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不现实

今天早上醒的比以前还要早,脑子很清醒地躺在床上,感觉那么静,无论是北面的泺源大街,还是南面的高架桥。
静的那么不真实,以至于怀疑是不是自己还在幻觉里。
等闹钟响了,起床后才发现,只是因为天气转凉紧闭了窗子而已。
没有什么不真实,都是现实。
我昨天的平静,只是52天的心路波折的妥协而已。我只是希望平静地结束,平静地结束。
而这,也是如此地不真实。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抛弃过去20多天的幻觉,重新接受现实。

又是一年催泪信

上周学校给家长下任务,因为本周要举行学生18岁成年礼活动,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
这个活动四年前儿子在初中,也是这个时间也进行过一次。我们两个调动感情、费尽心思写了一封信。后来在老师发的图片中,儿子和几个班里大个子表情漠然地依靠在后面的课桌上,还做出用打火机烧信的架势。
而前面他几个同学哭的,真是稀里哗啦的。
媳妇把这次任务交给我。不要说最近脑子乱,就是清醒也想不出再写什么了。好在周六难得翻看kindle里面的文学书,看到一句话深有感触,就摘抄发给媳妇交差了。
媳妇本来还算满意,后来见儿子桥叔叔洋洋洒洒写了两页半,又按捺不住,周日最后一天晚上,我和儿子都睡下的时候,她还在餐桌上奋笔疾书。
昨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儿子穿着正式校服,领带塞在书包里面,倒颇有仪式感。
晚上回来的时候,媳妇先问:班里读信的时候有哭的吗?儿子说有好几个呢。
又问:你明白我们写的意思吗?
儿子回答:猜都猜到了。然后加了一句:要是猜不到,我还是你们的儿子吗。
媳妇走开一会,心里不平衡又转回来,叽里呱啦解释了半天。
人生处处是道场,对孩子的爱,也不是一时一地一封信。

势利的柯基

最近每次无聊的时候,就把柯基的视频翻出来看一下。
这家伙还是挺势利的。都说人态度变得快就像狗脸一样,也不算冤枉它。
每次空手招呼它,一般是先装看不见,这点人狗倒是相通。实在抹不开面,才慢吞吞爬上来表达一下友善,同时不满的表情也不掩饰。
如果看到有吃的,那态度顿时大转变,转着圈表示欢迎。要是看到我拿着狗链过来,就不止转圈,还会兴奋地将自己玩具叼起来丢来丢去,然后两下子就把狗头探上来让把狗链套上。
等出了笼子,就有些翻脸不认人,我穿鞋的功夫就开始学狼叫,咬脚踝催促出去,它那小短腿也就咬到那了。
出了门更为嚣张,旁边住户养了一只小狗,平时路上见面还亲热几下。但如果那小狗关在家里,任它在落地窗里面怎么叫,柯基都会目不斜视昂然而过。
那日路上见到一条长腿大狗迎面而来,那气派,可谓气宇轩昂,那大长腿,比柯基身子都高。于是柯基就停驻路边,目送那犬渐渐远去。
那长腿大狗还算有贵族风范,一次远远见到一大块头狼狗,我这边正担心柯基会跟人家发生冲突,寻找出路呢,结果柯基自己就领着我躲到旁边的小路上去了。
虽说势利,但柯基对自己,以及后面牵它那位估计也知根知底。

骂战传统

昨天下午翻看kindle下载的书籍的时候,看到关河五十州的《中原大战》。看了一章之后,感觉印象非常模糊,查看一下以往随笔,是17年那段杂乱时期,草草且断断续续看完的缘故。
今天把书又翻看了一遍,感觉依旧前面尚可,后面无论引用还是描述都十分杂乱。唯一眼前一亮的情节是吴稚晖与冯玉祥等的骂战。
书中很多细节尤其是人物对话,是作者想象发挥的。猛一看吴稚晖的文字,尤其是骂冯玉祥的那段,第一眼看上去,简直以为是作者从网上摘抄下来的。
但这篇骂战应该是当年的黑纸白字,错不了的。
看来百年前的中国,没点文化,没点骂人不带脏字的笔法,还真不敢出来混。

