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远门

算来已经半年加一周没有出远门了,一切都那么忙乱。
出门就把口罩丢了,到了汽车站,眼见汽车到站,却记错了公交车的路号。幸亏脑子不好使,眼神还行,这才没有错过。
等下了火车,又忘了地铁的线号,不得不再次调用高德地图查询线路。
直到上了地铁,一切才又熟悉清晰起来。出了陌生的地铁站口,也没有掉向,只是熟悉的路上那个时间点,人和车都稀疏了太多。
半年而已,一年之后,不知什么样的情形。

专业选择

这几天朋友圈里面高考志愿的文章多了起来。打开留校同学发的填报指南,发现不错,会计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数已经排名第一了。
但又看到另一个新闻,某著名大学已经取消会计本科专业招生。
会计还是不受待见啊。
当年我入校的时候,六个系里面会计系是排名倒数第一的。但我倒不用担心志愿调剂问题,因为我第一志愿就是报的会计系,应该也是33个里面唯一的一个吧。
帮我决定报考学校的不是乐乐的爷爷,但专业是。区里会计的培训推广工作是他老人家负责的,应该懂得会计就业前景。
但即便如此,在接到通知书后一次回姥娘家的路上,他对我说:到你姥娘家别说你学会计,就说学财务的。
那场景现在依然记忆犹新,但一直以来,想起来感到奇怪的是,当时好像是他骑自行车带着我,按理说不应该如此。
记忆也许有偏差,也许只是选择性记忆而已。

激情高于技巧

在没有购买新电子书之前,断断续续地又把kindle里面钱德勒的三本短篇小说集选择性看了一遍。
选择性看,主要是针对那几本看过后,有些淡忘模糊的作品,比如《午街取货》,但也有最为精彩的几本,比如《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在看完《再见,吾爱》跟《长眠不醒》后,我曾经在随笔中写到,时过境迁,长不如短。现在回头再看,更加确信自己这个观点了。
钱德勒的一个朋友用“每页都有闪电”,来评论他的作品,我觉得这应该是早期的评论,或者相针对他早期的作品。
成名之前,为了名声和生计,要忍受出版社的盘剥白眼,情节上要引人入胜,文字上要字斟句酌,惜字如金。成名之后,不能说是新瓶装旧酒,但难免要加入太多的个人情怀。
作家如此,导演亦是如此。
我还是喜欢短篇小说中那义无反顾的涉险,猝然而起的枪战,以及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展现的有血有肉的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龙套。
也许对作者而言,成名之路上,阅历增长,文笔技巧炉火纯青,但付出代价可能是激情的衰减。
总感觉激情才是小说的灵魂。

过客

前段时间的骑行,从伟东返程的时候,是在财院门口等红绿灯转舜玉路。
疫情加假期,财院门前异常冷清,片刻等候之时,似乎回望的心情都没有。
总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被财院到期踢出来的。
毕业那年,因为接收单位涉及分家,接收函要晚于学校通知的截止期,本已经与系里有过沟通,但接收函到的时候,却找不到我的档案,原来已经被打回原籍了。
只好赶紧回家再把档案调回来。
考入初中的时候,我跟儿子曾经有段父子间对话,那是复制我跟他爷爷同时期的对话:老爸没关系,面子薄,干不出求人的事,希望自己努力。
所以本来想自己从区里到市里办理档案转移,乐乐的爷爷一是知道我是路盲,再可能觉得这事只是正常业务不算求人,就欣然带我前去。
进了办公室,办事人员和乐乐爷爷很熟悉,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后,说到档案来的太早,还在那里放着没处理呢。然后两个人便闲聊起来,其中提及某个名字的时候,二人脸上的相似的微笑,是我工作十几年后才深切体会到的含义。
二人聊天的时候,有位领导听说我们来了,到办公室过来打招呼,他大声寒暄着,乐乐爷爷脸上带着客套的笑容。
那应该是学习工作上,我让他为我唯一费心做的一件事情,想来还不算为难吧。

猪尾巴往事

今天儿子放假,中午请他到芙蓉街走了一遭,最后到老地方滕州羊汤馆,按滕州规矩补了一碗入伏的羊汤。
在芙蓉街逛的时候,除了必吃的臭豆腐,儿子在一个烤猪蹄猪尾巴的摊位前停下脚步。上次是给他买的猪蹄,这次买的是猪尾巴。
儿子是没赶上好时候。
我老舅最擅长的就是灌香肠卤猪下货。
很多年前了,大外甥也就两三岁,我骑自行车带着走姥娘家的外甥走姥娘家。进院子见了老舅,照例敷衍地打了个招呼。那老舅越过我直接招呼我大外甥:喊姥爷!
大外甥抬头打量他一下,自恃舅舅在旁边撑腰,头一扭,不理他。
老舅脸上一副见多了表情,转身从盆里拎出一条卤好猪尾巴,比今天儿子吃的可是长多了,递到外甥面前。
这次没等他舅姥爷开口,外甥先喊一声“姥爷”,接着就把猪尾巴接过来了。
我一看甚是无语,转身去忙别的,大外甥就站在台阶旁边啃手里的猪尾巴。
等我忙活完回来,外甥见我,把吃剩的骨头递给我。
好家伙,那尾巴啃的那个干净,都能给电影当白骨鞭的道具了。

