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杯决赛又一次重演,但不是重演99年的奇迹,而是重演96年那场决赛的悲剧。当李霄鹏带着吴兴涵参加赛前发布会,决赛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从上周末客场带回一个客场进球的平局后,山东从球迷到媒体就处于一种躁动情绪中,这种躁动与22年前那个初冬何其相似。
带着国安克星的自信,当年山东上上下下似乎都没有把客场的一场定胜负的决战放在心上,随同殷家军赴京的,还有为数不少的山东球迷。
乐乐的大姑姑也在远征军的队伍中,我则在家负责照顾外甥。我当时也是信心满满,对外甥承诺,如果泰山对队赢了,我请他到米立乃大吃一顿。
外甥顿时来了精神,比赛没开始就头扎红领巾,挥舞小旗在沙发上上蹿下跳。
家里四个小子,能够肆无忌惮宣扬自己的快乐,并以此为快乐的,只有大外甥了。
但比赛开赛不久,随着打防反立身的泰山门将被罚下,比赛已经失去悬念。外甥那个年纪还不懂球,但看我逐渐阴沉的脸色,也就老老实实坐下,默不作声地陪我看球。
比赛以一场惨败结束。外甥叹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听:唉,没法吃米立乃了。我一听,马上表示:球输了,饭还是得吃啊。
于是我默不作声地骑车,驮着难掩快乐的外甥从馆驿街到大观园。不用说现在,就是第二天我也忘记吃了什么,只是模糊记得自己食不甘味坐在窗边,旁边是胜负与己无关的外甥快乐地就餐。
第二天,听说某远征军成员进门就大哭一场,听说舜井街路口交警拦下一辆北京车牌的车造成大量路人围观。到了单位,大家都见面后默契以目,避谈比赛。
那年京鲁半斤八两,好歹泰山还是前足协杯冠军,而国安也还没有三竿火枪闹京城,那时自负一点也就罢了,今天的比赛,有什么自信的资格?
钱德勒与古龙
钱德勒与好莱坞结缘,曾两次获得奥斯卡编剧的提名。有评论说,钱德勒的作品不用改编直接就可以当剧本。
我看到的上一个相同评论的作家是古龙。
在瞄了几眼江户川乱步小说后,我曾对古龙受欧美侦探小说影响的传统观点表示怀疑,认为古龙风格更偏日。但看了钱德勒的作品后,感觉自己可能过于注重表面了。
在看钱德勒小说《金鱼》的时候,突然有种读古龙小说的感觉,虽然这有点像说人老子长得像儿子。但再看后面的《齐拉诺的枪》,那风格隐约可见陆小凤甚至绝代双骄的影子。到了唯一不死人的小说《恼人的珍珠》,挂一个古龙外的名字出版,没准能被收录到古龙全集里面去。
古龙的偏日风格,也许有偷懒致敬之嫌,他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欧美风格的。
看古龙的小说,也有脑海中过电影的悠然快感。但钱德勒的作品,无论是对话还是情节的切换,感觉总是那么流畅自然,二人差距如陈凯歌以《霸王别姬》为分水岭的前后作品一般。
当然二人最为相似的一点,就是不论本人还是笔下人物,都是嗜酒如命。钱德勒更是定下原则: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
我很自豪地蹭个热度,因为有人就说我一年醉两次,一次醉半年。达标了。
合情的反转
剧情反转是侦探小说最大的套路,但要是小说开始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忠奸字样,估计也就没几个人能耐着性子将书看完了。
我看的是钱德勒短篇小说集,收篇幅所限,故事情节铺垫少,更为紧凑,有些反转初看不免显得有些突兀,尤其是小说《山中太平》结尾处那个纳粹分子,在本已控制局面的情况下突然自杀。
但如果回头细看,会发现作者已经在前面,通过语言及动作的描写,对出场的每个人物进行细致到位的刻画,结合人物的性格,反转也就不显得那么生硬。
这里面最好的例证就是《红风》中,最后“黑仔”忍无可忍无须忍的正义之举。
钱德勒小说中很多反转情节,往往以一场骤起混乱的枪战结束。而引爆枪战的,是主角的灵眸利齿,他在充分了解各方的性格,晓之以隐情,动之以利益,三言两语,各方拔枪以对,子弹横飞,没有绝世神功,一切皆在掌控中主角方险中求胜。
除了打不死的主角,一切还都是那么合理。
中外侠士
金庸笔下主角为古代侠士,钱德勒作品中的侦探们往往被冠以现代骑士之名。在我读来,无论是马洛、马洛里还是达尔马斯,与其说是骑士、硬汉,更像是行走于都市的浪子。
文人相轻,中外皆同。钱德勒曾把自己小说中一个笨警察起名海明威,而在《铅笔》中他又拿一个同行开玩笑,说看一本书把自己吓得在枕头底下放了两把枪,书中反抗黑帮的主角每隔15分钟就要暴揍一顿。
