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小子

每天坚持写点东西,一是为了熟悉文字活动一下脑子,再就是整理记录一下难忘又怕忘记的美好的回忆。同时在记录的时候,也查阅一下相关的信息,也算是温故知新吧。

昨天写到了杜琪峰,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他的资料,意外地发现电影《赤脚小子》竟也是他的作品。

《赤脚小子》是佛山苑期间看电视时看的电影,他属于看一遍就不愿再看第二遍的那种电影。不愿而不是不想,因为看完第一遍印象已经非常深了,足矣,再看第二遍,反而会影响前面观看的感觉。同时他也是那种少有的回忆起来仍不免视线模糊的电影。

电影开始感觉是一部典型邵氏风格的港片,人物扮相尤其是发型和《审死官》保持一致,演员也是用当红小生花旦配一众老戏骨。但看着看着,就放弃了对人物化妆、场景布置的挑剔。郭富城当时的演技虽然还是有些生涩,但回首看,他能在现在由原先的香港偶像天王转型为现在的电影界的中流砥柱,起点还是很高的。狄龙的大侠和张曼玉的老板娘都与他们之前扮演的同类角色迥然不同,而配合的却又相得益彰。

片子算是悲剧,但片尾吴倩莲与张曼玉的台词,却蕴含着生活需要继续的希望,这在香港电影里真是少见。此外,不知几年后王家卫《东邪西毒》有鞋子杀手价钱更高,是不是向本片致敬。

杜琪峰的掌控

看上周的《不凡的改变》,当敬唱罗大佑的名曲《你的样子》时,屏幕上播放的是电影《阿郎的故事》对应歌曲的场景,看到的是张艾嘉那哭花了脸,旁边是还未脸谱化的,绝望无措的吴孟达。

现在不知哪位一线的女星能在镜头前哭成那样,即便表演出来了,不知演员自己,助理,甚至导演能够容许这自损“形象”的片段播放出去。

现在的导演,已难以掌控演员,也就难以掌控影视作品的质量。

《阿郎的故事》是我最早通过闭路电视看的影片之一,那时候只是关注演员和那首歌曲,只知道那是周润发转型的重要作品。很多年后才知道导演是杜琪峰。

杜琪峰对演员的掌控应该在香港演员中首屈一指,他可以拒绝《射雕》中龙套周星驰的自我发挥,也可以约束《审死官》中已经大红大紫的周星驰的表演。这种约束可能少了周氏风格,但却保证了整个电影的风格一贯性,并给周星驰带来第一个影帝的桂冠,而这个影帝也应该是与票房无关的实至名归的演员的荣誉。

另一个在杜琪峰电影中与其他电影中表演截然不同的是任贤齐。启用任贤齐,肯定也是看中了他的人气,但杜琪峰电影中的任贤齐,与其他电影中的任贤齐,似乎不是一个人,不同的只是导演,导演对演员演技的掌控的不同。

杜琪峰应该算是香港实力导演,也是成功的商业导演,他在票房与口碑之间坚持与妥协,但从未随波逐流,这已是难能可贵,也保留了香港电影的希望。

约束与制约

导演、演员的自我或者膨胀,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约束制约。徐枫获奖后曾感谢的胡金铨导演,可谓一代名导,当年与徐克合作拍摄电影《笑傲江湖》,老爷子对布景和演员服饰都精益求精,后来徐克一看按这个进度拍下去,非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不可,果断好说好散。

这种约束的对错难以评价,但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中,这种约束我感觉还是必要的,虽然可能扼杀了一些精品,但也保证电影人在竞争激烈甚至残酷市场自我成熟发展。而那些口口声声不考虑票房,妄谈拍给下个世纪观众看的导演,还是少些浪费资源吧。

而演员一旦成了明星成了腕,就成了制片导演眼里的宝贝摇钱树,真是捧在手里拍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碰不得说不得。

