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那个小品,本来可以在老丈人现身后,再来一个包袱就可以收尾了,但奇葩造型义子的登场,让这个小品重归恶俗。而之后生硬的孝道说教的道德拔高,也是建立在养儿防老的传统之上。
信奉父慈子孝的我,也许属于那种有理智无情义的人。我依然难以忘记当年提档案时,乐乐的爷爷对老人与子女,亲情与距离关系的感慨。
近期热播剧中,奇葩父母们也开始成为重要的角色。虽有艺术创作的提炼与夸张,但结合现实所见所闻,逐渐变老的父母们,养老的现实已在眼前。
计划生育政策受害的一代父母们,养儿防老已经儿女平等了,也算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为了防老而养子育女,为了养老干涉决定儿女婚姻,规划儿女的职业生涯,甚至以己为中心,划出儿女多少公里的工作范围。
大乖二乖家倒是只隔了一道墙。
我曾经为我们社保的一代总结过老年生活的三个条件:自己身体好,党领导不动摇,孩子不啃老。
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自有儿孙命。做好我们该做的,由他们去吧。
分类: 杂谈杂忆
小品开心最好
过年期间各大卫视的节目除了晚会,主要靠播放以往年度的综艺节目来填充,也算是一投入长受益,这也是他们争先恐后做节目的原因之一。
在诸多小品中感觉最好的,是文松和杨树林扮演的两个女婿算计老丈人宝贝的小品。前面两人勾心斗角花样频出,使诈斗贱,节奏明快,包袱一个接一个,甚是开心。
但最后非要来个教人为善的结尾,真是狗尾续貂,大煞风景。
此前在喜剧总动员中,贾玲和陈赫曾表演一个民国小品,当结尾在热热闹闹的追打中结束时,主持人居然也问到:这就结束了吗?
小品相声类节目本来就是为了让人开心的,但现在非要人为拔高,强加上教育的使命,似乎不这样就不上档次一样。更有甚者,原先相声曾讽刺说观众不笑,就咯吱他,而现在小品喜剧成了催泪剧。
何必呢。
过年交流多
过年的最大收获就是一家子宅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交流多了。话题也不再是平时绕不开的作业、早睡觉、起床了、作业……,儿子也不只是那一个字一个词的往外蹦。
除了看片子,儿子还谈到自己读书的感觉。首先提到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很疑惑为什么都推荐这本书,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读的。而《百年孤独》他觉得看的有些费力,至于《神曲》能看懂,但只是注释看的太痛苦了,看完之后再看《飘》,真是太轻松了,只是里面,唉,一群坏人。
昨天按照学校要求,买回了《大教堂》,儿子翻看一下,告诉我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感觉一样,但又说,可能不太适应吧,慢慢就好了。
从《好兵帅克历险记》开始,我就已经跟不上他的节奏,也没法和他看同样的书,一起交流。只能给他出主意:看到看不懂的书,千万别说看不懂,一定要边点头边若有所思地说,原来书是这么写嘀……
银翼杀手观感
过年在家除了追剧,还一起把去年一直没来得及看的几部大片看了一下,主要是如《速度与激情8》等商业片,看《银翼杀手2049》之前,还专门看了82年版的《银翼杀手》。
看完之后,儿子感慨,这哪是商业片,就是文艺片。
我属于重度脸盲症,这也影响到了看片子,之前看过一遍,但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明白自己身份后的K在街头看到广告的映像,就是之前K之前的虚拟女友Joi。
所以儿子给这部片子起了一个总结性的名字:一个网瘾青年戒瘾记。
但看过迪克原作的儿子给片子的另一个总结,不知是他自己总结的,还是从网上看到的,那就是他认为主角复制人K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的转变。从而反推82版的电影中,那些复制人从追求个体生命的延长,到为同伴复仇,再到最后在自己体会到死亡时,拯救人类,已经具有了本来人类自认为人类专有的移情。
这也是一种学习和体会吧。
追剧《和平饭店》
去年过年在家追剧《鬼吹灯》,今年则是又把电视剧《和平饭店》重新看了一遍。
《和平饭店》和《鬼吹灯》一样,都属于情节难免有硬伤,但靠演员演技来弥补的用心之作。剧中从三大主角到日本话务员等小配角,除了青岛哈尔滨那几个脸上写着地下党三个字的,都表演的非常用心。
与《暗算》这样以求真为本的经典谍战剧不同,《和平饭店》走的是喜剧风格,更类似于《我的团长我的团》,但喜剧归喜剧,但把握的分寸很好,可以说是主旋律主导下的演员演技引导的轻喜剧。
至于剧情的硬伤方面,重看的时候,发现编剧还是力求做出合理的衔接和铺垫,至少不是突兀的。
看完电视剧之后,又买了小说看了一下,发现小说基本就是剧本,如此来看,演员的临场表演还是为原作添色不少,电视剧算是为原作上了一个档次,这也是优秀电视剧的一个特征之一。
唯一感觉有些遗憾的是,电视剧的结局对小说本来的大反转进行了近似再反转的改编,这并不成功。可能电视剧有些剧情不好交代,为了避免生硬对人物的身份进行了一个含糊的交代,再就是为了拍摄续集打下一个伏笔,总之应该不会为了过审而改的吧。
但总感觉这样的修改,还是一个不小的缺憾。
商业的舞台
阿姆斯特朗在奥普拉的脱口秀中,以五个yes终结了一个谎言,然后马上用3个no开启了一个新的谎言。
一直追踪报道阿姆斯特朗禁药骗局的记者沃尔什非常失望,感觉就像一场期盼已久的拳王争霸战,刚开始就结束了。而了解真相而期待一个道歉贝齐等人则更是失望。
好一个双簧表演。
国内很多人和媒体对奥普拉非常推崇,她的自传摆在畅销书架上,她的语录在网络与文摘转来转去。而这位胖大姐在这收费节目的表演,和后来郎教授采访郭美美娘俩的节目,何其相似!
