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败家仔

后世评论汉武帝,如果没有轮台思过的罪己诏,那他和暴君秦始皇就差不多了。但只是差不多而已,并非说有了这道罪己诏,他就由穷兵黩武的独夫民贼变成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了。

何况罪己诏颁布,不是在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北,封狼居胥之时,不是在汗血宝马之战损兵折将不许退回玉门关之时,而是在那个败家仔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后。与其说是罪己思过的觉悟,不如说是难以为继的无奈之举。

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外戚,后期汉武帝的一再扩张,也是出于为了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的私心。就像鹿鼎记里面康熙在三蕃之乱不用韦小宝,到了准备充分的与沙俄一战让小桂子扬名应该是一样的。

但汉武帝这个大舅哥实在不争气,汗血宝马之战将汉武帝的家底败得差不多。一方面说明其水平和卫青霍去病不在一个档次上,另一方面应该也表明,大汉经过多年征战,无论是兵力还是将才都大不如前了,否则到了李陵的时候,不会出现无法拨配足够的马匹的窘况。

但李广利大宛惨胜归来,一样风光封侯。如果不是后来因为政治风波叛逃敌国,现在会不会也位居民族英雄挽留榜之列?

内乱外患功与名

90年代初单机游戏时代,有一笔名卫易的游戏大牛梁怿炜,是各大电脑报纸刊物中的金牌专栏作家。他曾参与金山游戏《剑侠情缘》,后来在报纸上写过一篇游戏的策划,主角是历来被顶礼膜拜的陈汤。

策划的游戏开始是以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起篇,各种充满对匈奴的忧虑。游戏属于有多情节分支多结局,其中一个结局是如果肆意杀戮,那么结尾就是将军的虎狼之名广播塞外。

在单机游戏靠引进的时代,卫易的游戏仅存在于策划阶段。现在卫易已经是网络作家,不知他的《天下江湖》中还有没有关于汉匈之争的思索。

如果不是秦王国乱,已经被蒙恬平定的匈奴不肯能再崛起兴风作浪;而刘邦不是为了刘家天下大肆杀戮功臣,那么由韩信统帅的汉军绝不会有白登之围,刘三也就不用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七国之乱消耗了文景之治的家底,否则马邑之变肯定要提前。

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内乱导致外患,而一旦国家兴盛了又开始拿外患开刀。攘外安内本无可厚非,但在攘外中又有多少以大业为名谋求私家功名利禄的竖子之辈。

一将成名万骨枯。

民族英雄乎,名将乎

上周的时候看网上关于卫青、霍去病的民族英雄身份闹得沸沸扬扬,还把之前被剥夺了民族英雄身份的岳飞、文天祥一起拿来作为例证。那段时间脑子正好空空懵懵的,看完的反应只是:哦,又开始折腾了。

晚上开完会骑车子回家,脑子在不算冷的寒风中似乎清醒一些,再想起这事,突然觉得:不对啊,我们学习那时候,岳飞是从民族英雄被降格为抗金名将了,一帮砖家叫兽说是什么反对大汉族主义,但卫青、霍去病原先本来就是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们什么时候上升到民族英雄的地位了?

且不说难封的飞将李广有意见,估计汉武帝在天有灵肠子也悔青了,早知道自己造就了这么多民族英雄,还轮台思什么过?

原先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砖家叫兽手里嘴里,现在慢慢转移到网络豪侠的键盘触屏上,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影响儿子的书

曹文轩的作品,到《火印》为止,儿子都买过读过,应该是他读过作品最多的作家。而最初读曹文轩的作品,是根据学校要求读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同样是学校推荐的作家的作品,比如杨红樱,沈石溪,甚至郑渊洁,儿子的兴趣一般,而对我推荐的任溶溶、张天翼的作品,儿子看过后感觉我推荐的不可思议。

根据我的感觉,曹文轩对儿子的影响,仅限于他的作品内容,或者说是弥漫在他作品中的那种情感。真正影响儿子小学时期写作的,应该是今何在的《悟空传》,也许真不该把那本书给他看。

进入中学,一直没有给儿子推荐更多特定作者的书籍,尤其是鲁迅的,因为学不来。其实有些过虑了,进入中学,他读书的进度反而放慢了。但有些意外地是,他不知是不是受《魔兽世界》的影响,竟然喜欢上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