酱油往事

前天看到报道,是关于某名牌酱油质量问题,其实就是酱油里面发现蛆了。
厂商自然不认账,称不是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是消费者开瓶后的保存的问题。
酱油这个现象现在的确少见了,所以才会引起波澜。
我小时候,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调味品虽然不是限制凭票供应,但价格有限定。醋是7分钱一斤,普通酱油1毛2一斤,好酱油要贵上5分钱。
乐乐应该是继承了他爷爷不难为自己的基因。当时家里分两种酱油,炒菜用普通酱油,凉拌菜用好一点的酱油。
为了防止酱油生蛆,每次买回好酱油,那还是从城里买的的,乐乐爷爷都先用锅蒸一下消毒杀菌,然后再在酱油瓶口盖上纱布,将处理过的酱油小心慢慢倒进去。
他脸上那满足的笑容,多少年来,一直清晰在目。

非开心的专心备考

昨天回家路上,把媳妇从网上购买的鲅鱼从菜鸟驿站取回。鱼很新鲜,开箱后冷冻还没有完全化开。
晚上睡觉前儿子让早叫他起床,可以有足够时间品尝美食。
早上媳妇将鲅鱼红烧、轻煎各一份,儿子吃完后,起身横着走了。
昨晚儿子下晚自习回家的时候,我们两个刚在电脑前把今年录取志愿投档情况表,从A到Y开头的院校及专业浏览了一遍。
看完之后,媳妇的焦虑似乎减轻了不少。分数排名是王道,一切都看儿子不到9个月的努力,我们能做的,只是让他已经谈不上开心,只能是更专心地学习了。

电影助原作

《东方快车谋杀案》按知名度排名,肯定在阿加莎作品中位居前列,主要应该是托同名电影的光。
我说的是74年版的电影。那部电影按照原先看电影系列介绍,算是商业类型片:名著改编,汇集名演员出演。在我看来,配角中除了哈巴特太太,都让小说中角色活生生走书本中走出来。007让人看到他并非只会装酷扮帅,英格丽褒曼还因此获得奥斯卡女配角奖。
哈巴特太太角色设定及表演偏差也怨不得她。小说中阿加莎就是为了将阿巴特设定,本来就是一个扔到人群里,也分不出张三李四的咋咋呼呼的美国女人,至于电影考虑市场肯定要掂量掂量了。
但我的赞誉仅限于配角。主角虽然电影频道等诸多评价颇高,但我觉得一身正气的波洛,用个中国小说正面角色的词语定位,是不怒自威,而绝不是电影里面那种癫狂。
好在后来看到17年版本,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里,那才是最差的。

杀心的种子

如果不考虑个人情感因素的干扰,《帷幕》在阿加莎小说中的排名还要靠前。
《帷幕》作为阿加莎晚期,也可以说是倒数第二部小说,除了写作技巧,情节构思炉火纯青,犯罪手法也是集大成者,而描写人性之恶,可与金庸的《连城诀》相比。
小说似乎比《杀人不难》更适合那个名字,每个人都会成为凶手,都有自己信手拈来的凶器,而且有足够杀人理由,有足够的杀人灭迹的自负。
最强的还是那位不动声色,唆人性命于无形的X先生。套用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人埋下杀一个人的种子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埋下杀人的种子,更难的是同时给多人埋下杀人的种子。
不知波洛留下该隐的印记时,那位X先生在心中会不会冷笑道:你是最后一个。

笨选择

昨天周六,照例带了kindle,回看一下经典的书籍。上午看的是《帷幕》,里面的某个情节非常应景。
书中在讨论安乐死的时候,提到一个医生拒绝了身患癌症而又无法手术,处于极度痛苦的病人帮助结束的请求。但医生在离开前留下吗啡药片,并小心告诉患者什么剂量安全,什么剂量危险。
书中那个二半吊子认为患者没有服用致命的剂量,是怕死,“终归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黑斯廷斯的愤青女儿则认为,这个决定应该由那些头脑清醒,爱他们的人们替他们做决定。
头脑清醒有时候不等于智商足够。
那个病人没有服用致命剂量,也许只是因为脑子不够使而已。
同样,病人的亲人们也会在那个时刻智商不在线。即便明白了医生的暗示,本来是很容易明白的,又真的会做出决定吗?
因为,头脑清醒也不等于头脑冷静。
而最可怕,也是最痛苦的,是过后,才明白过来。但如果给个机会,重新回到那个选择的时刻,他们的亲人会做出那个冷静的决定吗?
有了从不明白到明白的经历,应该更不会做出这个决定,而且会更痛苦,至少我是这样。
一直笨下去,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持久继续

一场秋雨一场寒。

挺过了“不吉利”的阴历六月,渡过了7月初三,避开了阳历22号,熬过了中元节、主席逝世日、教师节,国外的911。
下一个应该就是中秋国庆了,再往后就是生日密集区。

头发理了,胡子刮了,咱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