前几日某男星新片热映,刚有评论他演技无长进而已,便有导演蹦出来,反驳说没有看到该男星的努力。这努力和演技一定划上等号吗?在这中保姆助理般的导演手下拍片,要有长进,真的很难。

谁靠得住

昨天发了一篇随笔,里面有对杨幂演技的评论,一位同事看罢回复,认为杨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仙剑奇侠传里的表演还不错。本来对演员演技的评价,就带有很多主观感情色彩成分在里面,何况这位同事还是看书观剧的前辈。

当年网购还不时兴的时候,帮忙买过不少书,后来看大火的电视剧是时才忆起,原来N多年前人家前辈就关注过了。

但前辈同事提到对演员而言,挑对剧本和嫁个好老公是一样一样重要的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在演艺圈混,好的经纪人要比老公重要,至于剧本,就算金庸的名著,落到张大胡子手里,也拍得灰头土脸。

但制片导演也是靠不住的。昨天看徐枫的报道,提到在拍完叫好叫座,大赚一把的《霸王别姬》后,徐枫趁热打铁又投资拍摄了《风月》,结果,把前面赚得钱又赔进去了。

徐枫在总结惨败的原因时,很有风度而又婉转的认为是因为陈大导演太自我了。

说好听叫自我,说不好听再加上膨胀二字,说难听叫夹带私货。人出名后,往往眼高气粗耳朵硬,演员如此,导演依如此。

票房明星

《绣春刀》上映的时候,公认是良心之作,虽然输了票房但赢了口碑。想来这应该不是导演路阳所期待的,片子本身制作精良,而演员的选择也是考虑到票房的,除去名头不小男主角张震,女主角也启用了因《步步惊心》而大红大紫的刘诗诗。

但电影不同于电视剧,没有足够的情节和时间来让观众与演员培养感情,而主角又没法像周一围扮演的配角那样一句“得加钱”赚够关注。刘诗诗在片中的扮演虽无差池,但平淡无奇,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瓶吧。

第二部路阳选择的是更红的杨幂,票房果然上了一个档次。第二部还没有看,不好评价,但没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杨幂。

记得杨幂刚出道的时候,看一篇名嘴评论说到,现在小年轻的怎么喜欢杨幂这个类型的……,可能这就是代沟。

除去《神雕侠侣》,第一次看杨幂的作品是央视拍的《神探狄仁杰前传》,传闻钱雁秋有意离开央视,央视为了保住狄仁杰这个招牌,请了杨幂等一批当红明星想另起炉灶,重拍系列剧,但,没有以后了。

看过杨幂演的片子,感觉她总是难以融入到剧情之中,与其他人的扮演格格不入,即便是在邓超自损形象的闹剧片《分手大师》中。这和当初合拍片中赵薇的表现是一样的,是杨幂自己演技的问题,还是这本就是知人善任的导演追求的效果?

也许还是代沟的问题。

磨炼出演技

在《演员的诞生》黄圣依等尴尬演出的同一期中,陈龙向王千源致敬的演出则得到了好评,随后评委还对播出了王千源扮演的片段,表达了赞赏之情。

最近在看王千源的报道中,他提到自己参演之后获奖影片《钢的琴》,是被导演骗去的,期间因为经费紧张还一度暂停,而他没有一走了之,按他的话就是机会难得。而黄圣依的老公却曾以拍摄周期长为因由,推掉了一部电影的片约,其高下立见。

王千源的影片看的不多,但却令人过目难忘,不是因为他那其貌不扬甚至的长相,而是他的演技。《绣春刀》王千源扮演的虽是配角,但在与张震扮演的主角沈炼在一起的时候,感觉那就是他的大哥。

而最早看的王千源的作品,是电视剧《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在片中他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性格完全不同的祖孙二人,而其前面扮演的伪警察,沉稳中又带有无奈,与后面扮演的流里流气但又敢作敢当的小混混形成极大反差。

