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撕无赢家

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是现在网上的大多数东西还是不靠谱,转来转去,不看版本不看搭配。而即便能看懂官方的原文教程,遇到和其他系统、软件的接口设置,就颇有些“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架势。
今天是商家造出来的程序员节,搞买100返50的是活动,本来有些动心,最后还是作罢。
这倒和当当正撕吧的两口子没关系,要是能有去年双十一的力度,让我微博点赞助威我都没意见。一是目前急用的书籍并没有合适的,再者只是这活动力度游戏坑人,看着昨天还60今天就80、90的书籍,有种被当作不识数的感觉。
当当说是不受影响,但这两口子,至少现在还是,你来我往,死的活的新账旧账一起算的架势,不受影响才怪。
看来这二位在精英阶层里面人缘一般,估计都被得罪的差不多了。但总要有一个出来说和说和的吧,要是再撕下去,影响商业精英层单位光辉形象啊。

偶想代沟

国庆节期间在儿子霸占电脑时,无奈陪着媳妇看了几部,原先感觉无聊绝对不会看的电影。其中一部是电影《前任3》,电影没有评价的那么好,感觉有些力捧于文文,顺带给韩庚的《大话西游3》做做广告。
最早知道韩庚是娱乐新闻和韩国公司解约,后来有一搭没一搭看电视时,听到一个采访,提到有名的搓手舞。接触娱乐少,对韩流兴趣不大,听到儿子嘴里说的“一茶蛋”,看着路边广告那一堆浓妆色发的组合,甚至有些轻视的抵触。
前段时间打发时间,主要是看网易云音乐中的电影视频剪辑,无意中看到了原先曾听到的“搓手舞”的视频,感觉自己还是能够接受的,这个组合无论是化妆还是表演,都要比后辈们要自然的多,而且里面居然还有个胖子。
代沟是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人所在不同时期
无论是时代观念还是流行元素都有差异,人们也会因为早先形成的好恶,而对新出现的事物产生本能的、主观的抵触,这样就会在彼此间出现交流的阻障,即便不会冲突,也会慢慢出现隔阂,冷漠的远离。
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交流,这样都挺好。

音乐诊疗室的视频《Super Junior《Sorry Sorry》现场版,领舞的韩庚帅惨》: http://music.163.com/video/38C6A17A9730D9AC2544260BF8E51C54/?userid=376870379 (来自@网易云音乐)

那时的人今天的书

国庆节最后一天,儿子还在忙着赶作业,询问时正在收尾的是语文,关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听到儿子嘀咕道: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乡土中国》是中秋节学习布置的课外书,国庆节期间到新华书店的时候,正门入口处摆放的书籍里面,还有几个版本的。显然这不是书店促销,而是应对学校的要求。

现在高中生校内学习的内容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但似乎仅限于学习。我那时候虽然学校内没有关于费先生的课程要求,但电视里常见到他,通过报刊杂志也了解过他早年对中国社会的考察经历以及他的付出,更后来通过他知道了“失去的二十年”。

因为不想打搅儿子,也就没有细问学习这本书的背景,也许是想让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也许是想让学生们知晓社会考察。但缺少对人物和他那个时代背景的解读及指导,学习起来总有应试敷衍之嫌。

汉字编码扩展难从简

有一段时间了,在整理从某知名网站获取的pdf文件的时候,感觉从里面复制内容中的文字显示有些奇怪。后来发现在win7下,这些文字直接不显示了,而是用□代替。

开始以为是字体的问题,使用通用的宋体字代替,但问题依旧。进一步研究,原来是字符集的问题,这些文字属于Unicode扩展编码中康熙字典的部首,共有214个,将这些文字的编码转换为常规的Unicode编码后问题解决了。

国庆期间在学习python的pdf转换text时,又遇到了麻烦转换出来的文字都是正常的,但是康熙字典的部首中的汉字一显示就显示两个同样的汉字,比如:青青、长长等。使用编码替换后大部分解决了,但仍有一些顽固的双胞胎字体存在。又到网上查询一些,原来这些字属于Unicode扩展编码中的中日韩兼容表意文字。

当年我逛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时候,进到每个书店,翻上几本书就知道这个书店的档次,其实主要翻看的是中国古籍,印刷质量是一个标准,里面那些异体字等不常见汉字是否错误也是决定出版社水平的标志。

想来这专业网站,为了保证电子文档的专业性,避免出现错字这样的低级错误,在字符集问题上也只能求繁不从简了。

 

混迹IT最好的三年

上一次一下倒腾十万条数据已经是14年前了。
那时候算是IT人员,再加上领导支持甚至有些纵容,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专心做一些程序,自以为很有用的程序。虽然技术还很粗糙,但好在脑子清楚,思路开阔,总能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现在看到外甥写程序的时候,时而挠头,时而击掌,想来就是我当年的模样。
那个几十万数据的满页帐系统,因为得不到原始数据,但通过发打印命令、kill进程、下载打印文件、分解文件导入数据库,虽然绕弯子笨了点,但在当时条件下也算完美解决了问题。
那三年应该是我技术进步最快,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三年,也开始从原先c/s转向b/s。
但到了2008年,一切戛然而止。

