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了德甲回归的新闻,转到PPTV,焦点战多特蒙德与沙尔克04的比赛居然免费。
已经很多年不看德甲联赛了,对德甲的印象还停留在科勒、罗西基那个年代。
但物以稀为贵,在这个没有直播许久的时期,看看比赛也是一种享受。
比赛是空场进行,在利益与风险之间,德国人也在寻找着平衡点。看得出球员也是久疏战阵了,失误频频,真如中国戏曲行所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这应该也是推倒的竞技世界,甚至是整个经济世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面怎么样……
就这样吧。
受益匪浅科普历史两本书
今天看到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新闻。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叶永烈先生的两本书深深影响了我。
一本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是我连蒙带猜冲字读书期的书籍。书不大,好像比普通书籍略宽,不是专门为我买的,是给乐乐小姑姑买的。这也是读书家里孩子多的一个优势。
看这本书,学文识字外,潜移默化给我打开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这也是读书最初的乐趣的形成。
当时没有看出版日期的习惯,原来那是60年代的刊物,现在很少有这样的科普好书,因为没有优秀的作者参与其中。
另一本《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考入大学之后在阅览室看的。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叶永烈,看完这本书之后,完全颠覆了之前对很多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知。按照俗透了话就是:原来历史书应该这么写。
虽然对遵义会议排位次有些存疑嘀咕,但还是在学期结束后,给乐乐爷爷从东图买了一本带回家。
愿逝者安息。
普大喜奔,神兽归笼终有期
今天按照一位朋友说法:朋友圈已沦陷在特大喜讯里了。
经过一次次传言又否定后,学生复课时间终于有了准谱,虽然时间跨度宽了点。
真是普大喜奔。
但这只是一种压抑情绪的释放罢了,就像人们日常经常有的那样:受够了,怎么都比现在好吧!
真的会好吗?真的准备好了吗?
每个人往往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或忽视或忽视,甚至赌上运气,而把应对的重担寄托在别人身上。
而殊不知,当有这种想法时,那就彼此彼此了。
别像姜昆相声《电梯奇遇》里面那样就好,现在已经没有电梯内外,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在一个天地里。
结束麻木的,进入曾经熟悉却又未知的生活。只能希望会好吧。
换思路解决电子书格式问题
自从五一开始,就在为近期,甚至是一直做下去的一个项目做准备工作。
应用及网络系统解决倒是出乎意料的顺利。然后就开始准备内容管理方面的工作。
结果上来就遇到了麻烦。相比国外的电子书,目前仅从数量上而言,国内应用的更多文件格式的是pdf文件。但使用calibre管理电子书的话,对pdf文件并不友好,毕竟是国外的软件。直接浏览pdf文件,浏览器都可以胜任,但是使用calibre管理,每次都把原先排版好好的pdf弄得乱七八糟。
究其原因,是calibre把pdf文件给重新排版了。排版也就罢了,最多多些行列,但它还自作聪明地对pdf文件进行ocr,甚至把围棋书里面的棋谱图片居然也给文字识别了。
系统解决不了,只好解决内容。昨晚上试着将pdf转成图片,在线转换的不少,最后还是使用python自己转换了。转换完了一想,结合百度的ocr,可以整本书进行文字识别了。
面对一堆图片怎么转成epub文件,太晚了也就没有继续。早上起来找了半天转换软件,多是挂羊头卖狗肉之流。想起前几天试着转换亚马逊电子书的时候,原先的连环画转换完了就是一个目录下的一堆图片文件。现在要做的不就是逆回去吗?
