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刘三

近来脑子杂乱,也一直没有心境看书,年前买的两套书,现在函套还没有开封。每天回家只是看看新浪博客、简书上面的连载。
这几天在看一个博客连载,中心主题就是刘邦这个平民皇帝,绝非出身市井,而是血统高贵,高贵的上至指鹿为马的赵高,下到屠狗卖肉的樊哙都需仰视才见。
而史书中记载的那泼皮无赖行径,无非是为他日飞黄腾达做的准备工作。即便是被老爹痛骂的不置产业,也是因为能掐会算,乱世马上就到,要那些产业有何用?
真乃神人也。
在血统纯正的刘邦高大形象面前,其他豪杰如项羽、张良之流一个个俱是猥琐不堪,破釜沉舟是吹出来的,运筹帷幄是不明就里拖后腿。波澜壮阔的秦灭汉兴,就是一帮小喽啰们在英明领袖刘三的领导下完成的。
反正现在这网上文章,只要有个一论点,都可以从史书上找到千百句来做论据,实在找不到了,还可以找几句说:此处必有隐情。
前几天看到陈涉世家被从课本中被删除了,虽不能说与此博主有关,但至少说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口号,现在对某些层面的人物来说,何等刺耳。

高开低走的《怒晴湘西》

年前买的一个月腾讯超级会员前天到期,也不打算再续费了,抓紧时间把《怒晴湘西》最后三集看完了。
儿子已经开学,不便用电视看,这三集是在电脑上看的。这三集也适合用电脑看,用电脑的好处就是快进可以更便捷。
网上评论《怒晴湘西》是烂尾剧。烂尾倒不至于,却也是高开低走。开头部分无论剧情还是人物表演,都重视与原作风格的契合,加之非五毛的特效,网上评价颇高。
也许是前面剧情过于紧凑,到了后面没有足够的剧情来展开。其实从前面三集开始,剧情就已经开始重复拖沓,不断通过故弄玄虚的镜头,人为制造悬念。结尾三集直接就是剧情不够打斗凑了。人和怪斗,人和人斗,飞刀枪炮齐上阵,猛一看还以为是在上演抗日神剧。
鬼吹灯电影版《九层妖塔》遭差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盗墓片拍成了打怪片,而《怒晴湘西》评分高开低走的一个原因也是如此。
其实《怒晴湘西》前期好评的一个原因是主演出彩,后期闹剧情荒的时候,蛮可以让主角们一本正经八卦一下盗墓掌故来串场,这样总比鹧鸪哨手撕尸王,陈玉楼攀绳索从天而降好。

放生泥鳅

前日媳妇给儿子买鱼,店家附送了三条泥鳅回来喂乌龟。这泥鳅不是常见的那种小泥鳅,儿子看了都怀疑是不是错送了黄鳝。
一条喂了乌龟,另外两条在盆里养着。颜色浅的一条安安稳稳在盆里不动如同死了一般,而另一条则不停地挣扎,几次跳出盆,又被捞回。
今早刷碗时一看,从那条泥鳅又蹦出去,直接跳到旁边泡海参的盆里去了。
我大善人一时不忍,找个塑料袋将两条泥鳅装起来带到单位,放生到泉池里了。那条原先一直不动的泥鳅,在盆被拿起的那刻,也开始剧烈游动。
是死的恐惧,还是生的喜悦?
生死在天,悲喜由人。
就像上周末和儿子讨论学校的猫一样,泥鳅不为我生,放生未必得生,也许还会波及其它。
人的善恶悲喜因人因物而起,生于心而强返于人于物,但其实还只是自心而已。

记忆依稀二十年

20年前这个时候,我应该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媒人在去相亲的路上。
那时候还没有朝九晚五,平账加班常态化,时间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点。
也不能说是为相亲上路,本以为只是贫不择妻的年代,稀缺的媒人接机蹭饭而已。
20年,一个小伙子长成的时间,一个时代的跨度。今天送饭回来的路上,看着路上车来车往,已难见骑车带人,而那个时候却也习以为常。
每年都会回忆,但记忆在逐渐模糊。今天回忆,突然想到,当时我最喜欢的自行车被偷之后,伤痛未平,我骑谁的车子去的?
我那最喜欢的蓝色阿米尼自行车。
自从车子在老周婚礼筹备会时被偷后,引发了本来平淡的日子里一连串的意外,我的命数似乎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命该如此吧。

