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购入奎因小说集

昨天晚上在亚马逊看到最近关注的埃勒里·奎因小说集降价,从最初的39.99降到了19.99,看看13本价格还算合适,就下单购买了。

查看订单的时候,发现最近从亚马逊买的书基本都是侦探小说,在kindle上看书,也就是看看这类休闲的书籍。

虽然很早就知道埃勒里·奎因名字,号称是与阿加莎齐名的三大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但有深刻印象的还是通过《唐人街探案2》,秦风提到要到美国看奎因的手稿,颇有朝圣的虔诚。

买了之后随手翻看了几页,第一感觉风格还是绕不开爱伦坡。这随意的评论对侦探小说作家而言,应该没有什么觉得刺耳不适的。侦探小说作家们无不以获得爱伦坡奖为荣,就是对这位前辈大神的一种推崇。想来就像将来如果设立一个武侠小说大奖,叫金庸、古龙奖,应该意见都不大,要是换成倪匡、萧逸奖,估计代领的要大有人在。

今天早上看的时候,价格变回39.99元了,心里不免有种赚了便宜满足感,刚才发现价格又变成19.99。亚马逊的定价总感觉就是不太靠谱。

生不逢朝的陶侃

《南北战争三百年》翻看的差不多,对两晋历史兴趣也浓起来,于是又到亚马逊下载了免费的两晋演义,算是作为一个时间及事件线的参考。
免费版就是免费版,本来排版就马马虎虎,再加上蔡东藩的书中,是大叙小议。纸质书里面议论文字以小号字区分,但在电子书里面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坚持看到刘渊起事,五胡乱华开始就实在读不下去。
但就在那几章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陶侃。
知道陶侃是因为他的后人陶渊明,进一步了解则是通过《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属于志人笔记,时间线顺序杂列。原先一直以为陶侃这江南定乱牛人,是南渡后起之秀,却原来早在八王之乱中,就已经初露峥嵘。
原以为是陶侃只是错生了年代,现在看,只能说是他错处了朝代。他在各大势力的攻讦讨伐中声名显赫,但却错失了青史留名建立卓勋更大的机会。
不提什么民族融合,那就是一个亡种灭族的危机时刻,陶侃终未成民族英雄。
甚憾,为他那虎妈。

兵王刘裕

虽说从识字以来就对历史有所偏好,但对两晋南北朝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而已。也是从那些有限的资料,感觉那就是个混乱而糟烂的朝代,更是不愿深入探究。
最近这几天读《南北战争三百年》,这个印象似乎更为加深了,而唯一读来精神一振的,就是刘裕的北伐。
因为《世说新语》中涉及刘裕的内容很少,对刘裕的印象仅限于辛弃疾的《北固亭怀古》,再就是新浪历史漫画系列里面的《从赌徒到皇帝》。
刘裕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兵王。他的奋斗史,其实是北府兵的发展史。刘裕因北府兵登上自己事业顶峰,而北府兵也因刘裕在那段灰暗历史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也就难怪辛弃疾会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被忽略的骑射技术

昨天下雨,有种秋天来临的感觉。
下雨天读书好时节,把书架上剩余的《南北战争三百年》拆封,开始翻看。
书买了有段时间了,当时是先看的新浪博客上的文摘才购买的。翻看了几章节,感觉书买的很值。作者广征博引,非网络上那些拿着古书贬古人,夹带私货的文章所能比。
书名虽然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但书前半部分是从先秦开始,主要论述骑兵战术的演变,也就是从骑射到冲击战术的演变,并将动因归于政治集权化。
如作者所援引的西方马镫发展史料,是技术发展促进了骑兵战术的演变。但作者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技术因素,那就是骑射战术中战士的弓箭技术。也正是因为中原民族骑射的弱势,才会不得不采用集团冲击战术。
之前看过一些资料,弓箭的使用或者说箭术对战士要求很高,弩的出现就是为了降低战士的技术使用难度。包括书中所援引的“后人”戚继光所谓超前的火器化,也有此原因。