对《悟空传》儿子只是买了两个版本而已,而克苏鲁系列,他几乎都买下来,包括不同出版社内容重复的版本。这还算,有一本网购的精装本因为运输过程中书脊有压痕,儿子竟然又要求买了一本,而同学间赠送礼物也是用这本书。

这种已经超越了喜欢,而近似推崇甚至迷恋了。

还好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寂寞无名,作品流传不多,否则花销可就大了。还好初中就要结束了,希望儿子高中再换一个喜欢的作家。

丁丁们

下午到西客站接站,顺便在停车场的洗车店洗车。洗车人中有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娘,腿脚并不方便,在那里不停忙碌着,车洗得很干净,可加五颗星。

看着她,我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曹文轩笔下丁丁的形象,曾经放过羊,喂过鱼鹰,干过黑煤窑的丁丁,在结束篇中走进城市,拿起水枪干着洗车那份自食其力甚至快乐的工作。

《丁丁当当》系列是我唯一在给儿子购买同时,也全篇看完的曹文轩的书,里面的风格一如最初看的他第一篇文章一样,干净而利索,毫无拖沓。

同弟弟当当一样智商低于常人的丁丁,是一个善良无害的人,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他身边的人,他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哪怕得不到社会的救助,也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

他们可能也不需要认可,只需要有养活自己的机会,不指望开恩施舍,只求无冷酷地驱逐。

粗读《史迈利的人马》

这两天晚上突击把刚买的《史迈利的人马》草草看了一遍,也算调剂心情了。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相对前两部,这本在故事性上要更胜一筹,可谓是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

看书第一感觉就是这本应该是港台翻译的,否则,就不会把书中引出史迈利的重要人物老将军的名字,翻译成瓦拉狄米尔了,在中国大陆,这个陌生的名字被翻译成弗拉基米尔,前有列宁后有普京,应该没有代沟。

看完之后,感觉书的译名也有问题,带有强烈的港台味。在书中,史迈利已经无权无势,已经谈不上人马,促使他义无反顾重返江湖的动力是他的敌人和被害的战友,而他开始孤军作战时依靠的是他的多年的人脉,即便最后可称为人马的,也是与圆场利益交换拼凑起来的。与其翻译成史迈利的人马,还不如翻译成史迈利的故人。

书的质量不错,虽是电子书,但保留了纸质印刷书籍中字体的设置,而那些特殊的字体,代表了作者赋予的特殊情感,这是盗版书无法体会的。

精装 精心 精品

双12买的书不多,一是现在以电子书为主,再者就是前段时间商家搞优惠买的那堆技术类的书籍,还在那里躺着对我示威。

这次唯一买的是新版的《吴清源自选百局》,五折,比起刚上市时候的75折便宜不少。即便没有这么大的折扣,这本书也是要买的。

我现在书橱里的那本已经是买到的第二本了。第一本是在大学期间买到的,曾经翻看过无数遍,已经超越了棋谱集,可以当做吴清源的一本自传集。

大学毕业后,在一次书籍丢失中,他是最让我痛心的一本。曾经一度以为彻底失去他,但好在有了万能的淘宝,在淘宝上搜到他之后,没有比较价格就立马买下来了。

这本书应该是代表了围棋第一次热潮即将退却前,围棋出版物的最高水平。虽然不是出自蜀蓉棋艺这样的专业出版社,但印刷精美,棋谱清晰,翻译通达,唯一遗憾的不是精装本。

所以现在出了精装本,没有不买的理由。买来打开包装一看,书籍制作同样精良,但是翻到吴清源命运转折的那局棋谱时,不免心生遗憾,这样的错误已经不能用白玉微瑕来自我安慰了。

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效率,但却不能决定品质。不用心的精品制作雄心,出产的仍然只是流水线上的快餐而已。

消失的磁带音乐

港台音乐专辑一般都称为大碟,而中国从80年代末开始流行起来的是磁带。最早的磁带专辑是从乐乐大姑姑那里听到的李玲玉专辑,还有就是当年最火的齐秦的《狼》。

因为《狼》那张专辑,我回家后买了第一盘磁带,齐秦的《狼2》,那也是第一次体会到盗版的闹心——在有的录音机上声音是正常的,而有的声音似乎快了一拍。

因为盗版的问题,所以很长时间内没有买过磁带,但也盗过版,把同学亲戚从台湾带回来的齐秦的磁带复制了一份,听了很久,跨越了高中和大学。

我后来狠狠心买的第一张专辑磁带是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里面喜欢的不是主打歌和最流行的《走过咖啡屋》,而是A2《窗的追想》。后来又陆续买过她的两盒专辑,但里面歌的质量下降不少,也就作罢了。

