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发头一回

周末老妈打电话说没有煤气了,跑过去发现原来是煤气表换IC卡后,预存的10方气用光了,只能周一去换卡。
回到家后刚想躺一会,老人家又打电话让我过去一趟,有话要和我说,语气十分坚定,不容商量。
心里不由十分忐忑,是刚才说话不周惹了老太太,应该不会,惹了都四十多年了。难道是理发被发现了?
因为年前各种事情夹杂,把理发的事给耽误了,本以为能撑到2月,谁知过年上班头发已经到了非理不可的地步了。
这头发少愁,头发长得快也费事。
老太太习俗规矩少,唯一顽固的就是不许正月理发。就算当年过年期间,脖子上被乐乐大姑姑亲自动刀做了手术,节后上学前还专门叮嘱我,头发长点长点也别理发,让舅知道了不好。
今年过完年趁着她老人家去北京,以为她能多待一段时间,于是她前脚走,我后脚就去把头发理了。
没想到去了不过半个月,就又回来了。回来见面倒没有提这个事,莫非突然想起来了,要给我说道说道?
躺了半天定定神,才起身前往。儿子前几天也理发了,还是他老妈亲自领着去的,这也给我壮了胆。
还好,只是她老人家又找不到东西了而已,白让我紧张了半天。
三个外甥正月理发,我是没意见的,要是价钱合适,我可以亲自动手。不是问题。

习惯不动脑

周五时,一位同事火急火燎找到我,让帮忙从网上给孩子买几本书,说从常用网站找不到。
书不常见,估计她说的常用网站也就是淘宝。到淘宝网上搜书名,出来的书倒不少,但不是这套。更换搜索条件搜索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下书,书上印着出版社的联系电话呢。
现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跟着潮流走,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思维也就固化了。习惯于流行,习惯于便捷,习惯于简化,习惯于不动脑。
就在这些习惯中,很多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慢慢被视之落伍而遗忘。
流行的未必是好的,落伍的也未必无用。各取所需,喜欢就好。这也是一种习惯,慢节奏的习惯而已。

虚荣的青训体系

昨晚新一赛季中超开战,凭借新援费莱尼的入球,鲁能泰山主场击败来访的北京人和,取得联赛开门红。
为了应对足协的U23政策,鲁能转会大门关闭之前紧急官宣转入一名国奥队员,这样保证比赛中只需要出场2名U23球员就可以。即便如此,首发U23球员25分钟时就被换下,而第二名U23球员临近补时才替补登场。
解说嘉宾开始评论U23球员上赛季是鲁能的优势,本赛季成为短板了。估计怕对不起出场费,后又称赞鲁能青训出来的球员都差不了,能迅速融入球队体系。
好话谁都爱听,但往往好话都是为了掩盖问题的。
而对鲁能青训的颂歌揭露的就是鲁能U23球员不堪重用的根源。
原先我已经评论过鲁能青训为了出成绩,在球员选材上重体质轻素质,重战术轻技术。从连续几年联赛的U23球员表现来看,问题还不止如此。因为鲁能使用的U23球员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是压年限,踢一年就超龄了,而郭田雨这样长线潜力球员根本没有机会上场,或者没有能力立足。
我猜测鲁能青训各梯级球员培养,无论选材还是训练只是针对本梯次的,是为了应对本梯次的比赛,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完成任务。
至于下一梯次球员水平提升,就与己无关了。于是一级一级,等球员爬天梯般到了塔尖俱乐部一线队,本来就僧多粥少,再加上前期训练比赛强度不足,也就无法立足,只能沦为过客。而这期间部分自认为已经可以在俱乐部立足的球员,也就选择了叛逃。
本来还可以广种薄收,积少成多,但在地主催粮的U23政策下,顿时揭不开锅了。
当年图拔起用年少成名的王永珀、崔鹏等,自谦却又不失骄傲的说,自己只是提前让他们登场几年罢了。
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固不可取,目光肤浅故步自封同样误人子弟。如果连基本的U23主力球员都凑不足,这样的青训体系不要也罢。