感情付出有因果

周六儿子开学测试回来,说学校里面的猫也死了。
那只时不时悄然走进课堂与他们一起听课,曾被儿子写进作文里面的猫,算是给部分同学枯燥学习中带来快乐的伙伴。在周五不见它的踪迹后,几个同学就开始在朋友圈中发寻猫启事,周六终于在保安的提示下,找到了被汽车撞死的猫的尸体。
两个男同学哭的不行,抱着猫的尸体找老师央告了半天,终于让老师同意把猫的尸体做成标本。
在出去到蓝海吃饭的路上,儿子跟我们说着事情的经过,心中似乎十分纠结,反思与同学相比,自己在猫的死亡面前的淡然和理性?
走了一半路程,儿子突然说道:它不是为我而存在,也不是为我而死亡,然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又追加了一句,它不是因你而生。但儿子听了没有什么反应,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
然后我们又一起讨论起P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儿子的心情也很快平复了,当然这也有聚餐美食的功劳。
儿子其实没有必要纠结甚至自责,自己对动物,甚至人的感情,与自己为之付出有关,完全成正比关系。
就像他上小学之前玩摩尔庄园,一次因为服务器故障,他养的小拉姆找不到了,当时他哭的那个伤心啊,真是哭天抹泪的。
估计这小子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感觉他一直在收敛和隐藏自己的情感。但人之为人,该付出就付出,该承受就承受,有乐必有痛。
这是少年的资本。

说“不”不易

我曾在卫视中文台,断断续续看过香港拍的《霸王别姬》电视剧,自然无法和电影相比。那个应该更忠实原小说,剧中有小石头和小豆子出科起艺名的情节,电影里面是没有的。
小石头艺名段小楼,应该是为了借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光。电影没有这个铺垫,因为杨小楼演出京剧《霸王别姬》的搭档是梅兰芳,加之剧组曾在拍摄期间谒拜梅兰芳先生墓,所以电影上映后,一帮好事者才会捕风捉影,掀起一番波澜。
按照时间推算,电影《霸王别姬》开头部分,小豆子看到表演霸王的名角应该暗指的杨小楼。
杨小楼是京剧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子承父业,杨小楼起点甚高,但学艺初期却受到自身条件的拖累,颇为平淡,甚至被讽刺为“象牙饭桶”。
早期曾看到过报道,杨小楼的母亲让儿子在自己面前表演,看完后让杨小楼收拾行头别唱戏了,“免得丢了他爹杨月楼的脸”。
这事对杨小楼刺激不小,后来发奋练功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逐渐独树一派。
且不说杨小楼母亲的武断,是出于心理战的策略,还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失望,但眼光还是有的。
无论百年前,还是现在这个漫天喊“起跑线”时代,家长能看清孩子的能力优劣,对自己,对孩子说“不”字,也属不易。

坏蛋就是坏蛋

就像前几年好莱坞为了中国票房,在大片中加塞几个国内明星充当路人甲一样,港方投资出品的《霸王别姬》,除了由当时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张国荣主演,还为当时在影视歌全面发展的吴大维安排了一个造反派的角色。
虽然现在依然有评论说吴大维扮演的角色很突兀,但他扮演的也很不错了。
因为坏蛋不分土洋,不分陆港,不分老少,不分男女。
坏蛋就是坏蛋。
在伤痛文化兴起的年代,银幕上的文革坏人形象,要么男的一脸横肉,女的一脸尖酸,那是低层次打砸抢分子;层次高一点的,就如仲星火扮演的那样一身中山装,表情木然。
坏人脸上不会在脸上写上坏人二字,他们对着镜子也不会觉得里面是一个坏人。
段小楼和菊仙震惊于袁四爷被毙了,甚至为其感到冤枉。因为在与袁四爷的交往中,虽有欺压,但还未到欺凌的份上,还未有他人那样被逼到家破人亡的份上。
所以在他们眼里,袁四爷还没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
同样的坏蛋,文革中伤尽天良坏事干尽,却纵横阖闾隐身幕后。文革后又能转投阵营洗白自己,这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
他们比袁四爷可是高明多了。