难得感慨家长不易

儿子期末考试昨天结束,因为要给准高二腾考场,所以难得今晚不上晚自习,加周末再连休三天。
正躺在沙发上琢磨给儿子做什么饭,儿子早早放学回来了。进门就说:在路上被一个历一的家长拦住了。
儿子一边开电脑一边给我讲了一下经过。
原来准高三下周要进行省统一学业合格考的信息和通用技术科目考试。这两门没有专门系统的复习资料,所以那个家长就到实验附近等候,恰好看到一脸忠厚相的儿子,于是便拦下儿子询问有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复印。
儿子很大方地把我给他打印的材料送给对方,然后回来后根据对方提供的QQ号,把答案部分发送了过去。
发完之后,儿子感慨道:家长真不容易。
其实,都不容易。

低价购入奎因小说集

昨天晚上在亚马逊看到最近关注的埃勒里·奎因小说集降价,从最初的39.99降到了19.99,看看13本价格还算合适,就下单购买了。

查看订单的时候,发现最近从亚马逊买的书基本都是侦探小说,在kindle上看书,也就是看看这类休闲的书籍。

虽然很早就知道埃勒里·奎因名字,号称是与阿加莎齐名的三大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但有深刻印象的还是通过《唐人街探案2》,秦风提到要到美国看奎因的手稿,颇有朝圣的虔诚。

买了之后随手翻看了几页,第一感觉风格还是绕不开爱伦坡。这随意的评论对侦探小说作家而言,应该没有什么觉得刺耳不适的。侦探小说作家们无不以获得爱伦坡奖为荣,就是对这位前辈大神的一种推崇。想来就像将来如果设立一个武侠小说大奖,叫金庸、古龙奖,应该意见都不大,要是换成倪匡、萧逸奖,估计代领的要大有人在。

今天早上看的时候,价格变回39.99元了,心里不免有种赚了便宜满足感,刚才发现价格又变成19.99。亚马逊的定价总感觉就是不太靠谱。

生不逢朝的陶侃

《南北战争三百年》翻看的差不多,对两晋历史兴趣也浓起来,于是又到亚马逊下载了免费的两晋演义,算是作为一个时间及事件线的参考。
免费版就是免费版,本来排版就马马虎虎,再加上蔡东藩的书中,是大叙小议。纸质书里面议论文字以小号字区分,但在电子书里面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坚持看到刘渊起事,五胡乱华开始就实在读不下去。
但就在那几章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陶侃。
知道陶侃是因为他的后人陶渊明,进一步了解则是通过《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属于志人笔记,时间线顺序杂列。原先一直以为陶侃这江南定乱牛人,是南渡后起之秀,却原来早在八王之乱中,就已经初露峥嵘。
原以为是陶侃只是错生了年代,现在看,只能说是他错处了朝代。他在各大势力的攻讦讨伐中声名显赫,但却错失了青史留名建立卓勋更大的机会。
不提什么民族融合,那就是一个亡种灭族的危机时刻,陶侃终未成民族英雄。
甚憾,为他那虎妈。

兵王刘裕

虽说从识字以来就对历史有所偏好,但对两晋南北朝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而已。也是从那些有限的资料,感觉那就是个混乱而糟烂的朝代,更是不愿深入探究。
最近这几天读《南北战争三百年》,这个印象似乎更为加深了,而唯一读来精神一振的,就是刘裕的北伐。
因为《世说新语》中涉及刘裕的内容很少,对刘裕的印象仅限于辛弃疾的《北固亭怀古》,再就是新浪历史漫画系列里面的《从赌徒到皇帝》。
刘裕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兵王。他的奋斗史,其实是北府兵的发展史。刘裕因北府兵登上自己事业顶峰,而北府兵也因刘裕在那段灰暗历史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也就难怪辛弃疾会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被忽略的骑射技术

昨天下雨,有种秋天来临的感觉。
下雨天读书好时节,把书架上剩余的《南北战争三百年》拆封,开始翻看。
书买了有段时间了,当时是先看的新浪博客上的文摘才购买的。翻看了几章节,感觉书买的很值。作者广征博引,非网络上那些拿着古书贬古人,夹带私货的文章所能比。
书名虽然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但书前半部分是从先秦开始,主要论述骑兵战术的演变,也就是从骑射到冲击战术的演变,并将动因归于政治集权化。
如作者所援引的西方马镫发展史料,是技术发展促进了骑兵战术的演变。但作者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技术因素,那就是骑射战术中战士的弓箭技术。也正是因为中原民族骑射的弱势,才会不得不采用集团冲击战术。
之前看过一些资料,弓箭的使用或者说箭术对战士要求很高,弩的出现就是为了降低战士的技术使用难度。包括书中所援引的“后人”戚继光所谓超前的火器化,也有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