有了这个思路,再结合calibre本身电子书支持zip格式,于是将棋谱文件打包为一个zip文件,使用calibre添加,无论是打开zip文件,还是转换后的epub文件,都没有问题了。
看来老了脑子虽然木了些,但要用还是堪用的。
第二流行的歌
最近几天,不知是不是因为高二各门功课除却语文,都算是考试内容结课,没有了笔记压力,儿子心情好了不少,居然偶尔还哼上一两句歌。
情绪是相互感染的,我也随口跟着哼几句,晚上儿子洗澡睡觉前也播几首歌。今天哼着哼着突然想听张宇的《月亮惹的祸》,但发现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里面也是收费试听的,转到QQ音乐亦是如此。
好在电脑里面还有存货。午饭的时候,难得打开电脑音箱播放此歌。
只要经过那个年代的并下载过mp3歌曲的,很少没有这首歌的。作为一个落伍的人,在我听过并经历过的歌曲里面,主流媒体,包括音像店、电视,即便是加上新兴的网络,这首《月亮惹的祸》流行程度应该仅次于《心太软》的。
记得当年有一场年度音乐盛典,在宣布年度排名第一的歌曲时候,主持人介绍歌曲刚念到“大江南北”,在下面一片喧噪声中张宇已经登场了。
听完歌又到QQ音乐等找了一下,专辑里面是收费了,但合集里面还是有免费的,不由想到费玉清说的,每次经过原先唱片公司,恨不得一把火把他烧了。
音质差点就差点吧,这版权问题解决尚待时日。
依然好胃口
中午用近年来少见的大西红柿,给儿子炒了一盘他最喜欢吃的盖浇饭。儿子很开心,开心的都忘了给他老爹盛米饭了。
和盖浇饭一起上桌的,还有用前天剩下的牛尾汤炖的土豆。那土豆小的,也只能切几刀成块炖着吃了。
看儿子快把盖浇饭吃完了,我就把牛尾汤里面所剩不多的一块牛尾放到他的盘子里。儿子一看,连忙阻止:别别,别串味了。
然后将已经入盘的牛尾用筷子拨到一边,低头仔细把盘子里面的米饭吃干净。
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他小时候。
记忆遗失片段回归
前几天评论《西部世界》第二季,在看完后第八集后,感觉其风格异与其他。
单纯从第八集的风格来看,类似的电影应该是《银翼杀手2049》。不止是文艺片的拍摄范,西部世界中阿凯的苦苦探寻,从爱人到族人,最后到整个机器人的升华,与银翼杀手的生化人K由“小我到大我”(儿子的话),何其相似。
但针对剧集或者说系列电影而言,当时脑海中曾经有过一部类似的电影,但因为脑子乱,又想不起来了。
今天终于想起来了,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人如其名柳遇春
小说杜十娘中有些人物名字初看,起的颇有些敷衍,什么李甲、孙富,从另一角度看,又颇有春秋笔法。
书中另一角色柳遇春则是人如其名了。
相比孙富那种嘴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甚至明路都热心指引的“朋友”,柳遇春就显得有些“消极”了。他显然属于怀疑主义者,遇事先怀疑否定,更多地是给李甲泼冷水,开始险些误了李甲的好事。
但他又是可靠的人,李甲落魄了,首先想到的是他,即便是杜十娘托梦也是托付与他。那应该只是他沉于世俗的外表,在得知杜十娘自筹一半赎金时,他不是摇头怀疑,而是大惊,等帮忙筹完赎金,又不愿让李甲领情,只说是自己不是为了李甲,而是“怜杜十娘之情”。
杜十娘的百宝箱为柳遇春所得,也是中国善有善报的传统故事结局。故事情节结局以柳遇春“叹息累日”收尾,更显其人格之高。
后面还有评论,李甲何止是不识美人,也是不识朋友。有眼无珠,果真“碌碌蠢才”也。
老时代的电影难称经典
杜十娘在八十年代拍成过电影,主演是当时的著名影星潘虹。现在想来,潘虹饰演杜十娘并不合适,无论是年龄还是气质。虽然潘虹被冠以悲情女星之名,但最后船上怒斥二丑的气氛,怎么看都像是阶级斗争批斗会。
但那个还是电影厂体制的年代,电影演员基本就是那些,有演技并有机会名列领衔的女演员就那几个,李秀明、龚雪估计骂人都不会,要是刘晓庆,还是算了吧。
后来看过一眼李嘉欣扮演的杜十娘,至少不是一脸苦大仇深了。
如果现在拍摄杜十娘,演员更是一抓一大把,演技在线的不在少数,毕竟时代不同了。但要是出佳作,就难了。问题就会出在制片、编剧还有导演身上。
旁听唐传奇有感
昨天五一节假日结束,儿子继续上课。第一节上的是语文,虽然假期最后一天背课文《过秦论》、《石钟山记》磕磕绊绊,但看来还是过关了。
陪儿子听了一节课,讲的是《李娃传》。文章比较长,一节课并未讲完。而一向抠细节的语文老师,难得拓展讲解。
《李娃传》是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章里绕不开的名作,但这么多年来却也只是闻其名而未读其文。听着课,觉得后期的玉堂春、杜十娘都难免受了此文的影响,按现在的话就是致敬了。
晚上跟儿子提起此事,虽然没有买过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但这几篇儿子倒都读过。说到这几篇,儿子说按照现在的文章归类,也算是“爽文”之类。
想来也是,每天打开简书之类,满眼的诸如“窝囊女婿含泪签字”重复又重复的文章广告。如果当初天下霸唱预见到同侪后辈如此水平,会不会签下那满是血泪的插稻草契文。
当然,他没有料到的还有,自己出道即是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