提前备战高考

按照以往惯例,高考的第二天报纸上都会登出高考的试题。今天因为没有出门骑行,也就没有下楼拿报纸,但看时报的数字版,里面并没有试题的资料。
网上尤其是微信上倒是有不少所谓的真题,解析之类的,有的居然还要关注公众号,申请注册码才能下载,但下载下来一看,想骂人,非常想骂人。但想想昨天某人给我戴的高帽,什么文化人,书香门第,还是忍了。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网上资料基本都是分辨率不高的图片,山东卷更是稀罕。从网上找了几个相对清楚一点的,用在线的smallPDF转换,刚换了三门,就提示我需要购买专业版。
又想骂人,还是忍住了。
免费的的确不靠谱,好在还有免费colab可用,通过齐鲁晚报的电子版搜集了图片,转换完了,看着那马赛克般的文字,自己都不满意。
最后决定还是去买份报纸回来。路过自己报箱的时候,顺手拿出时报,发现里面还是有高考试题的,只是,跟着微博、微信等学坏了,一版九宫格。
是不是需要再配个放大镜?
难怪网上的图片分辨率都这么低。

学生时代的足球鞋

昨天冒雨出门的时候,还是错信了天气预报的雷阵雨,结果回到家,虽然没有淌水,运动鞋也全湿了。
晚上一家三口难得出去散步回来后,抽空把鞋刷了。
说来惭愧,很多年没有自己刷鞋了,已经生疏了很多。上学的时候,运动鞋还是胶底,刷鞋是学生的必干家务之一。最初的白回力鞋,刷完了,还要抹上专门的鞋粉。
开始踢球后,自从在计划经济特有的交流会上,看到带鞋钉的金杯牌足球鞋,就一直惦记着。那时候商品没有这么丰富,第一双足球鞋还是第一次到济南,乐乐大姑姑给我买的。当时自己坐车回淄博,几乎是抱着鞋盒子回去的。
从那之后一直是穿金杯足球鞋踢球,后来有段时间断货了,再出现的时候,牌子变成了三球。当时商店上卖的最好的足球鞋已经是双星。但我不太喜欢,因为双星的鞋帆布短而平,鞋带部分又太靠上,这样不跟脚,总有一种一用力就要把鞋子甩出去的感觉。
后来高二在一场校际比赛中,我中场断球后,本想用脚弓推一个半高直塞球,但出脚之后球的路线偏的离谱,自己似乎都听到场外不多观众的笑声。低头一看,足球鞋的内侧帆布从后跟到脚趾部分,全部撕开了。
我是气的脱下鞋狠狠摔在地上。场外的长勇同学跑回宿舍给我拿来他的双星足球鞋换上,才算踢完比赛。
从那之后就改穿双喜足球鞋了。好像也见不到三球足球鞋了。
双星球鞋虽然不合脚,但结实,不是一般的结实。那时候除了刷鞋,还有一个日常任务,就是等鞋干了后,拿到路边修鞋摊,把开裂的球鞋帆布部分补一补。而自从穿了双星鞋,直到鞋底的胶钉疙瘩磨没了,鞋面也不带坏的。
但即便工作后,偶尔一次应急买鞋踢球的时候,双星鞋依然还是那么不合脚。

雨中赶考路

早上起来凉爽了不少,出门前开始下雨,因为需要拿些衣物,还是上路了。
雨比想象中大,打在胳膊上有些透凉。路面湿滑,没敢骑得太快,但依然湿透了衣服,汗水多于雨水。
从伟东返回的时候,雨已经下大了,但家里还有一位上课的,就冒雨返回了,权当冲洗自行车了。
沿着玉函路而下,在济大路口遇到红灯。旁边一起等候的电动车上是母女二人。后面小姑娘打着伞,在看一本笔记,笔记本上用两种颜色的笔划过线,一看就是高考的学生。
红灯时间不短,那学生一直低头在看那一页。绿灯后,因为雨大路滑,我们车速差不多,在一段行程内,她好像没有换姿势,也没有换笔记的页数。
高考不止是学习知识的考验,还有心理的煎熬。
到了经九路,电动车左拐。同时拐的还有一辆电动车,骑车的是面带笑容的老爸,后面是戴着大眼镜抱着笔记本的姑娘。
老天爷也挺难的,不下雨,热;下雨凉快,路难行。
回到家,看了一下考试时间安排,那孩子们考的应该是政治。
祝她们好运。