借京剧之名

《霸王别姬》虽然是陈凯歌不可复制的作品,也是在内地拍摄,但投资出品方为香港庄臣,在90年代初的那种环境下,投资方对这部设计诸多敏感话题的电影,能否在大陆顺利放映都心存疑虑,所以才会将领衔主演的顺序排列为张国荣、巩俐、张丰毅,想利用前二者的名望来拓展海外市场。
庄臣的顾忌显然不是杞人忧天。在电影在大陆上映后,遭到了诸多指责抨击。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一向谦谦君子的张君秋先生,在一次讨论会上以手击额,怒斥这部电影歪曲丑化京剧。
那时候的报纸刊物还都是官办,不是现在自媒体,应该可信可靠。要是现在自媒体肯定用上“表演艺术家痛批《霸王别姬》,只为这个”之类的标题。
后来随着《霸王别姬》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批评之声也慢慢销声匿迹。这应该也是京剧艺术在大陆式微的一个缩影。
张君秋先生作为表演艺术家,站在维护京剧艺术、京剧行当的角度,对电影进行抨击无可厚非。但这部与著名京剧剧目同名的电影,只是借京剧之名表现大时代变迁下人物的命运而已。
同是京剧人,言慧珠等人的朋友家人对此电影的看法定然迥异。

命掌谁人手

通过重看《霸王别姬》,和原先自己记忆中相对比,缺失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开篇部分,也就是张国荣出场之前。
我原先应该是看的删节版,因为原本就对“陈主编”吕齐扮演的关师父印象深刻,这次重看,感觉他的戏份增加了很多,而每次出场,都将不同场合下人物表现得恰如其分,演技可谓炉火纯青。
关师父一面按照梨园规矩严苛教授徒弟,信奉“要想人前显贵,就要学会背后受罪”,希望徒弟们们能出人头地;但却又一次次无奈叹息“一个人一个命”。
最为感伤的一次是领着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张公公处回转路上,劝阻刚被自己无情出卖的小豆子收留弃婴那次。
但劝归劝,但他并没有以师父的身份阻止,而是和两个徒弟把弃婴抱回去。
在关师父眼里心中,当两个人将弃婴抱回去那刻,弃婴,还有小豆子的命都改变了。
就像他教授徒弟,希望改变徒弟的命运,那是他的命,而徒弟们血泪汗水付出后的命会如何,那都还是他们自己的。
只是在时代洪流中,人的命运何等轻渺。

再看《霸王别姬》

儿子放假伊始,我们就计划把上学期错过的大片全补上,另外再把陈凯歌早期大作《霸王别姬》也看一下。看这部电影的目的,首先算是欣赏,其次也和陈凯歌的后续电影比较一下。
这个假期计划实施还算靠谱,但因为过年加上做作业,电影还是漏下几部,但赶在假期结束前,从芙蓉街回来后,趁着开学前一天没有作业,把看《霸王别姬》的计划完成了。
不知是我之前看的电影版本是删节版,还是出于人选择性记忆的原因,看这两个半小时版本片子的时候,发现很多情节和镜头并没有在脑海中映过。
看过之后,除了那些忽略或者淡忘的情节,和感觉最大不同的还是巩俐的演技。虽然在之前一次次脑海中过片子后,已经有了自己先入为主武断的结论,这次结合电影细看,发现巩俐后半段的表演,的确精彩,不负巨星之名。
看片子的时候,儿子依靠在沙发上,边看片子边玩着手机,看完之后问他电影怎么样,他依旧先叹口气,一言难尽般地答道:好,太多细节了。
再问他和《道士下山》等比呢?这会他回答的倒痛快了,真不像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由此看来,电影优劣和年代没有关系,和特效技术也没有关系,经典影片有时也是风云际会之作,同样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