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吹嘘的一胜

昨天中超联赛鲁能对恒大,在外面通过网络看的文字直播,通过直播员的评论,鲁能不能说是占优势,至少是不输场面的。
骑车回家后正好赶上下半场,鲁能在佩莱被换下后,凭借替补上场的郭田雨的进球,难得击败恒大。
今天看新浪,有篇文章的标题是:李指导又行了。
其实李霄鹏还是那个李霄鹏。下半场鲁能队场面十分被动,这倒不是鲁能传统的领先保守战术,而是实力使然。
如果说鲁能运气好,那就是好在佩莱刚下场,恒大还没来得及反攻,鲁能就进球了。上半场的均势或者主动,依靠的应该还是佩莱的威慑力。佩莱的能力因为鲁能队而被低估了,但因为久疏战阵,佩莱的体能难以支撑全场,这种情况下,恒大保守也情有可原。
但佩莱下场且落后的情况下,恒大战术还是打边路加中路正面渗透的战术,实在让人看不懂。活宝刘洋的那个失误,其实还暴露的就是鲁能多年的顽疾——禁区肋部的防守能力。李霄鹏换上卡达尔后不打中卫,换为五后卫,就是想靠人数顶一下。
如果恒大通过突破攻击鲁能的杂牌防线,胜机依然很大,但保守的战术在保守的防线面前,成就了李霄鹏的一场“值得吹嘘”的胜利。

意外解疑

这些年网络论坛日薄西山,现在唯一在看的就剩下飞扬论坛了。
今天浏览一个关于旧书介绍的帖子,因为书的编撰人员,顺带提到了末代甲A,虽然只是江湖传闻,但也对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有了解释。
当年甲A最后一轮,本来夺冠希望最大的上海中远队的四大主力,申思、祁宏、李明、江津,接受贿赂输掉了比赛。后来在足坛扫黑除恶中,四人锒铛入狱。在后续报道中提到,四人中不止一人拿到钱后直接存放起来。
我当时疑惑的,不是中国当时常见的只判受贿者,不见行贿人的现象,而是四人拿到钱之后不花而只是如葛朗台一样存放起来。这表明这些钱对他们来言并非足以背叛的筹码。中远老板也在判决之后怒吼:你们要这些钱跟我要就是了。
所以当时我猜想,他们四人受贿,不是贪钱,而是不敢不收。
能让他们四个不得不去收下钱的人,是谁?后来他们不敢说,或者说出来不敢判也不敢透露姓名的人,是谁?
也许,那个人,还有身后的人,意外都在那本围棋书里。

混乱的开局

昨天晚上看新闻,几度推迟后,今年度F1终于在奥地利开战。于是就在CCTV官网上观看了一下比赛直播。
网上常用车祸现场来形容歌手演唱会的糟糕,昨天的比赛可是真真切切的车祸现场了。有开始后挂不上档的,有冲出赛道的,有爆胎的,老将莱科宁车右前轮居然莫名其妙飞出去了。好容易来了一次领奖台争夺战超车,汉密尔顿又新手般地犯规阻挡,害人害己。
最终在安全车三次出动后,20辆赛车只有11辆完赛,还不错,超过半数了。
这个只能用久疏战阵来解释了。
赛后的流程一样不少,只是巴顿隔着老远一对一采访,加上分离式的领奖台,看着总是觉得有些滑稽。
F1组织者重启赛事,也是经过再三权衡的决定。按他们的话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何尝不是疫情结束后各行各业复工应该有的态度。

奥运之门开放之门

最近在搜集尤伯罗斯资料的时候,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参加奥运会对奥运影响的文章。
由于和已经公开拉帮结派,抵制奥运的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尤伯罗斯一直担心中国也会抵制本次奥运会。后来在一篇关于老挝、捷克抵制奥运会的大标题下,看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副标题后,欣喜若狂之余开始咒骂标题党。
当时在尤伯罗斯眼里,中国参加奥运会只是扩大奥运声势而已,对商业价值应该不报太大期望,属于捧个人场而已。
的确,在看电视转播的时候,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些被批为“资本主义糟粕”的广告被屏蔽了。但赛事切换期间,还是有广告播出,但不多,当时看着看着都背过了广告顺序和广告词。
现在当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依然有印象的是某手表广告,运用的是《大闹天宫》风格的动画片,现在看也算制作精良,最后一句广告词“真准呐”是直指主题,也是那个时代国内广告的特色。
另外一个广告是来福灵的,与后期更为人知的“我们是害虫”版本不同,更具国外风格。
自然,中国进入奥运大家庭,为中国打开了一个开放的窗口,这显然也不是能用商业价值来衡量的。

体育产业冲锋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奥运会基本算是赔本赚吆喝,但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赔了10亿美元,算是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如果不是当时美国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力挽狂澜,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赚得盆满钵满,以后的成为摇钱树的奥运会申办,各国各政府各城市,就不会挤破头撕破脸,黑幕频出了。
当时报刊上对洛杉矶奥运会商业上成功,主要归功于尤伯罗斯的节流:利用美国现有完善的体育场馆,使用设施配套一流的大学宿舍做奥运村住宿补充,积极调动假期大学生做志愿者,等等。
如果只是节流,等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尤伯罗斯在开源方面更是成功。后期的报道把尤伯罗斯的做法归结为尤伯罗斯三原则:排他性、垄断性和赞助商。这三原则一直被之后的奥运会主办者奉为圭臬。
其实这三原则也不是尤伯罗斯原创,80年莫斯科奥运会百事可乐就利用自己在前苏联的市场优势,狠狠摆了可口可乐一道。尤伯罗斯所做的,只是打了一套更为坚决的组合拳,以保护赞助商利益之名,从赞助商处获取更大利益。
同时,时势造英雄,84年正逢电视业的高速发展期,除了巨额的电视转播权收益,电视广告的效应也吸引了更多赞助商的高额投入。
可以说,洛杉矶奥运会吹响了体育产业的冲锋号。

