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信息不对等源自不作为

离高考已经不足半年了。离高考志愿填报也多不了又个月。
最近在听、看高校招生宣讲中,不少高校对2020年本校的分数线偏低颇为委屈。将这归过于这是第一次山东综合改革,没有了以前文理分科时期录取分数的参考。
但这颇有些推脱责任之嫌。
高校对录取分数线是颇为在意的,这既影响生源质量,也影响学校的品牌及吸引力。而且志愿填报还有一种惯性心理,前一年分数低了,除非招生人数较少,否则次年反弹的概率要大大低于下滑的概率。
为了遏制这种下滑,记得当年山大不得不在报考前,在报纸花了一版来进行宣传,并对录取分数做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说辞来吸引考生。
仅推脱责任是不够的。
最近在搜集录取资料的时候,感觉高校还是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理,最明显的就是录取分数资料的公布。
高校录取也算不上什么机密,但大部分高校官网上公布的录取分数,只是照本宣科的公布最高分、最低分,好一点的能加上录取人数和平均分,差的连录取专业录取分数明细都省下了。
明年估计报考大家时候,2020年的分数线会成为大多数考生唯一的参考,如果学校不积极主动一些,分数线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学生可以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毕竟90多个志愿呢,学校可不能指望靠天吃饭。

门外

如同等候座椅一样,胸科医院的ICU外等候区条件也要比千医差一代以上。
胸科医院的ICU更像是急诊室,与门诊、B超等在一个楼层,等候区也是公用,座椅分布在每天需要到处找地方。
千医要正规的多,ICU单独一个楼层,因为电梯使用频繁,不允许像胸科医院那样占地支床,所以白天的等候区,就是大门正对的走廊那沿墙一字排开的座椅。
那一排座椅,越靠近ICU房门破损越厉害。那里是病人刚进ICU,家属焦急等待的地方。随着病情的稳定,家属人数会逐渐减少,最后要么撤离,要么转入长期治疗后,在走廊另一头的座椅上安营扎寨打持久战。
那段日子里,我每天早上前去,寻找靠近房门的座椅。虽然看不到,也听不到,但至少,那里离病房更近一些。

中国好儿媳

七月底那次去北京,老妈闲谈中跟我说,三姥爷给她开了四副药、六副药。
我当时想,真是病的厉害了。三姥爷虽然是她心目中家里人中最好最能的人,但他老人家是干木匠、工程的。怎么也从医了。
在她躺在床上转身要休息前,突然伸出手,先比划四个手指头,后做六的手势,又给我使个眼色,很神秘地说:记住,四和六。
我不知所云,莫非是她老人家有了什么超能力?但既然交代了,回来后就以此开始买彩票。
直到她老人家去世后,和媳妇一起收拾从医院带回的东西,才知道,所谓的四和六,是媳妇从济南通过顺丰,给她寄过去的两种药的数量。
虽然意识开始模糊错乱,但她还是记着儿媳妇对自己的好。
今天媳妇回来说在突然想起妈,在车里哭了一场。
原先每年这开始冷的季节,本是她跟我们联系最频繁的时候。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所以现在想起,难过的是,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人反应有快慢早晚,倒也羡慕,至少能少些难过的次数。

再谈平庸之恶

儿子戒手机前,首先戒掉的是观看哔哩哔哩的视频,或者更应该说是弹幕。
我原先看视频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掉弹幕。这几天看《隐秘而伟大》的时候,因为主要是查缺补漏,加上弹幕并不多,也就没有关掉。全集看下来,感觉挺有意思的,倒也不错。
弹幕评论中,争论点主要在赵志勇身上。有的说他本性就是坏人,有的说他是那个时代的平常人的缩影。
不禁又想起几年前对艾希曼平庸之恶的评论。
赵志勇在莫干山挨了丁放一耳光,他自己委屈,观众估计大多也为他委屈。同样是懦弱,同样是助纣为虐,那只是小恶。而后面直接参与陷害杨一学,则是大恶。
小人物作恶,也是恶人。
在一处人眼里,赵志勇是二处最怂的。即便他们都看不起顾耀东,但没人认为他怂。
而顾耀东嘴里那“最有资格安居乐业”的杨一学杨先生,虽然前面用了那么多情节来铺垫他的懦弱,但在生死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连累顾耀东,不是生命,哪怕是前程。
我依然认为,没有什么平庸之恶,只有强权之恶。
齐副局长可以三番两次放过顾耀东,前面因为钱财利益,最后因为身家利益,如果不是大厦将倾,他会“如此识时务”吗?
人甘于沉沦平庸容易,敢于直面强权难。
所以对恶,可以加上平庸二字来为自己解脱。
恶,终究是恶。

