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

早上穿过回民小区上班,本已拥挤的路上,一辆电动车迎面驰来,车上兄弟一手扶把,一手小心翼翼扶着肩头扛着的房子模型,模型简陋,一看就是学生作品。
附近就是回民小学,这也就不奇怪了。
有学校在,什么情形都能见到。
昨天下班给孩子送饭,穿过马路,一背书包高个女生叼着细长的香烟晃晃而行,冷若冰霜的表情,不知又多了几笔讨不回的债权。
送饭回来路口已是红灯。几个学生在那里讨论考试题,一位满眼急迫期待神情的学生,听一个学霸举重若轻地侃侃而谈,不时讨问一句,学霸并不解释,倒是旁边几个准学霸模样的同学加以简短注解。
学校对面原先的菏泽羊汤馆早已不见踪影,但小书屋还在。里面库房般的书卷堆中,学生居多,家长也夹杂其中。门口最好的位置,还是留给了飒漫画,漫画派对等各类杂志,蔡徐坤的大幅宣传照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三年匆匆将过,只做旁观看客,不求大悲大喜,只求平淡如水。

棋士秀彻

黑错小目加无忧角,对星小目。现代风格的开局,出自秀策对井上秀彻的对局。
这也是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最后一次出现。
井上秀彻在秀策全集中还曾以葛野忠左卫门、水谷顺策的名字出现,这些名字也折射出他多舛的命运。
他是本因坊丈和之子,与后来蜚声棋坛的本因坊秀和同岁,从初段到五段都是同年同月同日升段。但在日本围棋大系中没有收录他,中国人写的演义版日本围棋故事中,还是人物评论中,对他的描述可谓刻薄。即便是日本的围棋书中,也难见溢美之辞,尽管在执黑无敌的时期,能让秀策三连败的,再无第二人。

做人要厚道。
也许在围棋记述者眼中,秀彻只是一个棋家暗斗的棋子,同门博弈中的弃子,一个杀人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彻底的loser。
棋书如史书。
在秀策前149局中,秀策与秀彻的对局有27局,占了接近五分之一,仅次于太田雄藏,可以说秀彻称得上是秀策成长中的良师。
棋书中因秀策以执白不敬为由,不与师父秀和以先相先棋份对局之举,赞其谦恭知礼。而从我手头资料看,秀策与秀彻后期对局,虽也是先相先棋份,但也是全部执黑。而后四局中,秀彻执白三连胜。
好在棋谱是无字的史书。

会计足球时代

穆里尼奥终于从曼联卷铺盖走人了。
依然用那句说俗了的话总结:从不奇怪他被炒鱿鱼,只是奇怪俱乐部怎么忍了这么久。
穆里尼奥以波尔图的欧冠冠军为跳板,鲤跃龙门。但如同二战的盟军大部分统帅,不积累足够压迫优势兵力绝不出击一样,穆里尼奥每到一个俱乐部都大抛金元,打造自己的豪华阵容。
豪门迷信他是神奇教练,可以点石为金。其实他是慷他人之慨而已,金戈铁马千金散尽,自己镀金,一层又一层。
但穆里尼奥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越来越多贼精的后辈们以他为榜样,挥金如土,招兵买马,主力板凳的身价翻着番翻上涨。
穆里尼奥下课,曼联的股票应声大涨。
穆里尼奥的命运早已注定,之所以现在才炒他鱿鱼,因为实在找不到人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在经历了前两任的折腾后,不仅弗格森时代立身的精气神消耗殆尽,也套牢了俱乐部有限的资金。
会计时代的足坛,曼联已经没落,就如同没落的穆里尼奥。

