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给儿子送完饭,发现单车已经被下课的学生扫走。难得好天气,于是步行回家。
沿着老大观园商场南边的那条街往回走,在一家音像店前不由驻足。这条街曾经非常熟悉,工作初期午休时间长,经常到这边找特色餐馆吃饭,或者闲逛。更早的时候还是学生时期,到这边来则主要是逛音像店。
现在路的南边基本都是无特色的餐饮小店,没想到的是居然还存在着一家音像店。也只是意外驻足观望而已,现在已经过了那个时期,音像店更像是古董店了。
继续前行,穿过纬二路转到纬一路,照例进思味特店看了一下。20多年过去了,这条街上唯一还存活的就是思味特了。里面人不少,但依旧没有枣泥面包。
我对思味特的印象只有枣泥面包了。21年前因机构撤并在鲁能大厦闲待半月后,重新上岗干交换。结果遇到了精品搭档,上岗伊始就把我一个人扔在那里不知去向,我面对一堆单子、票据笨拙地清分。如果不是后来的媒人看到,过来默默坐下帮着我,估计二场交换开始也干不完。
送完交换包,回来几乎是两眼抹黑扶着门进的思味特,那个点大块头的面包就剩下枣泥的了,那时真能体会到朱重八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了。
后来每次进思味特都找枣泥的面包,但居然一次都没有再遇到过。
也许,一切只是情怀而已。
作者: 512song
静静旁观
周六楼上邻居开始装修,噪音把音量调到最大的电视声音都压下去了,这倒不影响儿子做作业时我在旁边看球赛直播了。
儿子并未受影响,我们在旁边悄悄观察,他脸上甚至没有一丝烦躁的表情。看来娱乐区也罢,养老区也罢,对儿子影响都不大,只要别遇到不平事就好。
今天儿子去上辅导班,终于不用受噪音骚扰了。
因为上课的地方中午吃饭不方便,于是还是做好饭给他送过去。赶到教室门外,下课时间快到了,在门外等候,学生们一个个出的差不多了,还没见儿子的身影。后来通过半开的门,看到在后面课桌旁,儿子正和老师头挨头接受辅导。
第一次看儿子上课,是陪他到山师附小入学面试,当时倒不怕他紧张只怕他浮躁,但进了教室,无论坐姿还是表情都规矩得体,一次也没有回头看我,似乎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两个。
我站在门外静静看着,第一次体会到乐乐爷爷当初的心情。
一晃已过了快十年了。
相信儿子已经尽力,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再努力一下。
恍然又见官哨
今天中超联赛鲁能主场被河南建业逼平,比赛最后阶段裁判傅明成了主角,他的表现可以说是当年扫黑打假时期官哨案例的重现。
上轮比赛河南吃了暗亏,外援在比赛中与秦升对抗中断腿。由于秦升使用的是非暴力无顾忌式犯规,一张黄牌了事。刚签的外援一场比赛就赛季报销,河南自然气不过,将秦升告上足协。
特殊时期,稳定压倒一切。在快刀斩乱麻处理了明目张胆闹事的申花二莽狲后,足协对河南的申诉采取了鸵鸟战术,不处理不回复,就当这事没发生。
为了避免河南继续闹事,于是足协暗示也罢明示也罢,让裁判在河南队的比赛中加以照顾。息事宁人同时,也算是给河南队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势,不要不知好歹没完没了。
这是照着当年扫黑打假的套路猜测而已。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朗朗乾坤,该抓的抓了,该判的判了,该散的散了,该冷的冷了。
但被以黑哨定罪的陆俊等人,无一不是以官哨始。就像没人会像神剧里面那样喊到“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到了第五年了”一样,谁敢说我们现在不是新一轮黑哨假球的黑暗中傻乐痴悲。
青史蹭名
早上看到同学在朋友圈中发文:“辛渐,董大,汪伦,武判官,不善诗词,因和诗人是朋友而千古留名。”
我脑子里第一反应还有元二。
诗词如此,围棋亦是如此。
每天坚持打谱已经形成习惯,进展自然也就快了,本因坊秀策全集无论对局数还是书籍页数都已过半。