大学期间应该是音乐最流行的时候,音乐磁带摊铺随处可见,而录音机也被更小巧的价格低廉的单放机代替。那时候歌曲主要是通过随身听上的调频立体声电台,磁带反而买的很少,记得只是买过一盒孟庭苇和赵传的精品集。

工作之后,更没有买过,也不必买,路边隔三差五的音乐店不停歇地播放着最流行的歌曲,免费听,直到网络时代,免费的歌曲更让我远离了磁带及CD,歌曲已经成为回忆的载体。

再听郑智化

最近电视看的比原先还要少,主要是好的节目少。本来除了体育节目,一般就是看浙江和江苏卫视的周末节目,相对而言更喜欢江苏卫视的节目,感觉制作要精良一些,尤其是它的音乐类节目。

最近由于浙江卫视周六的两档节目,一个越来越倒胃口,另一个拿着煽情充温情喜剧,所以基本就剩下江苏的《不凡的改变》节目了。

但从上期开始,感觉节目越来越水了。与前几期腾格尔,罗大佑,郑智化等经得起岁月的传奇歌手相比,最近几期的李玉刚,林依轮等就显得有些滥竽充数了。原先是好歌精选再精选,上一期竟然一首歌唱两遍,如果下一期再没有实力歌手驾临,这节目也就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了罢。

因为这个节目,又把郑智化的歌重温了一遍,通过专辑,发现当年我们其实即是盗版的受害者,又助长了盗版的泛滥。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买的磁带,基本都是从郑智化的各种专辑中挑选流行的歌曲再组合,这也就导致了某些歌曲如《猫》就被错过了。

我听的第一盘磁带是从511那借来的,磁带用的是大国民的专辑图片,但内容也是东拼西凑。网上不少评论说郑智化因为大国民歌曲讽刺台湾当局被捕入狱,在狱中被打断了腿。看罢感觉真是有代沟啊,也许我们这样的老家伙很少参与网络的评论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郑智化歌曲少年与智慧的特质,让新一代人难以想象歌曲的作者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

演员的最高境界

上次错过了特价勒卡雷作品集后,一直在等待再次降价。自从原先下载电影的PT网站关闭后,很久没有下载电影了。上周偶尔看到有《史迈利的人马》电视剧版本,便下载了下来。

下载之后,用射手播放器把每集都打开,看了几个片段,只是为了测试一下字幕是否还能下载,但就是那几个片段或者镜头,就足矣诱惑人的。

剧中史迈利的扮演者是亚历克·吉尼斯,第一感觉和我想像中的史迈利还是有差距的,身材不够胖,相貌还不够平庸。但看了那几个片段之后,他的演技足以掩盖任何形象上的缺陷。

开始的片段,他得知自己之前的同事被杀的消息后,悲伤,走神,愤怒,表演的不瘟不火,恰如其分。而后面审问苏联情报人员时的表情则是冷静中透露着冷酷,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怒自威吧(难怪在第二部中他那贪污的部下会在他亲自过堂后自杀)。而最后情节他面对叛逃而来的死对头卡拉,那悲伤的眼神,似乎他才是叛逃者。

亚历克·吉尼斯其实很久之前就看过他的电影《桂河大桥》,而更熟悉的应该是最初《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欧比旺,但即便知道了这些情节,仍然难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昨晚,终于等到了勒卡雷作品集的降价,马上买了下来。首先翻到《史迈利的人马》那部分,和前两部不一样,这一部有勒卡雷的自序,而网上对史迈利系列甚至其他间谍小说的评论,多出自于此。

在自序中,勒卡雷高度评价了亚历克·吉尼斯的演技,甚至认为自己放弃写更多史迈利系列小说的一个原因,就是看过了亚历克·吉尼斯扮演的史迈利后,想把史迈利这个人物从亚力克那里收回来时,却发现自己拿到的是二手货,颇有被背叛的感觉。

演员演到这个水平,应该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