作者心思不猜也罢

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是无法凭借记忆来解读的。
长篇小说中,作者写到某个章节,可能突然心血来潮,或者灵感迸发,情节之外陡然间加入大段的文字,或描述或评论或抒情,洋洋洒洒,似离题万里。读到此处,大不了如语文学习考试中,费心思探讨一下这些文字背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倒也不影响整体阅读。
短篇小说就不一样了,有可能整篇小说就是作者的某种情怀的产物而已,要想弄明白小说内涵,作者构思,几乎算是白费心机。尤其像阿加莎和钱德勒,这样已经不再为生计而写作侦探小说的作家,有些短篇就连侦探小说的外衣都不屑穿着了。
阿加莎最为明显的两篇,是《控方证人》中的《灯》和《翅膀的召唤》,即便以灵异角度也难以理解。
而钱德勒短篇中则是《我在等待》。看了两遍,细节已经无所谓,情节简单,一个旅馆侦探,其实就是保安,放走了一个被黑帮追杀的老千,结果害死了自己混黑帮的兄弟。为的是职业道德,爱情,同情,还只是黑白不两立?
估计再看多少遍也看不明白。上网搜索,如同语文阅读偷看参考答案,知乎上也有同一问题的询问,但无人回答。
也许,就如同答不出语文阅读那标准答案后,恨恨所言:谁知道作者怎么想的,也许更本就什么都没想。

不费脑也罢。

《西班牙血盟》读书笔记

钱德勒短篇集中,《西班牙血盟》算是唯一一篇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主角是硬汉中的硬汉,故事色调黑暗,钱德勒短篇中骤然而起的枪战,情节的反转一样不缺。
这本小说最后的结局倒并不难理解,但对其中的一个谜团,也是一个案件的一个关键,依然疑惑。前后看了三遍,算是有个头绪,暂且整理留存。
小说开篇对两个黑帮老大的描写,无论外貌还是对话,都堪称经典。但他们对竞争对手马尔的死是否知情?我觉得狡诈的奥吉应该是参与的,或者说是幕后主谋。
杀害马尔的“嫌犯”伊马利之所以被认定为疑犯,是因为马尔掌握了他被人偷拍的不雅照片,二人发生冲突而杀人。而把照片交给马尔的应该就是奥吉,他打算以此挑拨伊马利杀死马尔,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但事情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计划,至少是谋杀过早的发生了。从给德拉杰拉在马尔的乡下别墅发现伊马利尸体回来的路上栽赃偷猎,而不是杀人来看,他们根本就没有对马尔等进行监视,直到发现本来计划中要投案的弃卒伊马利失踪了,这才慌了神。
奥吉是主谋的两个细节,一是开头他那句“我们算不算是一对聪明的合伙人”,就把大约翰和自己绑在一起了。再就是结尾绑架询问德拉杰拉的时候,奥吉把自己扮作一个旁观者,外松内紧的表现,表明他对原计划是了然在心的,他更关注的只是自己的计划泡汤的问题所在。
理解力下降究其主因,还是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书中的一些细节,分析起来就感觉一头雾水,只能靠翻看查找细节,从这点来说,纸书无疑更方便一些。

侦探小说长与短

熊猫的书籍推广功力是强大,《漫长的告别》在Kindle的排行榜上,已经挤掉霸榜多时的《月亮与六便士》,占领榜单第一的位置。
在《漫长的告别》的推广宣传中,用的最多“推介人”是村上春树,什么必需的三本书之一,什么看过十二遍。
好像看十二遍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我这会已经看了他的六分之一了。
说说而已,当然我这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和人家没法比。
纸书就是这个好处,看后几遍的时候,拿起来翻到一页就能读,哪里精彩,再重温一下;哪里不明白再多看几页,前翻后翻找找相关细节。
而细节描述充足,也是长篇侦探小说的优势。往往书中结尾,会专门拿出一段甚至以上的章节,详详细细地将案情来龙去脉陈述一遍,唯恐读者还不明白,还会如相声捧哏的一样,给侦探配上一个智商低一点的搭档,一唱一和,答疑解惑。
而短篇侦探的就没有这么从容了,受篇幅所限,即便最后的案情交代,一般也比较短促精干,而案件的线索也是在前文中点到为止,需要读者自己记忆,自己理解,虽然读来刺激,但确实费神费脑。而即便费神费脑,自阿加莎的后期短篇小说集开始,就有几篇看的还是有些疑惑,钱德勒的短篇小说集中几篇亦是如此。