钱德勒笔下的侦探们虽然没有这么惨,但比起金庸笔下那些饮酒高歌,拂袖不染尘的侠客们,却也算得上灰头土脸,难言笑傲。
他们被罪犯打,被警察打,被客户打,吃枪子,挨闷棍,酒瓶开瓢,还被拍过中国独门绝技板砖——估计那个纳粹的同党小日本肯定参加过侵华战争。
如果这样的人物出现在金庸笔下当主角,估计小说卖不出几本去,报社也早关门了。这应该就是中外文化的差异之处。金庸曾拿韦小宝与西方的反英雄人物类比,但即便是小混混韦小宝,也是有宝甲护体,神功保命,银票驱鬼。
马洛他们没有神功宝物,银行账户常常见底。平凡的他们为生计奔波,但却轻财重义,临危不惧。
看小说前面几篇,我还曾几度揣测他们一根筋行为的动机,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但看了几篇后,也就不再费这个心思了。就像不用费心思琢磨背负血海深仇的乔峰,为何要带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独闯聚贤庄一样。
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无所谓中外。
正经书压书架
自从那晚到学校听了高考政策解读,作为沾当年高考政策光的漏网之鱼,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但那位该着急的,却依然按部就班地上课,吃饭,做作业,看书。看完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集后,问他有何评价,他给了两个字:疯狂。
评论完还假惺惺向我请示:下一本看什么啊。我说也不能老看娱乐的,看一下莫泊桑的《漂亮的朋友》吧,好歹也算名著。
答应的挺好,但第二天上学走后,看到那本《漂亮的朋友》还躺在书架上,再检查了一下书架,发现刚买的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不见了。
看来不能再由着他了。看书是好事,但觉得看书只有快乐却并不是好事,读书学习本来就是苦差事。
等不到双12,就给他买了一套高大上的书,压压他的玩心,再说摆在书架上可以装装十三。
而选择这个版本,也是为了响应之前该出版社的悲情营销。但书到手之后,看到封底的价格,心里却很不舒服。
知晓商务印书馆的大名,还是高中时候,那时他可以说是出版社的金字招牌,以不卖版号保证出版物质量著称。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坚守,导致了在网络时代的困局,值得尊敬,但也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理由。
就当一种支持吧。
围棋与秀策的选择
今天把蜀蓉版本因坊秀策全集第一章打完了。无论从对局局数还是页数都接近四分之一了。
第一章结束于天保改元,秀策此时东归故乡。按照当时围棋界的传统惯例,这应该算是外出修行。但对原名安田荣斋的秀策而言,围棋似乎才是一种修行。
如果不是围棋天赋异禀,也许经过围棋修行的安田荣斋,会成为浅野家的一名家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可能会成为幕府的殉葬品沉寂湮灭,也可能会在明治维新中建功立业而青史留名。
本因坊秀策只有一个。
后世评价秀策,用的最多的两个字是平和。但棋力浅薄都算不上的我,总感觉平和的后面有一团炽热的火。
直线攻击已经在秀策的棋谱中少见,更多的已是缠绕攻击,而攻击依然凌厉,可以逼得水谷顺策长龟甲后手做活。这种改变是为了追求围棋的胜负,也许同样是修行的一部分。但犹如中国明清古棋般通盘缠斗的棋谱也在全集中留存传世。
本性难移啊。
搬家后打谱的速度比原先快多了。原先是心情至少是平静了才坐下打谱,现在每天都心里要求自己至少打上一谱。虽说不能平复心情,但至少可以少却一些烦心之事,算不上修行,只能算逃避了。
金庸与钱德勒
前段时间金庸大侠去世,他的小说算不算文学作品,似乎给本已合缝的棺盖再钉上一根长钉。这时候谁要再叽叽歪歪说武侠小说不是文学作品,估计就要冒着“把头伸过来保证不打死你”的风险了。
如果是说金庸的作品是披着武侠外衣的文学作品,那雷蒙德·钱德勒的文学作品则是披着侦探外衣。
二人真是很像。金庸选择写武侠小说,至少有以此来支撑其自己创建的报纸的目的,而钱德勒的写作更是直接为了谋生。
虽都是为生计所迫,事业也罢,衣食也罢,在商业时代总是带有商业色彩,也是文学的无奈。好在才华横溢的二位都虽有妥协却也守住底线,这样二位不愧大师之名,其作品也可名列文学之列。