只道刘三

近来脑子杂乱,也一直没有心境看书,年前买的两套书,现在函套还没有开封。每天回家只是看看新浪博客、简书上面的连载。
这几天在看一个博客连载,中心主题就是刘邦这个平民皇帝,绝非出身市井,而是血统高贵,高贵的上至指鹿为马的赵高,下到屠狗卖肉的樊哙都需仰视才见。
而史书中记载的那泼皮无赖行径,无非是为他日飞黄腾达做的准备工作。即便是被老爹痛骂的不置产业,也是因为能掐会算,乱世马上就到,要那些产业有何用?
真乃神人也。
在血统纯正的刘邦高大形象面前,其他豪杰如项羽、张良之流一个个俱是猥琐不堪,破釜沉舟是吹出来的,运筹帷幄是不明就里拖后腿。波澜壮阔的秦灭汉兴,就是一帮小喽啰们在英明领袖刘三的领导下完成的。
反正现在这网上文章,只要有个一论点,都可以从史书上找到千百句来做论据,实在找不到了,还可以找几句说:此处必有隐情。
前几天看到陈涉世家被从课本中被删除了,虽不能说与此博主有关,但至少说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现在对某些层面的人物来说,何等刺耳。

高开低走的《怒晴湘西》

年前买的一个月腾讯超级会员前天到期,也不打算再续费了,抓紧时间把《怒晴湘西》最后三集看完了。
儿子已经开学,不便用电视看,这三集是在电脑上看的。这三集也适合用电脑看,用电脑的好处就是快进可以更便捷。
网上评论《怒晴湘西》是烂尾剧。烂尾倒不至于,却也是高开低走。开头部分无论剧情还是人物表演,都重视与原作风格的契合,加之非五毛的特效,网上评价颇高。
也许是前面剧情过于紧凑,到了后面没有足够的剧情来展开。其实从前面三集开始,剧情就已经开始重复拖沓,不断通过故弄玄虚的镜头,人为制造悬念。结尾三集直接就是剧情不够打斗凑了。人和怪斗,人和人斗,飞刀枪炮齐上阵,猛一看还以为是在上演抗日神剧。
鬼吹灯电影版《九层妖塔》遭差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墓片拍成了打怪片,而《怒晴湘西》评分高开低走的一个原因也是如此。
其实《怒晴湘西》前期好评的一个原因是主演出彩,后期闹剧情荒的时候,蛮可以让主角们一本正经八卦一下盗墓掌故来串场,这样总比鹧鸪哨手撕尸王,陈玉楼攀绳索从天而降好。

放生泥鳅

前日媳妇给儿子买鱼,店家附送了三条泥鳅回来喂乌龟。这泥鳅不是常见的那种小泥鳅,儿子看了都怀疑是不是错送了黄鳝。
一条喂了乌龟,另外两条在盆里养着。颜色浅的一条安安稳稳在盆里不动如同死了一般,而另一条则不停地挣扎,几次跳出盆,又被捞回。
今早刷碗时一看,从那条泥鳅又蹦出去,直接跳到旁边泡海参的盆里去了。
我大善人一时不忍,找个塑料袋将两条泥鳅装起来带到单位,放生到泉池里了。那条原先一直不动的泥鳅,在盆被拿起的那刻,也开始剧烈游动。
是死的恐惧,还是生的喜悦?
生死在天,悲喜由人。
就像上周末和儿子讨论学校的猫一样,泥鳅不为我生,放生未必得生,也许还会波及其它。
人的善恶悲喜因人因物而起,生于心而强返于人于物,但其实还只是自心而已。

记忆依稀二十年

20年前这个时候,我应该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媒人在去相亲的路上。
那时候还没有朝九晚五,平账加班常态化,时间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点。
也不能说是为相亲上路,本以为只是贫不择妻的年代,稀缺的媒人接机蹭饭而已。
20年,一个小伙子长成的时间,一个时代的跨度。今天送饭回来的路上,看着路上车来车往,已难见骑车带人,而那个时候却也习以为常。
每年都会回忆,但记忆在逐渐模糊。今天回忆,突然想到,当时我最喜欢的自行车被偷之后,伤痛未平,我骑谁的车子去的?
我那最喜欢的蓝色阿米尼自行车。
自从车子在老周婚礼筹备会时被偷后,引发了本来平淡的日子里一连串的意外,我的命数似乎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命该如此吧。