初识耐克

也是在早期《体育周报》的末版,看到过一篇不大不小的豆腐块文章,是介绍耐克公司的。那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品牌名字。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软文一说,耐克进入中国也是多年以后了,肯定没人给报社或者记者美金。回头看估计当时刊登这篇文章,跟耐克积极参与奥运会有关,因为包括那届奥运会风头最劲的卡尔刘易斯在内的诸多著名美国运动员,都是耐克的赞助对象。
之前的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中,对诸如可口可乐、柯达等大赞助商而言,更像是一个展示实力的平台。
而耐克更进一步,从赞助赛事,转向与运动员签约,积极参与到体育之中全面扩展其占有率和影响力,耐克应该算是体育产业开拓先行者。
当然,体育周报对NBA报道很少,即便是末版职业体育栏目中,更关注不到耐克与一个刚参加完奥运会的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签约的新闻,而那应该是耐克最成功的一份合同。
下周高考开始,耐克的业务量估计也要提升不少。

当年的报纸末版

最早订阅《体育周报》时,版页不多,内容以国内与国际足球赛事新闻为主,末版则是当时偏为冷门的项目内容。
这些冷门项目之所以冷门,是因为多属于在国内尚未开展的职业运动项目,也就是当时的非奥运项目,比如网球、职业拳击等。
里面曾有篇报道,介绍网球在西方受欢迎是因为其带来极大的商业价值,举例说网球球王博格,大到球拍,小到头上的发带,都给他带来广告利益。
那正是一个后浪拍前浪的时期,博格已经退役,坏小子麦肯罗已经被伦德尔挤压的,只能靠摔拍子、踢摄像机来增加曝光率。女子网坛则还是老将埃弗特抵抗纳芙拉蒂诺娃。
但更凶猛的后浪即将到来。

原始兴奋剂案例

83年入城后,也托乐乐大姑姑工作,家里日子越来越好。年底买上了电视,不用到别人家看《霍元甲》了,但真正让电视用上派场的是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也正是通过奥运会,开始迷上了体育。乐乐爷爷为此定了《体育周报》,这个湖南发行的报纸,后来在清算自由化时,因为刊登太多所谓时代内幕体育外杂七杂八的内容,在清算自由化时停刊,不知后来的《体坛周报》和他什么关系。
在《体育周报》前几期,我第一次看到了兴奋剂有关的报道。那篇报道是关于在奥运会异军突起的美国自行车队的。美国队之所以能够成绩优异,是其中一名运动员将自己血液抽出冷藏保存,比赛前再输回体内。其教练将这个做法推广到全队,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输入的是他人的血液。
这应该是导致后来自行车界泛滥成灾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原始成功案例吧。
利益促使科技进步,有时也在加速堕落毁灭的进程。

运动的强度

因为前几天骑行上量,今天本来想休息一天。早上起来后见天气难得凉爽,再想想晚上的蛋糕,还是骑车出门了。
骑行速度不快,连歇汗都不用,放下搬运的书就回程了。
对于不上量和强度的运动,只能算是活动。
这几次搬运的主要是杂志,多年积累,分量重占地方多。当年从淄川往济南搬书的时候,杂志就没有搬过来。
那批杂志除了快成文物的《大众电影》,就是《新体育》。学生时代,作为一个体育迷,获取体育信息主要通过中午的体育新闻,学校报刊栏的《中国体育报》,再就是每月从报亭购买的《新体育》。
那时候体育报刊里面还是充满正能量的,作者文笔也好。记得新体育里面有篇国家游泳队报道,说强调高强度训练的东德外教对黄晓敏喊:你在泳池洗澡呢?
体育报道负面内容逐渐增加,应该是从《兵败汉城》那本书开始的。而汉城奥运会虽然传统项目堪称溃败,但女子游泳项目却几乎获得突破。但只是几乎,在金牌才是英雄的年代,横亘在庄泳、杨文意面前的是神一般的东徳选手奥托。
突破终于在4年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实现,然后是94年广岛亚运会。
为了突破,有时需要神的眷顾,有时需要与魔鬼签下契约。

智商不够朋友凑

圈子还是挺可怕的。往大里说叫党同伐异,小里讲叫拉帮结派。
中国足球第一次进军世界杯的时候,举国同庆。仿佛一夜间可以脚踢巴西,头顶德国了。
某名嘴,现在叫大V了,夸中国当家球星,有脑子,说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不嗑药的肯定是他。
但从他放炮的水平看,还不如他踢球的水平。却还是一帮人,圈内圈外的都有,此人言论一出,闲的帮闲,忙的帮忙。
弄得人不禁怀疑,是他的智商有问题,还是我们智商有问题?
现在看,就是他的智商有问题。
这下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