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了念头

昨天晚上回到家后见到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很正式、很诚恳,甚至有些恳求地对他说:不要学医了。
儿子的爷爷曾经有过学医的念头,但被他老父亲劝退了。据说其中一个理由是很辛苦,再晚病人要救治也要救治的。不知精通周易的他老人家是心疼自己最小的儿子,还是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从去年给儿子规划高考志愿开始,也有了学医的计划,因为那符合儿子的性格,但我们心中唯一本能犹豫甚至抗拒的,就是心疼儿子。
但经过昨天一天的奔波,我已经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
辛苦本是不应该怕的,也不应该考虑的。儿子也不会畏惧这个,可能还会以此为乐,我们最终也会以此为荣。
但是,在当前的体制面前,虽说是特殊时期,但也是因为特殊时期,个人的生命和努力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无助,甚至有些悲凉。
我觉得儿子是无法接受那种未来的必然现实。所以趁着他还没有坚定的志向,还是放弃吧。

未知的影响

新冠疫情初期,曾经感觉这场疫情不仅改变甚至夺取很多人的生命,还会改变更多人的生活。
现在看来,比最早预想的还要严重。
被改变生活的人中,有的已经因为这种改变,影响了自己生命轨迹,和家人未来的生活轨迹。
这种改变,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还会带来更多的未知的恶果,更可怕的是,骨牌并非是单向单线程的。

痛中的惊喜

昨天闷热了一天,到了大半夜出了大楼门口往车棚走时,天上开始落雨点,路上雨越下越大,到了家门口,雨停了。
这点事真不算事。
今天则在等候中的一次意外,反成了意外的惊喜,也是这十天来最大的惊喜,在那种情景下居然能高兴起来,连我自己都无法相信。
确实很开心。

凑数三巨头

前天购买了所谓“密室之王”卡尔的三本一套的小说,耐着性子看完了,有些心疼花的钱。
在亚马逊还有不少百科上,将卡尔与埃勒里奎因及阿加莎并称为推理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家,但感觉有凑数之嫌。
阿加莎小说看的多一些,可能有些先入为主,但的确感觉和那两个相比,作为小说作家而言,不是一个档次的。
阿加莎的小说,尤其是马普尔小姐系列,总还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而卡尔和奎因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想知道结局而已。
阿加莎的小说,可以说是披着侦探推理外衣的文艺作品。不写侦探小说,阿加莎估计在文艺圈小说界也混的不差。
至于推理,总感觉那二位也不过如此,自说自话而已。所谓“只有上帝和奎因才知道结局”,真不知道是夸他呢,还是挖苦他呢。

梦里梦外同

梦由心生,今天凌晨从梦里即时醒来。这是22年来第三次,也是今年第二次梦到她老人家。躺在床上的她,拉着我的手,似乎该安慰的是我而不是她。
梦里外的我都无法自持。
醒来后一时睡不着,就换个地方躺下,才发现刚才异常清醒的梦境已经开始模糊。她对我说的话一时也想不清是za zhuo lan还是zha jia lian。静下心想了一会,确信是前者。
这话也许只有当地人才懂其相近的含义,更是只有亲近的人才明白二者内含的区别。
希望只是忧人自扰。

依然冷冰冰

今天把奎因小说集看完了。这套小说集包括国名九本小说和雷恩的四本。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小说读起来整体是冷冰冰的。后来读到《Z的悲剧》时候,看到了一段描写手术室外的文字。
根据小说中描述,这部小说的剧情距离上一本已经过了十年。本以为是如同雷恩一样老了十岁的作者心境改变了,因为小说中的警界也已经不再像前面那样神圣纯洁。
但那种感觉只是仅限那段而已。
看完全套书之后,回看作者作品集,发现所谓十年也只是虚构而已。就像视角转换为女性第一人称一样,这种改变更多的是出于写作技巧、商业目的。
看最后一本《雷恩的最后一案》时,不觉有了丹布朗的影子。这样自然不妥,就像说老子长得像儿子一样。
一样的是职业作家心中的精英意识。

默因心知

立秋之后就是不一样,早出门晚回家,路上凉快了不少。
今天等候算是最为平静的一天,也没有那么多的进进出出。虽然同样等待,心情未必能好多少,但至少不会再平添几分焦虑。
即便焦虑,也能遮掩就遮掩,为了身边的人,也为了自己。
其实大家心里应该都明白,昨天一位出去买饭的人,在家人提醒外面下雨别忘带伞后,答应一声,打开伞在大家默默注视下,往楼下走去。

2020年 立秋

每年最为期盼的节气就是立秋了。
立秋后,天气转凉,虽说心理作用不容忽视,但天道运转,也不容置疑无可逆转。
前几天呆坐久了,就活动到小厅尽头的窗口透透气,隔着纱窗,即便是大雨瓢泼,涌进来的还是热风潮气。
今天下午,真正感觉到丝丝凉意了。
如网上所传文章,2020的立秋,这就到了。

职业作家

书连续看多了,自然容易厌倦,即便小说也是如此,更不用是是同一作者的小说。
今天看书看的很不耐烦,自然跟心情有关,但书的内容也不无关系。
看着看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开始以为《美国枪之谜》属于作者成名后作品的原因,里面难免卖弄加夹带私货。
后来发现,应该是小说冷冰冰的缘故。与之前看过的钱德勒、勒卡雷等不同,奎因系列的表兄弟作者属于职业作家。
他们的作品算得上是商品,里面环环相扣,在不见腐败堕落的警界,自带光环的神探父子惩恶扬善,丝丝相扣,高速运转。一如那个年代被国内批判的粉饰太平的资本主义警匪片。
所以书里面是冷冰冰的,不带感情,即便有感情,也只是想让读者看的情感而已,只是小说的情节需要,如同主菜的调味品而已。

记忆再重现

今天继续读书打发时间。
昨晚回家时已经读到小说的后半段,本想读完结尾了事,但又实在打不起精神,只好盒盖充电。
今天早上读到小说击毙真凶的情节时,脑子里突然反应过来,这就是昨天记忆里模模糊糊的广播剧。只不过小说叫《希腊棺材之谜》,改编的广播剧似乎是《古画之谜》。
脑子里模模糊糊的,还有听广播时熟悉的房间,熟悉客桌上的收音机,还有熟悉的一家人围坐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