以所谓公开真相为名吸引公众眼球,以提供新谎言圆前一个谎言的舞台,与骗子心照不宣达成协议,肮脏的演出而已。
利益驱使的聚光灯下,浓厚粉墨下的商业舞台,还想期待有真相?我呸。
越来越花的NBA
早晨起来打开电视,NBA全明星赛正在上演。我现在足球赛看的少了,只是时间原因,但感觉还在,但对NBA,这几年来已经没有多少感觉。
看了全明星赛半场休息数据段播出的3万分球员50球集锦,终于明白什么原因了。
看不同时期球星的得分集锦混编,后3名3万分球员诺维斯基、科比、詹姆斯,与前辈乔丹等相比,那得分的场面是截然不同,如果他们三位在乔丹及以前时代的肉搏缠斗般的防守下,能那么轻易拿到3万分吗?
当年NBA取消联防禁令,美其名曰避免一个球星打,其他球员看的局面。但集锦中,反倒是后三位的得分面对一个防守球员出手的情况更多,而乔丹等则更需在众多防守球员的拉拽中杀出一条血路。
集锦中有专门的一个是科比81分全记录,我真为他的对手感到羞耻。而这应该也是我厌弃NBA的原因吧。
利起利落
上的山多终遇虎,长袖善舞的阿姆斯特朗难逃人设崩塌,身败名裂的下场。
但摧毁这个神话的不是媒体记者,不是商业听证,也不是那个见人就亮枪的联邦探员,看似是反兴奋剂组织不惧生命威胁,锲而不舍的追查,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赞助商耐克的解约。就连与阿姆斯特朗缠斗多年的记者也惊诧其后的连锁反应会如此迅速而剧烈。
耐克赞助阿姆斯特朗已非一朝一夕,而阿姆斯特朗之前与赞助商的官司也非秘密,而耐克在阿姆斯特朗赌徒式复出前解约,绝非出于正义,而是如同风暴来临前船上的耗子一般,感觉到了危机而已。商业巨头,消息来源与应对机制从某跑跑的两次退赛可见一斑。
阿姆斯特朗以利为饵,因利成名,最后将他抛弃的,依然是利。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亲情双眼的蒙蔽
妻管严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控制欲超强,还有一种属于眼里揉不得沙子。前一种结婚如进了监狱,后一种还好,如果儿子将来难逃此命,那就遇到后一种吧。
贝齐在阿姆斯特朗一次环法夺冠后,曾试探性问过阿姆斯特朗时任女友,知不知道自己男友在服药,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异常震惊地重复道:她不在乎,真的不在乎。
人和人不同,人和人对感情认知也不同。所以贝齐后开在指证阿姆斯特朗时,被媒体公众讥讽为失败男人背后的女人,嫉妒的女人。在大多数人实际心目中,成功是衡量一切的标尺,而衡量成功的标尺则是名利。诱人的名利之前,几人会在乎。
即便是最亲的人。
片中多次出现阿姆斯特朗的母亲,从中年到老年,伴随着儿子的成长,越来越垂老,越来越雍容华贵。最后的镜头中,她骄傲的宣称: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儿子兰斯。
中外母亲同样的成就和骄傲的对外说辞。
知子莫若父,那有父亲的自夸和同性别的相通成分。如阿加莎的《长夜》结尾所说,儿子的善恶躲不过母亲的双眼。而母亲对孩子的恶的无视,除了溺爱,应该就是名利蒙蔽了双眼。
国外妻管严
阿姆斯特朗在初尝禁药甜头时,曾边炫耀边挖苦地对队友弗拉基女友贝齐说:弗拉基也可以。言外之意是弗拉基胆小。
其实弗拉基在体能极限和成绩诱惑双重压力下,也曾如便利店购物般买过禁药,并体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没有陷得更深,因为他有一个厉害的女友,按中国说法就是他是个妻管严。
弗拉基在贝齐的耳提面命下远离禁药,远离荣耀。但二人似乎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在接到阿姆斯特朗的和解电话后,他拒绝了,对着镜头他学着打电话给贝齐让她说谎的话语,然后来了句:这不是找骂嘛。
古今中外,人性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