但那部电视剧有些前紧后松,有虎头蛇尾之嫌。除了故事情节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前面集中了老了的王沪生孙松,修庆,高虎的中生代演员,他们的演技不是后面年轻演员所能比的,这也印证了王千源在采访中所说的,演员需要积累,磨炼演技,而不是突然一天就顿悟了。

好演员的诞生没有那么容易。

坑与被坑

周六晚上看电视换台到浙江卫视,正在播出《演员的诞生》,现在已经由二选一变成三选一了,而看到三个女演员选择演出的是港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虽然没有注意演员是谁,但心里第一反应就是怎么选这个片子,港剧本来就程式化的夸张,小品演出还不矫揉造作的上天。

果然第二天看新闻,里面对这期节目的评论几乎霸屏,重点抨击的是里面我唯一认识的黄圣依,图片加短视频把黄圣依“尴尬”的表演重现组合,好不热闹。

不知道节目是谁选的,如果是黄圣依她们自己选择的,只能说她们档次太low,但按之前惯例 应该是节目组选择的,那样的话,可能本来就是一个坑,但见坑还往里面跳,演员的智商也高不了哪去。

这就是节目组想要的。

估计深谙其中规则的演员也心知肚明,黄圣依也是见多识广,在微博上公开承认自己初登这种舞台,缺少经验。

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黄圣依说的也有道理,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区别很大,尤其是现在的摄影技术水平下,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自然有摄影师跟踪走位,捕捉最好的表演效果。前面辛芷蕾估计就是吃了这个亏,她表演的是很好,电视机前观众看的感觉也好,但与现场评委和观众看到未必一样。而舒畅显然更有经验,她更多利用了剧情和人物的设计,用人物前后的反差,来博取评委和观众的好评。所以她的胜出倒也未必如网上评论的那般不公。

唯一的追星

关于追星,曾经和乐乐的爷爷一起讨论过,他老人家看法倒挺跟得上时代,认为每个人都有喜好,要是都跟我们一样,明星们估计快饿死了。

想来我们其实也追星,只是最原始的追星而已,是对明星的欣赏和喜爱,喜爱往往因为承载寄托了自己心底美好回忆与向往,而欣赏更因其超越了自己努力所能达的能力和境界而变成崇拜。

我唯一崇拜的只有马拉多纳了。也曾打心里鄙视那些无脑追星族,但回头看自己,自己对马拉多纳的追星或者崇拜不一样也是无视其斑斑劣迹,而经年不改吗?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只有踢过比赛的人才会知道马拉多纳的天分有多高,在场上有多么重要。按乐乐爷爷的话就是从没见过场上这么专人紧贴防守马拉多纳的。而他的组织能力可以说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没有马拉多纳的天分和技术,不要充大头,妄想在场上一脚妙传决定胜负,佐拉,皮尔洛等人只是学了皮毛而已,而他们这样的所谓中场大师也终于将绝迹于绿茵场。

94年世界杯,看到马拉多纳因兴奋剂被逐出世界杯,是通过在校外买的报纸上。看到这条新闻时,我突然觉得脚下一沉,而我明明是走在返回宿舍爬山的路上,那感觉本应是下坡失足的感觉。

当追星只是成为记忆的寄托,反是单纯幸福无顾虑的,恒远而美好,虽有唯美之嫌,也挺好,甚好。

世界杯印象

昨晚早早关机,但关机之后却忘了做什么,睡醒了看新闻才想起,本来想看俄罗斯世界杯抽签仪式转播的。

真是老了,对世界杯的感觉也淡了。

第一次看世界杯,看的是西班牙世界杯的录像,那也是第一次看到水平这么高的比赛,当时知识很匮乏,巴西对苏联的比赛,开始只听解说,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八一队,看画面觉得怎么水平比亚洲杯的中国队水平高这么多。

