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漫画,不同解读

虽然相比现在带注释版本《父与子》,译林版称得上“无字天书”,但也不是完全的全图片,因为每组图片都起了一个标题。

最早接触《父与子》漫画,还是通过小学时代的《少年文艺》。那时候每次拿到《少年文艺》杂志,第一反应是翻到封三寻找漫画。

译林版首组漫画,在看到译林版标题前十几年,一直如学习作文一般理解,是父亲因为替儿子做作业,而挨了老师的打。教育意义在于指导孩子不能大包大揽。

后来看到标题,才有了另一种理解:父亲自不量力帮做的作业太糟糕,遭到老师的打,惩罚的是父亲糟糕的作业水平。

如此一来,不止整个漫画情节.连每个细节、每个人物表情,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

不过,如果漫画作为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的媒介,还是无字为好。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