淡忘江湖

都说现在百度搜索引擎快变成自家局域网引擎了,其实谷歌也差不多,现在都已经不是创业伊始的比拼锋刃。
现在已经是流量的时代,赚现钱的时代。
前几天看简书的时候,无意中点了一个视频,进去才发现是一个网络小说连载的试看。
现在这网络小说宣传是舍得花本钱了,有的已经由原来的图片进化成视频了,但内容依然烂。
真的没法和我们当年比。
靠猫上网的时代,各大信息港已经有文学园,但那不是我们能发表的地方。我们主要是流窜在各个有今天没明天的免费BBS论坛里。
那种BBS论坛比现在的留言板也强不到哪里去。经常发表的小说发上去,加上兼容性差,连段落分割都没有,一般专门有一个热心的网友负责排版,很是繁琐,算是网站的管理者了。
排版者活多脾气也大,估计现在什么乡村小神医之类的小说,早就烦的撂一边了。
在因为看不惯排版者而离开那个圈子后,恰逢告别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也就告别了那个江湖。
那时候,兴奋于搜到自己的作品,现在,已经慢慢淡忘了。

回忆延续

还有一周,我的阿里云服务器就到期了。这个服务器是3年前促销的时候购买的,现在这个价位、配置也就够买一年的了。
无奈只好放弃,昨天把服务器转移到另外一个月付的服务器上,同时域名也做了迁移。由于域名迁移有时间差,在查看的时候,服务器日志还是旧服务器的。看着log文件心里竟然有一点感伤。
要么是老了,要么是闲的。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大迁徙了,三年前迁徙的时候,因为15年就已经停止更新,我就把我最早网站的动态功能移除了,只是保留着生成的静态内容。算是对那10年的一些记录和回忆。
迁移之后,又申请了免费ssl证书,在测试的时候,选择一些网页进行查看核验。看到里面的许多评论,自己都很奇怪那时怎么会有那种想法和笔法。
最后查看的是一篇血战北向店的文章,当初是摘自雅虎科技的,没有作者,看风格像是萨沙的,于是就用谷歌搜索了一下,结果首页只有两个网站有此文章,头篇就是我的。
换成国内搜索引擎,比谷歌多几个,但也是存在博客论坛上面的,也许哪天也会消失吧。
看到这里,心里感觉好一点。虽说无甚大用,但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网络的一个记录,总比消逝无踪强吧。

解放军血战北向店:没有集结号 只有死守令

养狗有历史

昨天乐乐大姑姑给我们发了一段视频,两个月过去了,乐乐的奶奶恢复的真是不错,感觉简直是两个世界。
同样两个月时间,每天遛狗当任务的老人家,把原本矜持的柯基训练成什么样子了。
乐乐的奶奶小臂上有一道很深很长的伤疤。我从小就摸着她的伤疤,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听那伤疤的来历。
还是小姑娘时候的她,家里养着一条大狗,每天她都去拿着煎饼之类的粮食去喂狗。巴甫洛夫实验对象狗每次见到她都很开心,甚至是兴奋,终于一天兴奋过头了……
那可是自己家的狗啊。
估计是从小有了心理阴影,家里没有再养过狗,对家里的猫乐乐的奶奶也没有多少感情了。一次家里的兔子生小兔子,在我们围观之时,家里大黑猫上去叼了一只兔子就上了墙头,就当它在墙头炫耀时,一根木棍飞了过去,黑猫应声落地,如动画片里面汤姆一样,四条腿都直了。
好在猫有九条命,只是耗掉了一条而已。
真准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