电视剧水准保持不易

周四上午为做准备工作,整理之前的IC卡的时候,把电视机和小米盒子打开,边整理边从头播放《隐秘而伟大》。
从开头再看,感觉整部剧保持着稳定的水准。今天下午又在电脑腾讯视频看了几集,从不是很密集的弹幕看到有评论说,顾耀东为邻居杨一学冤案奔波的情节太拖沓。
其实我感觉这是整个剧中最重要的篇章,李易峰的演技在这段得到了充分施展,经受了考验。反倒是开始部分与金晨的对手戏,有拖沓注水之嫌。
如同在年初《十日游戏》里的评价一样,金晨的表演不是不好,而是过于直线化。这方面似乎是中国年轻女演员的通病,而李易峰在本剧的表演,无论是前后的变化,还是表情的转换,算不上细腻,但要更为细致。
《隐秘而伟大》是高分高质,中央八套紧接着播出的《大秦赋》,豆瓣评分不低,夸赞的文章也不少,但当我看到站在赵王台阶下,戴着头盔如一老传令兵的信陵君,就没有一丝看下去的兴趣。

微微的成就感

本来就有些脸盲症,加上已经过去了快一年,在昨天的测试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脑子里似有印象,却也记忆不起当初的细节。
但还是有一个人在记忆里是非常清晰,也希望再次见到。昨天没有见到,还颇有些空落感。
今天继续测试,还是见到了。他的状况相比年初体测时,好了很多,无论是体型、气色,还是精神状态。
当初根据台阶测试的状况,为是否即时给他提出建议还有过犹豫,但最后还是考虑到他的职业和性格,还是提出初步粗线条的建议。
这一年来他坚持的很好,身体状况改善自我感觉也非常明显。他精神状态,应该也是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而由焦虑变的平和。
这算是一年多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一天。

旧地重游,不觉经年

旧地重游,不觉已经快一年。
如测试人员们所说,上次测试已经是去年的事。的确,按照中国传统的算法,相对鼠年,猪年自然是上一年了。
前几天的心绪不宁,如同手腕上的伤口,随着放下包就开始的忙忙碌碌,已经痊愈。
多年的经验,只要有活干,诸多忧心烦恼都可以随着神经紧张兴奋而抛到脑后。
回去后倒在床上,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看来同时需要恢复的还有体能,相对而言,这种恢复要简单的多。

集大成者《隐秘而伟大》

很久没有看电视剧了,最近这一周把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后半部分看完了。
这部电视剧在网上评价很好,但有了之前诸如《局内人》、《瞄准》等网上水量评价颇高,看几眼就弃剧的经历,本不抱希望。当时注意到这部电视剧,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剧中顾耀东父亲,想确定是不是刘伟扮演的。
这部谍战电视剧,其实挺讨巧的,他算是诸多热门影视剧的集大成者,有《潜伏》的爱情与职场,《士兵突击》的理想与成长,还有《暗算》的无畏与牺牲。吸引我看下去的情节,正是剧中沈青禾与周发报员那平静的对话。
我曾经评论过,中国好电视剧的标准,就是能够将节奏慢下来。有评论说这部谍战片的风格,像极了韩国的《请回答1988》。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但看完后面十几集,至少有着《潜伏》、《暗算》那种室内剧般的舒缓。
在原著丰满情节的基础,再有了这样的节奏,一班演技派配角的帮衬,男女主角的演技也就不那么苛刻,甚至水涨船高了。

灰暗日子里没心没肺的快乐

从前天开始的魂不守舍,一直在延续,回来买菜的路上,突然发现手机不在口袋里,往回跑了半条民族大街,才想起手机在外套口袋里。
到了晚上终于达到高峰,做菜的时候,居然用菜刀将手腕上的一块皮剜了下来。
家里那位给我处理伤口的时候,没心没肺地提议用家里的好酒给我擦一下。
上一个出这种主意的是30年前的老爸了。不过那最终付诸行动了,因为踢球的时候,被小三年级的学弟侧铲,膝盖上擦了一个长长的口子,为了清理伤口上的泥土,只能用白酒处理伤口。
那时候老爸还能喝酒,家里也不缺酒,酒虽质量一般,但酒精度应该不低,擦了一半,我就已经疼的在那个三室没厅的家里蹦来蹦去了。老爸居然还在那里没心没肺地笑。
没心没肺似乎也遗传,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我不属于悲观主义者,最多带些怀疑主义色彩。所以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还能正常地面对。
老妈两次住院前都要例行做B超,第一次抱她上检查台的时候,感觉她的身子像豆腐渣一样,而四个月后第二次的时候,则感觉她骨骼上的肌肉,在我用力的时候,似乎都能脱离下来。
正在心疼时候,她突然疼得睁开眼,喊着一个名字,罕见用标准的家乡话骂道:你这hang!
是我弄疼了她,但她骂的名字不是我,是我老舅,她亲弟弟的名字。
那一刻,前一秒还沉浸在悲伤中的我,居然差点笑出声来。
那是在那灰暗的52天里,我最没心没肺的时刻。
也许,对不成器的弟弟,每个家里的姐姐的心中,都深藏着压抑的怨气与怒火。

念头与现实

上周就与几个朋友约好今天聚一下,早上出门前前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干,等到了公交车到站才想起:忘记带口罩了。
从昨天中午开始就有些神不守舍了。
脑子里虽然飞速转动,总结上次监测出现的问题,盘点着已有和需要再购的设备物品,计划着人员安排和流程规划。本来坐公交而不骑自行车,就是为了顺道去伟东把笔记本、插排背回来。
但是想的越多,心里越是慌乱,不是因为要面对熟悉的工作,而是不得不再次面对我一直在回避,甚至要逃避的念头: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了。
现在看,已经不是念头而已,而是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