金庸的部分作品生前曾被翻译成英文出版,翻译水平饱受诟病,也有评论臆测金大侠觊觎诺贝尔奖。金大侠没有对此表过态,倒是钱德勒生前充分表达了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屑:他认为诺贝尔奖颁给了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许多实力远胜他们的作家却没有获奖。
这话出自钱德勒之口,算不上吃不着石榴说石榴酸,金大侠应该也是心有戚戚焉吧。
只是不知钱德勒的铁杆粉丝,年年诺贝尔奖陪跑的村上春树,心中是何种滋味。
读书如观影
昨天双十一购买的最后一本书到货,算是为这次史无前例的大采购画上圆满的句号。
书到的晚,不是双十一物流拥挤的原因,而是因为书本来就是预售。虽是一版一印的预售书,但《漫长的告别》在当当网上却也瞥见日久,只是因为多与村上春树联系在一起,一直以为是一本文艺类的书籍,所以一直并没有在意过。
到货这本书印刷更为精美,与村上春树联系也更为密切,封面与封底上共有四初出现村上的名字。
不知道谁在蹭谁的热度。
搬家以来看书比原来少了,但也是一直在看。上次购买的雷蒙德三本短篇小说集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了,第三本才看了开头两篇。
给儿子买的肯·福莱特的作品,号称“彻夜读完的书”。我看书也常彻夜读完,但往往也是读完而已。
而最近看的慢不是因为看不下去,而是喜欢这种慢的感觉。每次打开Kindle,看着书中的文字,脑海中便浮现出四、五十年代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影像。
合上Kindle,并没有什么牵挂,就像精彩的电视剧,好剧反正还在前面,不着急。
这种感觉真好。
情节不朽
上周末儿子把生日礼物兑现了,花了150块钱直升了他新建的名为“作业还没写完”的死亡骑士。
但在直升之前,他还是首先把新手任务完成了,估计再玩一百个DK的角色,他还会再玩一百遍新手任务。
我们爷俩是从巫妖王之怒开始玩魔兽的,DK的新手任务是我们完成的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里面唤醒DK人性良知的“狗血”剧情中,那大段排比话语,儿子当时就熟背在心。
新手任务的结尾,圣光之愿礼拜堂之战,从300人类战士对抗10000天灾大军开始,到老弗丁力挽狂澜,可称魔兽世界中最壮烈的篇章之一。
对儿子而言,魔兽世界已经不只是一款游戏。
如果没有了吸引人的情节,只有周而复始的世界任务和战场厮杀,那角色扮演游戏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有灵魂,PC还是手机只是游戏的载体。而没有灵魂的游戏,只是赚钱甚至坑钱的工具,也就不要抱怨玩家难伺候。
悲情门神
在初中同学聚会的酒桌上,几个同学聊起初二暑假,跟着班长到矿上同吃同住同踢球的几天,依然兴奋异常。我只是静静听着,在那个年纪,我没那么大的胆,家里也没有那么大的心让我离家外住。
当他们得知我并没有去时,几乎异口同声:那谁给我们守的门?!
在不少初中同学们记忆里,我总是和球门联系在一起。
我在那个时期痴迷于足球,而对守门员的技术的追求,似乎比学习还用心。
昨天看新闻,布冯庆祝自己职业首秀23周年。而我之所以选择守门,是因为当年惊羡西德队门将舒马赫的表现。
现在估计很少有球迷知道舒马赫了,大多数球迷知道在老一些的德国门将可能是狮王卡恩。而卡恩在韩日世界杯的力挽狂澜的表演,就是舒马赫在墨西哥世界杯的翻版。
但如卡恩护卫德国队跌跌撞撞杀进决赛,但却一次致命的脱手成就了阿福大罗一样,舒马赫同样在墨西哥世界杯决赛中冒然出击导致失球,最终与金杯擦肩而过空留遗憾。
舒马赫也是和德国队一同渡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但却未沐浴德国战车的再度辉煌。因为出版自传《开场哨》,他被开除出国家队,继而被科隆俱乐部扫地出门。
德国人可以忽视舒马赫对法国队巴蒂斯通屠夫式的野蛮攻击,但却无法容忍他顽童般揭开足球丑行的遮羞布。
而我最终放弃守门员这个位置,倒也不是因为舒马赫的的放逐,而是因为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激情过后,日积月累的挫败感压过了成就感。
于是终放弃,再无勇气重新面对。
自己的悲哀,自己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