感情付出有因果

周六儿子开学测试回来,说学校里面的猫也死了。
那只时不时悄然走进课堂与他们一起听课,曾被儿子写进作文里面的猫,算是给部分同学枯燥学习中带来快乐的伙伴。在周五不见它的踪迹后,几个同学就开始在朋友圈中发寻猫启事,周六终于在保安的提示下,找到了被汽车撞死的猫的尸体。
两个男同学哭的不行,抱着猫的尸体找老师央告了半天,终于让老师同意把猫的尸体做成标本。
在出去到蓝海吃饭的路上,儿子跟我们说着事情的经过,心中似乎十分纠结,反思与同学相比,自己在猫的死亡面前的淡然和理性?
走了一半路程,儿子突然说道:它不是为我而存在,也不是为我而死亡,然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又追加了一句,它不是因你而生。但儿子听了没有什么反应,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
然后我们又一起讨论起P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儿子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了,当然这也有聚餐美食的功劳。
儿子其实没有必要纠结甚至自责,自己对动物,甚至人的感情,与自己为之付出有关,完全成正比关系。
就像他上小学之前玩摩尔庄园,一次因为服务器故障,他养的小拉姆找不到了,当时他哭的那个伤心啊,真是哭天抹泪的。
估计这小子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感觉他一直在收敛和隐藏自己的情感。但人之为人,该付出就付出,该承受就承受,有乐必有痛。
这是少年的资本。

说“不”不易

我曾在卫视中文台,断断续续看过香港拍的《霸王别姬》电视剧,自然无法和电影相比。那个应该更忠实原小说,剧中有小石头和小豆子出科起艺名的情节,电影里面是没有的。
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应该是为了借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光。电影没有这个铺垫,因为杨小楼演出京剧《霸王别姬》的搭档是梅兰芳,加之剧组曾在拍摄期间谒拜梅兰芳先生墓,所以电影上映后,一帮好事者才会捕风捉影,掀起一番波澜。
按照时间推算,电影《霸王别姬》开头部分,小豆子看到表演霸王的名角应该暗指的杨小楼。
杨小楼是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子承父业,杨小楼起点甚高,但学艺初期却受到自身条件的拖累,颇为平淡,甚至被讽刺为“象牙饭桶”。
早期曾看到过报道,杨小楼的母亲让儿子在自己面前表演,看完后让杨小楼收拾行头别唱戏了,“免得丢了他爹杨月楼的脸”。
这事对杨小楼刺激不小,后来发奋练功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逐渐独树一派。
且不说杨小楼母亲的武断,是出于心理战的策略,还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失望,但眼光还是有的。
无论百年前,还是现在这个漫天喊“起跑线”时代,家长能看清孩子的能力优劣,对自己,对孩子说“不”字,也属不易。

坏蛋就是坏蛋

就像前几年好莱坞为了中国票房,在大片中加塞几个国内明星充当路人甲一样,港方投资出品的《霸王别姬》,除了由当时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张国荣主演,还为当时在影视歌全面发展的吴大维安排了一个造反派的角色。
虽然现在依然有评论说吴大维扮演的角色很突兀,但他扮演的也很不错了。
因为坏蛋不分土洋,不分陆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
坏蛋就是坏蛋。
在伤痛文化兴起的年代,银幕上的文革坏人形象,要么男的一脸横肉,女的一脸尖酸,那是低层次打砸抢分子;层次高一点的,就如仲星火扮演的那样一身中山装,表情木然。
坏人脸上不会在脸上写上坏人二字,他们对着镜子也不会觉得里面是一个坏人。
段小楼和菊仙震惊于袁四爷被毙了,甚至为其感到冤枉。因为在与袁四爷的交往中,虽有欺压,但还未到欺凌的份上,还未有他人那样被逼到家破人亡的份上。
所以在他们眼里,袁四爷还没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
同样的坏蛋,文革中伤尽天良坏事干尽,却纵横阖闾隐身幕后。文革后又能转投阵营洗白自己,这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
他们比袁四爷可是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