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的理想与现实

高考成绩揭晓已经一个多月了,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寄发录取通知书了。学校家长群里,却开始有人讨论复读的话题,说是成绩考的不理想,不复读对不起多年的苦读。
只怕是孩子苦读年头加一,信心满满离开考场。进入阅卷阶段,阅卷老师一看:这个学生的卷子字迹很面熟啊……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还有九十分把在阅卷老师手里。

庆祝仪式的进步

今天晚上比赛中,马龙以4-2力克樊振东,蝉联了奥运会男单金牌,他也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卫冕乒乓球男单金牌的运动员。同时也达成了双全满贯的伟绩。
赛后,马龙与樊振东共同展开了一面中国国旗,昨天女单赛后,陈梦与孙颖莎也做出来同样的举动。
08年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马林在击败王皓夺冠后,独自一人在那里抒发压抑已久的感情,将再次痛失金牌的王皓晾在一旁。
第二天跟同事聊起来的时候,觉得马林做的很不地道,无论是作为球员,还是作为队友,最起码要跟王皓一起庆祝一下,最好能一起展一下国旗。
看来当初我们的感觉没错。

出线仅剩理论,女排无力回天

下午奥运女排小组赛,中国队负于俄罗斯队,沦落到小组出线与国足一般仅限理论上的地步。
本来第四局形势一片大好,但在俄罗斯更换发球人后,中国队顿时崩溃。这本不应该是郎平的水平,但球队用人的捉襟见肘,让她产生了顶一顶就能挺过去的侥幸心理。
奥运前看过上届奥运会中国队对荷兰队的录像。那场比赛中,因为对巴西队的糟糕表现,被我戏称为“不满姐”的张常宁其实表现尚可。
但五年后,她的水平,无论技术还是心理,也就停留在当初的水平上。而中国队缺少了当时场上低调的全能战士惠若琪。
因为奥运会后退役,缺少了其后世界冠军的她,作用被低估了,就像当年的梁艳一样。
同样被动换血而换血不彻底,希望这不是汉城奥运会的重演。

胜利者孤独的背影

今天下午看男子三米板跳水直播,又看到了拿到了德国运动员狂喜相拥,庆祝历史上第一枚该项目的奥运会奖牌。
早上女子四人双桨中国队强势夺冠。看直播的时候已经临近终点,听到解说员声嘶力竭的声音,看到的却是二三名激烈争夺的画面,当时还以为只是为中国队突破而兴奋,直到冲线才看到原来中国队夺金。
也不能说日本人小家子气,故意减少中国运动员的镜头,只能说是优势太大,冠军已无悬念,除了中国观众,没多少人关注。
也算是一种孤独的背影。

同样银牌,不同泪水

下午迎着雨回到家,打开电视观看奥运直播。
电视上正在直播女子十米台双人比赛,播映画面上,美国一个跳水运动员,正抱着她的教练喜极而泣,眼角的泪珠清晰可见。
看着架势,心里一惊,以为又延续昨天大热必死的颓势。接着听解说才知道,原来是美国队员在庆祝突破性获得奥运奖牌。
回想昨晚兵乓混双赛。同样银牌,不同的泪水。那样的泪不流也罢。

有压力总是好事

为了辅导上初二姨家妹妹的数学,儿子今天难得把手机放下,拿着她期末考试的数学卷子研究了半天。
可惜妹妹不领情,跑一边去了。儿子只能跟我进行了只言片语的分析。
看着熟悉的试题,儿子思绪又回到了初中,那个他认为最好的时期:老师鼓励读书,与同学可以脑洞大开地讨论。
当然也有压力,就像他昨天感慨的那样:压力无处不在。
不知里面有多少遗憾,有几多心酸。
中学压力已经成为过去,大学压力就在前方。有压力总是好事。

升级简书连载

因为进入六月份后的高考,简书的连载已经停更了一个多月。近几天小说结局走向构思又出现纠结。
这几天又把前面的章节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自我感觉还算良好。感觉当初即时写还是对的,现在看很多当时的灵感,自己都觉得意外。
这也为继续写作重拾了信心。
在翻看的过程中,感觉原先文集的结构阅读起来颇为不便,索性重新新建文集,并升级购买了连载功能。
这样一来,阅读就方便多了,花费还是值得的。

难得当回聚会主角

虽然前几天就知道了录取结果,在中午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短信后,晚上原会计门的同事聚会,算是一种仪式感。
聚会的主题是祝贺,祝贺,祝贺。
入门以来,这是第二次成为聚会的主角,上一次已经过去21年了,幸福感满满。
多年的陪伴已经结束,能做的也已经做了,剩下的只能是祝福,甚至是祈祷。
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但回看自己走过的路,唯一值得自豪的是,遇到大学的同学,工作后的同事。
可遇不可求,幸甚幸甚。

最简陋的奥运会开幕式

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看电视直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可谓是最简陋的。
刚开场,央视主持人就出现重大口误,将按下暂停键东京奥运会说成了北京,后面按照惯例依然分不清多尼米克和多米尼加。也不怪央视,奥运会的入场式实在是敷衍了事,在经过一百多个照本宣科的国家介绍后,好容易等到中国代表团入场,还没到念完入场词,下一个国家已经快完成入场了。
不过自无人机升空组成地球的图案后,奥运会的开幕式才有了渐入佳境,而最出彩的应该是久违了的奥运图标超级变变变。
虽然如此,还是怀念北京代表团入场时的鼓声,还有伦敦憨豆先生乱入火的战车。

又一消逝的美食

本周有个活动,本来兴致勃勃定在重开张的慕尼黑啤酒餐厅的,甚至规划好了归程时间及公交路线。
后来据探子回报,惦念已久的德国烤肠加大杯扎啤,已经改为川菜加瓶啤。
顿时兴趣索然,计划取消。
受疫情影响,慕尼黑啤酒餐厅与翰林大酒店一同关闭,无论是在他对面的日子,还是日后从经十路经过,都期盼着他重新开张。
没想到,开张已非旧日风貌。
借此再骂一声:该死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