早早就凭着《心灵捕手》横扫奥斯卡,并斩获编剧奖。

据说马特达蒙通过和本·阿弗莱克抽签决定谁演主角的。但估计就算不是抽签,制片方也会选择一脸呆萌的马特达蒙来扮演主角,而不是一脸奸相的本·阿弗莱克。但片中我更喜欢阿弗莱克的表演,尤其是最后一次接主角上工的戏,那微微失落之余的由衷的喜悦,与片中老戏骨们相比也不逊色。

但之后呆萌似乎成了马特达蒙的标签,不知张国师是不是就是看中达蒙这一特质,才请他到自己大作中为同样萌呆的女主角当绿叶。但对马特达蒙而言, 真是自降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