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是关于围棋AI如何帮助低段孩子提高棋力的。其中提到有老师说什么业余4段以下不要使用AI辅助。后面有几个跟帖附和的。
这类帖子看到的已经不是少数了,感觉很滑稽可笑。虽说一个网友说的老师怕挣不到学费有玩笑的成分,但老师这种观点实在不配为师。
按他们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的聂卫平、马晓春,今日的柯洁、朴廷桓前来指导,让孩子们远点,别跟他们学,水平太高了,找找市里省里业余高手指导就行了。
且不说从古到今多少棋手学艺,离乡背井投奔棋门道场。就算是做学问,程门立雪也是传诵至今的。
如果老师都这样,那久保松胜喜代何必将自己两个得意弟子木谷实、桥本宇太郎从偏远关西送到围棋中心东京深造。
还有一个,又在推荐群里就不消停的天顶,理由竟是那是纯人谱程序,比较好理解。
这更好笑,没有leelazero、katago等zero类AI也就罢了,而现在其已经成主流的情况下,落后的就是落后,虽然可用。
学习围棋孩子本来就是要提高的,他理解的未必是他成长需要的,甚至是阻碍其成长,从不解到理解才是提升。
同样举个例子,这就像吴清源小时候,打什么日本人出版的《围棋新报》的棋谱,学学顾水如师傅的棋,最多打打胡铁头的棋谱就行了。
对围棋而言,或者说人类的围棋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胜败难断
昨天在网上浏览鄢陵之战的资料的时候,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关于鄢陵之战谁是胜利者的争论。主要争论点在于大战第一日并未分出胜负,楚军是主动退兵。
如果单从鄢陵之战的战况而论,楚国还是落了下风。本来楚军利用晦日堵门列阵,已经占有先机,估计不排除强迫晋军避战的战略,但被晋军化解后还伤了国君。而楚军的主动退兵,应该也是基于此。这与河曲之战的秦军全身而退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鄢陵之战的前因后果看,晋国也算不上大胜。本来鄢陵之战的起因是晋国兴师动众讨伐郑国的,但跟郑国老大楚国打了一仗之后,郑国反而彻底投靠到楚国那边去了。这与晋楚第一大战城濮之战,晋国通过先外交后战争,遏制楚国扩张势头而称霸中原的战果所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士燮“外宁必有内忧”的担忧因此战而加速成为现实,最终导致三家分晋,亡于秦而非楚。
想来这跟某评论一战德国,“似乎没有输掉一场战役,但却输掉整个战争”一样。
起止糊涂的鄢陵之战
前几天每天都在刷简书,也算是追文,想看某作者写的《鄢陵之战》的下篇。昨天终于等到了,但相对于上篇的细致精彩,下篇写的要粗略的多。战争过程被简单略过,虽说《左传》本来也不以战争场面描写见长,重政治外交而轻战场厮杀,所以上下篇文章写得头重脚轻也难免,但把文章重点内容放在了对楚国司马子反醉酒的探讨上,就有些虎头蛇尾了。
这场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场大战以晋国稀里糊涂被楚国堵门始,以楚国司马醉酒撤兵终,实在不成体统。虽然少了河曲之战中那个活宝赵穿的表演,但战前一直消极避战的士燮,拿着兵器追打出平灶列阵主意的儿子的一幕,也够滑稽的。
看来晋楚两国经过几次大战,都已经无心进行大战。包括邲之战,如果不是魏锜、赵旃这一对搅屎棍子掺和,大战也不会猝然而起。上下离心,统帅无能,最终导致战火连绵。
由此看,管仲的包茅不贡是何等高明。
久违的骑行感觉
周二将原先上下班,甚至初中后座带着儿子放学的自行车骑回来了。这样再骑那段爬坡路段就轻松多了。
昨天早上戴上许久不用的耳机,骑车南上。赶上上班的点,泺源大街两侧自行车道上已经车流如故。机动车道上,节后第一次看到了66路车的影子,而那辆车上,也是第一次见到了站立的乘客。
归来的时候一路绿灯,加上脑子里一个走神,从济南大学开始自行车就加速,在那个爬坡路段的中间,因为晚上的下过雨,速度已经快得自己都开始害怕。
骑惯了共享单车,真是有些不习惯了。
今天则好多了,慢慢习惯。
昨天听网易云音乐的时候,有的歌曲短短几秒就跳过,当时只顾骑行,以为是长久不听,歌曲缓存的问题。今天骑行前整理时发现,原来是诸如王妃、蓝莲花等歌曲都需要付费VIP才能听的。
几个月了,都在变化,继续习惯吧。
昔日二对头合作效率高
这段时间为儿子提供的技术支持,仅限于打印而已,总觉得自己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前天为了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分数,给儿子的笔记本配上了大显示器,至少算是减少了辨别的时间和精力吧。算是增加了点存在感。
昨天晚上儿子难得求助,要求把某个小程序里面的文章转成word文档。
之前这个还真没有接触过,打开链接,发现复制粘贴大法不起作用,而时间有点紧,也来不及研究了,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截图文字识别。
家里虚拟机主机笔记本被儿子征用了,原先的系统用不上。于是就从网上选择了一个评价比较好的在线识别网站进行识别,效果真是一般。最后还是需要人工处理,交给儿子的时候有些玩砸了感觉。
心有不甘,服务器不能用,那就用在线的Google Colab,新建笔记本,安装调用百度的文字识别API,不管是中文还是中英文混排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虽然麻烦了点,每次需要重新安装程序,上传文件,但好处是速度快,随地可用。
原先的两个死对头合作,效率还是不错的。只是10几年过去了,一个墙外一个墙里,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风光不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还是早于安乐为好。