这几天因为思绪有点乱,打谱也受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全集打到秀策与关山仙太夫的二十番棋,总感觉对局不是很刺激,执白的秀策下的四平八稳,感觉他执黑也没有下这么坚实,有些提不起劲头。
关山仙太夫在丈和全集中就曾出场,据传以重金作酬,丈和也高度重视,多久前天天吃鳗鱼养精蓄锐。而与秀策下番棋,也是支付了二十两银子的酬金。
有钱就是好啊。
秀策二十番棋对局风格,应该不只是和二十两银子高额对局酬金有关。对局时秀策22岁,而关山仙太夫已经68岁了,一天一局的高密度无升降格对局,棋道中的胜负硝烟味道已经很淡,更多的是一老一少的手谈之乐,这也本是围棋的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后来关山仙太夫又和坊门双璧的另一位秀甫下十番棋,结果只赢了一局,二人性格差异可见一斑。但估计仙太夫同样乐在其中吧。
选书二择一好决断
儿子前天把《唐璜》下册放入书架,从寒假前开始看,期间经历了春节假期,半个月的时间读完,考虑到本书属于叙事诗,这个速度倒也正常。
在继续选择下一本书的时候,儿子有些犹豫,看来想选本娱乐类的,但又怕我说他看闲书。我本来想推荐他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但又怕这本书的文化部分过于枯燥,而历史部分与他们学校所学体系不同影响了考试。
于是又推荐《万历十五年》这本神书。买了好久,我也没有翻看过,只是看评论似乎做历史学问必读此书,就像写小说必看《百年孤独》一样。
二者择一,似乎就好选择了,儿子还是将《中国通史》放进书包,虽然有些不情愿,嘴里好像嘀咕着“又是通史”之类。
好歹算是正经书,要是能把文化部分看完就更好了。
体制 利益
今天脑子空空的,想的越多,感觉越空。
回到家例行做饭送饭,开电脑看看新浪体育新闻,头条是宁泽涛退役的新闻,下面跟着一大堆相关文章。
其实宁泽涛自从2016年奥运会后,就已经逐渐处于半退役状态了,今天退役只是一个迟到的必然了结而已。而媒体们关注的并不是他的退役,而只是围绕他退役的根源,充充版面而已。
曾在杂志上看过报道,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一名西方记者采访中国体校,看到一帮孩子们在看到升国旗奏国歌时,一个个哭成泪人。后来记者看到孩子们的训练,感叹孩子们与其为国家荣誉而哭,不如说为自己而哭。
我曾一度怀疑电影《霸王别姬》里面小癞子看戏痛哭的场景源于此报道。
宁泽涛一举成名的背后肯定满是自己的血泪。在运动员短暂的运动寿命期间获取自己的更大利益,也是人之常情。但如同成了大腕的段小楼当着媳妇面吵吵没脸见师父,但到头还是要规规矩矩拜见师父,这是梨园行的规矩,虽然后来这规矩灰飞烟灭。
宁泽涛成名于体制,也要守体制的规矩。
他对抗体制,寻求自己的商业利益,而体制也有自己的利益。他对体制的对抗,绝非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只是利益之争而已。
退就退吧。
好歌不衰
最近看到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评论多了不少,这主要还是沾托赵雷《成都》的光。
初听《成都》的时候,就有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但说到抄袭,身为乐盲,感觉倒不至于,好歌的旋律总能打动人心,歌迷如此,歌手也是如此。
但有些评论过于护犊子,甚至贬低他人,就令人反感。童安格和他的歌还没有落魄到蹭热度的份上。
歌手的黄金期并不长,不用说各领风骚数十年了,如果没有商业包装及助推,十数年都难,尤其是那些创作型歌手。
前段时间王杰被网络传言当年是遭人陷害而退隐歌坛,这似乎不是王杰本人所说,而听着王杰的歌成长,见证着他的兴衰的我,期间也没有听到看到过相关报道。这类流言和郑智化因为唱《大国民》被打断腿一样无知可笑。
歌手兴衰更替本是常事。王杰之前的台湾天王偶像是谁?是齐秦。齐秦还好,而王杰同时期的女歌手是方文琳,替代的是杨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她们?