看来最近不光记忆力差了,连理解能力也退步了。

改变与不变

不觉间,已经搬家100多天了。这些日子里,已经习惯了上班,下班,送饭,做日常,睡觉。特别是每天下班来到楼道口,已经是熟悉的回家的感觉。
渐渐已经忘了历山路那个家的样子。
今天去伟东回来,绕道到大润发买点东西,无论是历山路还是大润发,都是既熟悉又陌生。
高中时流行通过一篇小说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一个同学给我的判词是无情。
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恋旧的人,固守而不愿改变。现在看,我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习惯生活的改变,是因为改变背后的核心没有改变。只是不知两年半后,当那个我们生活的核心,我快乐的源泉改变之后,那时的改变怕是天翻地覆。
那时,又老去两岁。

郑少秋电影代表作

郑少秋的电影作品被观众忽视,除了作品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因为其电视剧作品的光彩太过耀眼,就像剧中他的主角光环让其他人黯然失色一样。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郑少秋参演的电影,多是群星荟萃,少有给郑少秋足够的表演发挥空间,《阴阳法王》一片更是为风头正劲的王祖贤配戏而已。
但郑少秋的气场之足,同样压众星一头。最早看《方世玉》第一部结局部分,郑少秋的出场亮相,真叫是个大侠风范。
我比较赞同本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郑少秋的电影《名剑》排在第一位。《名剑》初看是典型的香港电影,但细看又是非典型的香港武侠电影,可称为香港武侠文艺片的代表作。
武侠文艺片的特点就是武戏文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郑少秋扮演的年青剑客,在前往与隐居的老剑客比武的路上,意外救下老剑客的女儿。待见到老剑客之后,想提出决斗的请求,却又怕被误解为此前救人动机不纯,难以启齿的窘态,与田丰扮演的老剑客的爽快,可谓相得益彰。
郑少秋称得上是用心的演员,只是可惜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因为电视剧错了更好的舞台。

简书:郑少秋没有电影代表作品?还是看过下面八部港片再说吧!

当当双十二空手而归

最近几天每天晚上都坚持到十二点,等着抢当当的满减优惠券,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昨天晚上在踌躇中熬过十二点,最终同样还是两手空空。
不知是当当双十一用力过猛,伤了元气,还是我们被上次的大促销大优惠吊足了胃口,此次双十二,感觉当当要低调了很多,至少是雷声不大。
其实书籍本身折扣还是不小的,不少上次双十一的漏网之鱼,折扣基本到了四折左右。之所以感觉优惠力度小,是因为满额减优惠券稀缺,最后到了八点左右,虽然通过红包雨发送了部分优惠码,但却是同一号码,而且是先到先得,用完失效。
由于一般只有价高的书才更期待折扣加满返,便宜书买了也就买了,所以在缺少满返优惠券的情况下,购买那些高价套书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强了。
好在上次存货不少,也够读上一段时间的了。当然,也得有心情读。

同是送饭,两番滋味

给小的送饭,步履匆匆中满是期待,给老的送饭,同样步履匆匆催促的却是焦虑。饭送到,虽不能陪着小的吃饭,但接过餐包那刻脸上的笑意,幸福的满足感中,其狼吞虎咽的吃相隐约可见;而陪老的同桌进餐,越是吃的香甜,温馨表面下又有掩不住的一丝心酸。
不是心碎就好。
从小就不愿欠人的情,更不愿欠人的债。但有的债有的情是与生俱来的,上天注定。
有的无形无价的债,债主再满天叫价,但双方都心知肚明,价一喊出,已是两清时刻。
最怕是那些债主不肯认的情,不肯让还的债,这种债或者情,当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越还越多。
如果我还有点债权的话,将来小的让他两个叔叔把啤酒杯吃了就好,什么材质的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