数字而已
虽然宅在家中,上个月收成还不错,应该说是运气还不错。
因为要交今年的保险费,本以为交完保险费后,还账单要挪用积蓄了。谁知昨天还完最后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后,居然还有点结余。
暗自得意之余,还感慨给已经断绝娱乐儿子购买的影视年卡的钱,算是白花了。感慨完后突然想起,那个年卡钱我上个月已经还了,而且好像也没有这么贵。
忙调出信用卡账单一看,果然,里面有300块钱的年费,是前年给儿子办的异次元图片的信用卡的。立马打客服电话进行质询,那边也痛快,照例直接调整,让再消费6笔下个月抵销年费。
原先消费笔数是包含在主卡里面的,不知是现在看来政策变了,还是就想打擦边球。
如果不是为儿子而感慨,差点就让招行浑水摸鱼了。都说钱对有钱人来说是数字而已,对吾等穷人而言,也只是数字而已。只不过大小天地之别罢了。
高考日期复古
在一次次传言、否定、再传言、再否定后,终于有一件事情先确定了日期:高考延迟一个月,重新跟我们当年同步日期了。
能首先确定时间,这就表明了高考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而被排除的那两个地区,继续焦虑的不止是今年高考的学生,还有他们身后的家人,身边的老师,甚至还有当地的还未开学的当地学校。
高考曾经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我们那时候就在喊高考不是独木桥,但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也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是中国学生的宿命,也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宿命。
知兵者渐少
郝柏村作为当年随蒋介石溃退到台湾的军人,亲身经历了战败惨状。自陈从死人堆里过来的他,在台独抬头时期,曾将台独比作“现代义和团”。
虽说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但随着郝柏村这代人的一一离世,台湾这艘无知无畏的船将越来越偏离轨道,战事在所难免。
古谱风格大混战
前些日子,随着天气转暖,AI对战之时,A机箱会不时传来显卡风扇全速转动发出的声音。本以为是Nvidia显卡驱动更新后,AI最新权重占用加重了显卡负荷的缘故,所以减少了AI对局数,并将playouts调回5000。
后来发现是机器整体温度过高,导致显卡风扇强制全速转动散热,将机箱侧板打开后,机器又恢复正常了。
虽是陋室,但5000playouts对AI犬来说还是低了点,尤其是leelazero不少对局开局50余手就出现误算,只能例行坚持到91手才认输。看着katago100%的胜率,只得在91手前强制结束对局。
于是重新将playouts调至10000,虽然这点playouts值对AI犬来说,还是属于超快棋,但误算肯定少了血多,仅从胜率图就能看到平缓的多了。
调整完playouts第二局,二AI犬就来了一场古谱风格的扭杀。
开局本来挺平稳的,没有芈刀,右下角黑棋小飞挂后点三三,熟悉的六超时代的定式。但从45手开始,katago两次脱先,好脾气的leelazero也忍不住选择闷杀下面黑棋。
在leelazero的步步紧逼下,katago的胜率逐渐下滑,开始临近三成的危险线。但在sabaki观战时,katago认为100手是缓手,于是选择围攻白棋,从逃跑变混战。
对局中107手是leelazero没有算到的一手,此手之后,胜率虽然没有出现双降,但之后整体胜率开始下降。而katago转攻中间白子,自认胜率开始反转。
以往印象中不善攻击的leelazero此时却变得强硬,做活左边后,继续围剿中腹黑子,胜率再次扭转,但150手飞二AI犬出现分歧,katago认为这是攻击中胜率最差的一手。
sabaki实战中,katago151手吃掉下方白棋后,自认为无论胜率还是目差,都已经领先。
到了193手时,katago已经是胜券在握。
升级sabaki0.5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AI犬计算的时候,通过点击热图点,查看变化图。而这个变化图跟我计算的一模一样,67%的胜率,占到两个大官子,已经足以沾沾自喜了。但对AI犬而言,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在整理补充《寄青霞馆弈选》棋谱的时候,已经习惯于古谱的执着扭杀缠斗,以致于此后再看六超时代棋谱的时候,总有一种“怎么还不动手”的感觉。其实,一旦进入激战局势,无论是座子还是还棋头,都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无关紧要,比拼的就是计算力。
而这时,就有了AI犬的用武之地。
甚于死亡
每天浏览亚马逊网站,很多书名没有记住,倒是一些广告词印象非常深刻。
一本书的广告词是如何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虽然真切而又实用甚至是必用,但却毫无购买的感觉。
今天和媳妇聊起,我自以为曾经经历过家人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有过努力,有过离别,以为自己已经很坚强了。但其实,我们还没有做好家人衰老的准备。
我能够接受死亡,因为那本来就是人生的终局。但同样是人生要经历的衰老,我却如此痛恨,难以接受,甚至甚于疾病,它连曾经的美好回忆也慢慢碾碎。
查了一下,那本书名叫《最好的告别》。自家的痛自家知,哪有什么最好,充其量是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