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控方证人》一起购买的还有一本《蒙面女人》,因为有了输入优惠码错误次序的教训,这本书算是真正优惠价格购买的。但书的质量似乎也和价格成正比,同是短篇小说集,这本书要比《控方证人》差不少。
《蒙面女人》出版于1974年,距离阿加莎去世不足两年了。书由18篇短篇小说组成,风格不一,有的短篇更像是侦探小品。而其中《双重线索》中出现的俄国女伯爵,后来在阿加莎的早期作品《四魔头》中还有出场。我由此来判断,这本小说集应该是出版社在阿加莎晚年作品稀少的情况下,搜集整理阿加莎各个时期未发表的作品结集出版,虽不说是炒冷饭蹭名声,但也有赚一笔是一笔的感觉。
小说多以黑斯廷斯第一人称陈述,这又像极了柯南道尔的小说,而且波洛和黑斯廷斯的关系,也如福尔摩斯之与华生。但我更喜欢阿加莎小说后期小说中,二人亦师亦友的那种默契。
波洛谢幕的小说《帷幕》中,波洛对告别离开的黑斯廷斯最后所说的那句:“老朋友啊!”,将二人的感情与关系完全包含其中。
那时的阿加莎,写作水平方是炉火纯青。
分类: 杂谈杂忆
中秋放假逛超市
中秋节放假,别人家都去逛恒隆银座,我也领儿子逛逛世界最大超市沃尔玛。
一路步行,聊的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在超市里闲逛之时,第一样选中的物品,竟然是儿子因为握感满意而选的削皮器,这才想起儿子学会做饭了。于是闲聊中又增加了做饭经验交流。
本次逛超市主要目的是为了买调味品,重中之重则是儿子满意的醋。但估计是沃尔玛和原先常逛的大润发进货策略不同,这里的副食品尤其调料的品牌要少不少。
而儿子对醋是绝不能将就的,也只好暂时搁置买醋,拎着别的物品返家。
儿子真是大了,路上坚持要自己拎购物袋,争执不过,最后分担负担,我将洗洁精塞进挎包,手拎生抽,雄赳赳气昂昂,又天南海北地聊着回家了。
和儿子的交流机会,真是不多了。
饮食双重标准
一大早起来,外甥就在圈里炫他的鹅肝汉堡,完全不考虑时差,照顾我们这帮还没有吃饭的。
心里这个气啊。
你说这外国人整天装模作样穷讲究,说什么不吃动物内脏,鄙夷中国饮食文化,这不是鹅的下水吃的也挺臭美?
这点外国人还没著书立言狡辩,中国的那些礼仪讲师们先蹦出来,说那是外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洋人是传统文化,中国的就是糟粕了?
再者,同样吃荤,那边攻击中国不保护畜权禽益,韩国吃狗肉不人道,那还有比为了吃鹅肝更虐待动物的吗?
嗯嗯,又是传统,高贵的传统,从高贵的中世纪就有传承的。
改编应有度
一般来说,都是阿加莎的小说出版先红,有了热度再改编为电影。但从网上评论来看,《控方证人》次序正好相反,应该是电影成为经典,然后带动小说成名。很多网友甚至只知电影,不知小说。
作为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显然不如诸如《无人生还》等这样的单行本更让人印象深刻。但短有短的好处,那就是人物少,关系简单,这样铺垫少情节紧凑,结局的反转才更出乎意料。
小说的结尾反转设定,也许现在被各侦探题材影视剧致敬太多,而显得悬念不足,但这毕竟是30年代的作品。而围绕着这个反转,50年代的电影将这部小说改编扩展成一部经典。
而BBC则在16年再次改编为电视剧,但相对于电影版只是补充细化人物不同,电视剧则“创新”地重构人物的历史,为人物的行为探求根源。
这种影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手法,似乎已经成为当下流俗套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增加角色,平添冲突,大三角,小三角,连环三角。这样一来,短篇小说也能抻成几十集的连续剧,书中人物的性格,剧中演员的演技,都已经不再重要。
但这样夹带私货的名作改编,估计连原作亲妈都不认识了。
灵异与阴谋
最近这一个多月忙着搬家搬书,基本没有怎么看书,主要是身体累,脑子迷糊。
好容易等到亚马逊搞优惠1块9毛9购书了,结果第一本还搞错了优惠码录入次序,而偏偏这本优惠力度大。
虽然整天催着儿子读好书,但到自己还是只能捡娱乐书看看。买到的那本书是阿加莎的《控方证人》,此书在网上评论一直排名前列,到手才发现,原来这本与《马普尔小姐最后的案件》一样,属于短篇小说合集,作为书名的《控方证人》只是十二篇短篇中的一篇。
网站《马普尔小姐最后的案件》介绍中曾以灵异为卖点,但只是其中一篇有所涉及而已,而《控方证人》这本合集,才是灵异贯穿全书,灵异与阴谋梅花间竹,让人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其中的灵异小说,阿加莎写的从容平缓,如同波洛后期小说风格一般,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如身亲临般的真实感,似乎告诉大家:我说的都是真的。
和近期习惯一样,依旧是先看了一下书前面的年表。这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初,那个科学与灵异共存的年代,已经奠定自己江湖地位的阿加莎,可以随意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无需模仿,也无需迎合,而这些文章与后期风格相对固定的中长篇文章相比,反而更引人入胜。