那只是墨西哥世界杯的宣传。墨西哥世界杯让我和我的队友们知道了足球可以这么踢,知道了马拉多纳,心中永远的球王。

90年世界杯正逢期末考试期间,马拉多纳妙传淘汰巴西的那场比赛,是乐乐的爷爷替我熬夜看,转述给我的。而考试后半夜观赛的日子里,每次起床前都先对着床头马拉多纳的照片祈祷:保佑阿根廷,再让我再多看一场马拉多纳的比赛吧。祈祷似乎起了作用,但只是保佑阿根廷磕磕绊绊进了决赛而已。

美国世界杯可能为了弥补我的祈祷,又看到了马拉多纳的怒吼,但随后他的被逐,让我感觉世界杯已经结束了。

法国世界杯是工作后看的第一届世界杯,但工作的忙碌,看的比赛并不多,在宿舍中与同事们一起观看了决赛,第一次享受了同乐的快乐。

日韩世界杯有中国队的掺和算是高开低走。我在那场比赛前受伤在家,导致一帮小子怀疑我诈伤在家看球,但那场比赛表演之拙劣,实在用不着。沾时差的光,那是我看的最多比赛的世界杯,心态最好的一届世界杯。

德国世界杯是最为难忘的一届,不是因为比赛本身,其实看的比赛很少,因为难忘,只是因为那是和乐乐的爷爷唯一一次一起看的决赛,那时他刚做完大手术不过两周。而为了让难忘更难忘,乐乐爷爷继马拉多纳最喜欢的齐达内,专门表演了铁头功。

那之后的世界杯逐渐平淡,南非世界杯只是印证了好球员未必是好交流,而决赛的小白的绝杀,还不如德容的那击穿心脚印象深刻。

最近的巴西世界杯,我已经记不起格策的绝杀从哪边门柱起脚了。最为震惊的是半决赛德国队对巴西的大屠杀,震惊的不止是因为比赛本身,还因为这和我构思了很久的一部架空作品的比分差距是一样的,只不过那是6比0,输的一方也是巴西。这也让我选择了放弃。

不知道明年世界杯对我而言是一届怎样的世界杯。

大学数学,永远的噩梦

我中学数学水平很一般,好歹在高考没拖后腿的情况下进了大学,开始学习微积分了,才发现自己数学水平不是差了,用现在的流行字就是渣了。

教我们微积分的李教授,是我受教过的最好的老师,可称为人师表的典范。古人曾说过不欺分为不敢欺和不忍欺,对李教授的课,我真是不忍不认真学,但认真学和能学好有时真是隔着一道天堑。

记得第一次考试,很多同学都已经起身交卷了,我还在对着剩下的几道题冥思苦想。从我身旁经过的李同学估计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对我说:这题你做错了。但李同学的文登威海话,和宿舍大哥的荣成威海话差别也太大了,我只是抬头看着李同学无奈离开而茫然不知。但问题是,就算听懂了,我也做不对啊!

最后一次考试,自觉得准备很充分了,但回到宿舍一对题,发现居然把一道题解着解着,居然又解回去,这水平,估计班里也没有几个人。

好歹把厚厚的微积分学完,换成薄薄的线性代数,但发现那是个更大的坑。期末考试结束后,据某同学转述教课老师的话,要不是看我平时认真听讲认真交作业的面子上,可能就抓我不及格了。忽然想来,作业我怎么完成的呢?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噩梦一直纠缠着我,在梦里我一次次窃喜没有数学作业,但梦中却又清醒提醒自己,考试怎么办?

不知数学的噩梦对我四年的大学学习影响有多大,但在我毕业择业的时候,对数学的恐惧还是让我最终放弃了投奔IT行业的念头。

除去梦中对考试的担心,我一直对儿子的数学充满了担忧,每次从一旁悄悄看着拿出数学题先相面半天的儿子,这种担忧就再增加一分。唯一自我安慰的是,我见到的南开和山大的数学高材生,做题之前好像也不是拿起来就做的,但他们后期的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老天保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