由来只有新人笑,不变的是商业利益,而超越他们的还是歌曲本身。
正月理发头一回
周末老妈打电话说没有煤气了,跑过去发现原来是煤气表换IC卡后,预存的10方气用光了,只能周一去换卡。
回到家后刚想躺一会,老人家又打电话让我过去一趟,有话要和我说,语气十分坚定,不容商量。
心里不由十分忐忑,是刚才说话不周惹了老太太,应该不会,惹了都四十多年了。难道是理发被发现了?
因为年前各种事情夹杂,把理发的事给耽误了,本以为能撑到2月,谁知过年上班头发已经到了非理不可的地步了。
这头发少愁,头发长得快也费事。
老太太习俗规矩少,唯一顽固的就是不许正月理发。就算当年过年期间,脖子上被乐乐大姑姑亲自动刀做了手术,节后上学前还专门叮嘱我,头发长点长点也别理发,让舅知道了不好。
今年过完年趁着她老人家去北京,以为她能多待一段时间,于是她前脚走,我后脚就去把头发理了。
没想到去了不过半个月,就又回来了。回来见面倒没有提这个事,莫非突然想起来了,要给我说道说道?
躺了半天定定神,才起身前往。儿子前几天也理发了,还是他老妈亲自领着去的,这也给我壮了胆。
还好,只是她老人家又找不到东西了而已,白让我紧张了半天。
三个外甥正月理发,我是没意见的,要是价钱合适,我可以亲自动手。不是问题。
习惯不动脑
周五时,一位同事火急火燎找到我,让帮忙从网上给孩子买几本书,说从常用网站找不到。
书不常见,估计她说的常用网站也就是淘宝。到淘宝网上搜书名,出来的书倒不少,但不是这套。更换搜索条件搜索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下书,书上印着出版社的联系电话呢。
现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跟着潮流走,而一旦形成了习惯,思维也就固化了。习惯于流行,习惯于便捷,习惯于简化,习惯于不动脑。
就在这些习惯中,很多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慢慢被视之落伍而遗忘。
流行的未必是好的,落伍的也未必无用。各取所需,喜欢就好。这也是一种习惯,慢节奏的习惯而已。
虚荣的青训体系
昨晚新一赛季中超开战,凭借新援费莱尼的入球,鲁能泰山主场击败来访的北京人和,取得联赛开门红。
为了应对足协的U23政策,鲁能转会大门关闭之前紧急官宣转入一名国奥队员,这样保证比赛中只需要出场2名U23球员就可以。即便如此,首发U23球员25分钟时就被换下,而第二名U23球员临近补时才替补登场。
解说嘉宾开始评论U23球员上赛季是鲁能的优势,本赛季成为短板了。估计怕对不起出场费,后又称赞鲁能青训出来的球员都差不了,能迅速融入球队体系。
好话谁都爱听,但往往好话都是为了掩盖问题的。
而对鲁能青训的颂歌揭露的就是鲁能U23球员不堪重用的根源。
原先我已经评论过鲁能青训为了出成绩,在球员选材上重体质轻素质,重战术轻技术。从连续几年联赛的U23球员表现来看,问题还不止如此。因为鲁能使用的U23球员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是压年限,踢一年就超龄了,而郭田雨这样长线潜力球员根本没有机会上场,或者没有能力立足。
我猜测鲁能青训各梯级球员培养,无论选材还是训练只是针对本梯次的,是为了应对本梯次的比赛,这样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完成任务。
至于下一梯次球员水平提升,就与己无关了。于是一级一级,等球员爬天梯般到了塔尖俱乐部一线队,本来就僧多粥少,再加上前期训练比赛强度不足,也就无法立足,只能沦为过客。而这期间部分自认为已经可以在俱乐部立足的球员,也就选择了叛逃。
本来还可以广种薄收,积少成多,但在地主催粮的U23政策下,顿时揭不开锅了。
当年图拔起用年少成名的王永珀、崔鹏等,自谦却又不失骄傲的说,自己只是提前让他们登场几年罢了。
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固不可取,目光肤浅故步自封同样误人子弟。如果连基本的U23主力球员都凑不足,这样的青训体系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