好厨子
晚上给儿子做的晚饭,本来自我感觉不佳。主要是炒蘑菇和煎豆腐块搭配有问题,这两个菜都没法和米饭放在一个饭盒里面,而且做的时候时间配合不好,给儿子送到学校时候,已经晚了将近五分钟。
即便加班的时候,仍然耿耿于怀,回到家便提出交涉:以后我做菜我做主,禁止给我提供食材指定菜谱。那边回应有什么菜做什么饭才是好厨子。
谈判半天直到儿子回来也没有什么结果。儿子脸色倒是好看,饭盒也吃空了,本以为会剩下饭。儿子说同学们觉得煎豆腐好吃,就分着吃了。还有初中就同班同学边吃边给同学介绍:他妈做饭可好吃了。
儿子回应道:这饭是我爸做的。
人生
昨天儿子放学回来,把《人生》放回书架,开拆新买的《平凡的世界》。我问他怎么看待高加林,他叹口气,答道:城乡结合部的好青年。然后继续拆他套书的包装。
84年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火遍全国,百花奖比肩《高山下的花环》及《红衣少女》,同获最佳电影奖项。虽然主人公高加林一度成为现代陈世美的代名词,但却并没有影响扮演者周里京的星途,这点是后来电视剧《渴望》中王沪生扮演者孙松,所羡慕不及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对高加林内心的认知,也并非只是负心汉那么简单。
同样因电影走红的还有20岁的女主角吴玉芳,后来她嫁给了当时的乒乓王子江嘉良。虽然那是中国乒乓球大厦将倾的前夜,但江嘉良的明星地位,也绝非现在张继科等所能比的。
这部影片是导演吴天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却也是周里京和吴玉芳的顶峰之作。周里京转战电视剧后,还有《新星》等作品引人注目,而吴玉芳在人们的记忆中,则只能停留在巧珍扮演者。
但作为演员,有此一部电影,也足矣。
完全恢复家的感觉
儿子中考结束那天,家长们筹备聚餐宴会,我负责调试投影仪,由于笔记本只有HDMI接口输出,我问一个在学校附近租房的家长,家里有没有HDMI线。那位家长面无表情答道:自从上了初中,我们家就没有电视。
搬家时,我们也曾犹豫要不要搬电视过来。后来因为原房租户不需要电视,于是还是把电视放在汽车后座搬过来摆放在客厅地上。
电视因为看的不多,所以有线电视也就没有开通的必要。手机套餐中有免费IPTV的服务,在宽带转移的下周也已开通,只是因为需要走线的缘故,一直没有使用而已。这样电视机就成为搬家物品最后的钉子户。
电视走线问题,还是通过电力猫解决了。五六年前就用过电力猫,但那时候速度还不快,现在千兆已经普及,无论用在IPTV上,还是连接机器,速度都已经不是问题,只是一直对稳定性有顾虑。
电力猫的宣传中,总是建议直接插在墙上的插座上,不建议使用在插排上。而估计是出于散热的考虑,几乎所有型号的电力猫,都属于加菲亲戚的体型,这样几乎要霸占一个墙插。
犹豫再三,还是购买了一对千兆电力猫,插在插排上连接,没有问题,一个插在二接的插排上,依然稳定,看来只要电流稳定,电力猫的性能就有保证。
上周五晚上请楼下桥哥帮忙,合力把原先房东的笨重电视搬到阳台,腾出地方让电视落座。按照媳妇的话,现在完全恢复家的样子了。
情或债
世上最不靠谱的承诺之一是老师不拖堂。
由于晚自习时间提前,儿子回家吃饭的时间再次被挤压。一周来通过厨房的窗子看着儿子努力往家跑的身影,最后决定再给自己增加一个角色:晚餐外送。
做好晚饭装进饭盒,骑车来到学校门口时,学生们已经放学,那些急匆匆快步疾行的,估计家就在附近,而门口等待的家长中也零星几位拎着餐包。因为下午有活动,儿子出来的时候已经6点10分,这点时间也就够他往家跑个折返的。
把餐包交给儿子,转身往回走的路上,看到路边连椅上,各分坐着一对母女,低头吃着盒饭。
古人云:父慈子孝。
乐乐爷爷说:宁当儿子,不当老子。
如果他老人家还健在,会不会同意我这样对我的儿子,他的孙子。
我好像比儿子更幸福,每天早晨被从床上拽起,嘴里塞进已经插好吸管的口服液,然后晃晃悠悠走到饭桌前,时不时还对鸡蛋煎的不焦发发牢骚。
他临走前一个年前,在给家里老人烧完纸回来,他笑着对我们说:将来只能自力更生了。
想来古人和乐乐爷爷说的都没错。
老人对自己孩子真没有什么回报的奢望,这也是慈的一种表现,而孩子将这种慈传承下去,也是一种孝。
只希望儿子在这种苦日子里,能有一点幸福感,其他的,由他去吧。
出圈十年
上次干脆回绝了同事解密文件的要求,扣下话机,脑子里可以想象到她那气愤的模样。但估计她也习惯了,就像习惯多年以前,解决计算机问题还是我本职工作时,计算机出了问题我立马赶到一样。那时,我何曾让他们哪怕弯腰动一下网线。
算起来,我被踢出计算机队伍已经整十年了。
现在想来,管理计算机还是不错的。
虽然机器问题,软的硬的也不少,但总有解决的办法,而解决的过程虽然漫长,但解决问题后,于公可以保证业务运行,于私则有虚荣心的满足感。
而问题解决的标准也是非好即坏,少有模棱两可,骑墙弥缝。也常有我人到机器闻风而愈的情况,那是因为螺丝刀在手,心中狠狠念叨再不好拆了这厮的咒语。
机器有时和人差不多,但我更愿和机器打交道。
最终把我踢出圈的,还是人。小圈如此,大圈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