同人不同格

那晚和儿子闲聊也不是一无所获。
虽说江南在为《上海堡垒》道歉中,也嘀咕说那本书不是很畅销的,卖不出多少本。言外之意就是他的好作品有的是。
但我和儿子回忆了一下看过的作品,发现比较而言《龙族三》算是好的了。当然,这要是与《此间的少年》相比,那风格感觉简直不是一个作者写出来的。
作品判若两人之作的,不光小说,还有影视作品。
因为前几天电视里面在介绍管虎09年的电视剧《沂蒙》,便把话题又转到影视剧上。讨论到拍电影就要有拍电影的态度,比如管虎拍的电影《戏子厨子痞子》,虽然论剧情似乎是不正经,但无论导演还是演员在认真正经地拍和演。
但儿子睡着后,我突然想起,《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也是管虎拍的。

一言不慎费时费钱

国庆假期前几天,和儿子各忙各的,交流不多。昨晚趁儿子学习结束睡觉前的时间,开始噼里啪啦夹核桃准备补脑的食粮。
闲的无聊,就顺口提起前几天看了几分钟的电影《上海堡垒》。
本来学习的已经有些头都抬不起来的小子,突然来了精神。聊没几句,拿起手机打开B站就开始看吐槽版的电影剪辑。边看边笑,最后还下定义道:看这台词,是江南的风格,卡塞尔的。
看完剪辑,儿子决定,电影这么糟烂,就不看了,哪天买本江南的原著来看看,比较一下。
真是一言不慎,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

慎独之初阶段

昨天下午一件突发之事,把儿子独自扔在外面。他现在的年龄和块头,自己回家,已无需担心。但我走在回家路上,心里略有担心的是,儿子会不会没有完成明天的上课的作业,就开始玩游戏了。
意外的是,打开家门后,正对房门玩游戏的房间里黑灯无人,儿子在自己书桌那里做整个假期的作业。
儿子就像小说里许三多一样,往往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做出一些意外而又不意外的事情。
08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家里人突然乱做一团,忙乱的几乎忘了儿子的存在。直到在医院安置好床位,才想起他。据先回家的媳妇说,当忘了拿钥匙她敲门的时候,儿子是先搬了个板凳,通过门镜确认后才开的门。然后汇报说大姑姑来过电话。
和儿子一起落在家里的还有我那黑莓二手7100T。平时在家里,电话怎么响儿子都不会理睬的。但那天他显然明了家里的状况,不知他怎么从比他高的搁板上拿下电话,怎么摁复杂的组合键接听,又怎么回答他大姑姑的。
那应该是很有条理的,否则他大姑姑不会安心地没有再拨打电话。
那之前曾有朋友劝我们不要太娇惯孩子,要教他提高社会适应力,也就是情商。我们和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觉得孩子还小,听罢呵呵而过。
那之后,我每次旁边看着想心事的儿子时,总有一种这小子会在将来某一天,做出我们意料之外的独自决定,而且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这应该是老子对儿子才有的一种直觉。我希望我的直觉是错的,但如果有应验的一天,也只能接受。

命且随缘

上午看国庆阅兵,中午给儿子吹嘘,当年高考提前招生,我已经一只脚踏进军医大了。傍晚见到血还是一阵头晕,我根本就不是干医的命。
吹嘘完去查了一下第二军医大的高考资料,少的可怜。后来才发现,原来已经改名为海军军医大学了,查了一下历年的录取成绩,似乎比当年的竞争压力小了。
回头跟儿子聊起来,儿子依靠在沙发上玩手机,脸上挂着他那自谓宋氏秘之微笑。而当年在家里规划高考时,小的脸上一脸亢奋,老的脸上也是想掩饰却掩饰不住的兴奋。
一切随缘吧。

张冠李戴的电影剧情介绍

因为kindle在儿子手上,上次在亚马逊镇店之宝活动买的阿加莎的全系列电子书,一直没有得看。
今天打开kindle直接翻到全集中的《蓝色列车之谜》。这本书是在购买全集之前在关注书籍里排名第一,但因为价格问题没有购买的书。
一直关注并不是这本书多么有名。只是因为一个记忆而已。
当年《大众电影》是首要娱乐刊物的时候,其中一期中有电影《阳光下的罪恶》彩页,有剧照,也有剧情介绍,提到女主角被杀,宝石火焰之心被盗。后来看电影的时候,发现剧情完全对不上。
再后来,在亚马逊看到《蓝色列车之谜》书籍介绍的时候,才明白当年的电影介绍张冠李戴了。
这样的记忆,也许没有多少意义,属于垃圾记忆吧,但却总也忘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