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杯季军争夺战十一点开战,不用定闹钟观观战了。
对季军争夺战,有人说是失败者的鸡肋战,有人说是荣誉之战。这里面不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相对而言,季军对黑马的诱惑力更大,毕竟这真是的难逢的良机,虽说中立球迷只会记住金杯得主,但对本国球迷而已,这可能是国家队难以超越的高峰。
同样,季军荣誉激励的还有那些后辈球员。
今晚与黑马摩洛哥对战的克罗地亚应该最有切身体会。
同样的东欧球队,同一球员培训体制的克罗地亚,无论战绩还是球队状态,都与本届世界杯早早打道回府的塞尔维亚可谓天地之别。
而两队的分水岭应该就是南斯拉夫分裂后98年世界杯,同样对战荷兰队,桑尼的球队八分之一决赛大意捉放曹,而苏克在季军争夺战进球致胜斩获金靴。
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会成为习惯。
胜利者在不断的胜利中前行,失败者在一次次失败中沉沦。
也许,今晚的季军争夺战又是一个拐点。
忍者教练德尚
今天数据公司也给出了世界杯决赛的胜率对比,阿根廷以53:47的百分比领先法国。
这个胜率很眼熟,整天观战AI犬对战,棋局胶着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个比值左右。要是以此参考世界杯归属,还不如昨天的赔率呢。
与围棋AI存在的算法稀释同理,数据公司的分析缺陷是参考以往球员的表现,而一旦有球员出现表现异常,整个数据分析虽不至于基作废了,但胜率也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而此时对场上球员的调整,就看主教练的功力了。这方面菜鸟斯卡洛尼是根本无法与德尚相比的。
本届世界,姆巴佩因为频频贡献表情包,而得到“神龟”的绰号,而德尚才是真正的忍者。
德尚一向能忍。教练初期陪着降级的尤文在乙级联赛咬着牙忍,当了国家队同样忍。上届世界杯防守型中锋打法,把如日中天的比利时球员恨得想干架;本局世界杯贵为卫冕冠军的法国队,小组赛能输就输,淘汰赛能守就守,管他对手是英格兰还是摩洛哥。吉鲁老得没法两个禁区来回跑,就换格列斯曼当革命一块砖。
想赢法国队,难。
话虽如此,但这胜率已经比意大利世界杯决赛差得远了。
知足了,不是涨他人志气,只算是降低期望值,减少观战压力罢了。
观世界杯次场半决赛,笑嘴硬“主播主帅”
世界杯第二场半决赛法国队淘汰大黑马摩洛哥后,夺冠赔率反超阿根廷。也就是说,本场比赛的表现,是法国队本届世界杯表现最好的一场。
赛前曾经看到一篇新闻,已经卸任西班牙主帅的恩里克,接受采访时候说看了半决赛的球队,没有看到比西班牙更好的球队。
不愧为“主播主帅”,真真是网红风采,张口就来。
四强中既然有淘汰自己的摩洛哥队,那就应有所收敛,却口口声声说没有比自己球队更好的球队,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而终结摩洛哥黑马之旅的法国队,套用恩里克话,展现出很高的水平,并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
如此推算,法国队水平要高出西班牙一大截,无论是球队水平还是教练水平。
恩里克球员时代比不上德尚,当教练,水平更不是不在档次上。
煮熟的鸭子,就剩下嘴硬了。
冲动的代价
今晨的世界杯半决赛,是淘汰赛看的最为轻松的一场。
我在比赛前瞻中提到,阿根廷取胜的关键是除了梅西还有谁能站出来,在常规时间进球。某国内巨V更是在发文中提出“60分钟决定胜负”。
不知是不是受到舆论的影响,开赛后克罗地亚一改淘汰巴西队时密集防守的战术,对阿根廷进行压迫性逼抢,场上一度占据明显优势。
但32分钟,当我看到阿尔瓦雷斯反越位突入禁区造点那一刻,心中泛起一丝薄凉:这就是冲动的代价。
克罗地亚小组赛出线就磕磕绊绊,这还要沾了比利时自乱阵脚的光。十六强战被日本队拖入点球决战,只是日本球员四罚三失才得以晋级。
四分之一决赛,加时赛被逼平后内马尔冲队友怒吼:就剩下五分钟了,为什么不好好防守!
巴西队自乱阵脚给了16号佩特科维奇破门救赎的机会,否则凭他替补上场后的表现,足以加一个内奸的嫌疑帽子。
所以半决赛开始后,我实在不明白:谁给了克罗地亚进攻的勇气?
克罗地亚已经不是四年前的克罗地亚,他能再次杀入四强,完全依靠的是团队防守,或者说是人数优势防守,本场半决赛阿根廷就给头脑发热的他们好好上了一课。且不说前面瞎猫碰死耗子的佩特科维奇,即便后防上被吹上天的“新星”20号格瓦迪奥尔,也被梅西验出了成色。
不知梅西在一晃再晃再三晃,将球助攻给阿尔瓦雷斯破门后,心中会笑道:后生仔,后生仔啊……
阿根廷与克罗地亚半决赛前瞻
明天凌晨世界杯半决赛开战,阿根廷对战克罗地亚。
上届世界杯阿根廷最为窘迫的一战,就是阿根廷小组赛第二场对克罗地亚。首战被冰岛逼平的阿根廷,本想击败克罗地亚重新掌控出线命运,谁知却惨遭凌虐,0:3惨败,从而导致小组赛最后一战出现“全世界救梅西”的盛况,继而出线后遭遇法国队。
虽然缺少了攻城拔寨的曼朱基齐,和串联的拉基蒂奇,克罗地亚攻击力今非昔比,但阿根廷想过克罗地亚这一关依然不容易。克罗地亚现在是一个瘦小个领着一群壮汉踢球,半场防守的时候,球场都显得紧巴了。
阿根廷如果无法攻击得手,那就会被拖入克罗地亚人擅长甚至被神话的加时赛,那时候巨大的心理优势,往往就决定了胜负。
如何攻城拔寨,就看除了梅西,还有谁能站出来了。
有担当的凯恩,无应变的主帅
今天看新闻,在英法大战中罚失点球的哈里凯恩,并不后悔主罚第二个点球,因为那是他的责任。
哈里凯恩是继布莱恩罗布森后,我最喜欢的英格兰球员,与那些动不动就要撸袖子的球员相比,他的气质完全不同。
但那个点球,凯恩真的不该主罚。毕竟他面对的法国门将,是与他在俱乐部共事十年的队友洛里。没有门将比洛里更熟悉凯恩,连续主罚点球,压力完全在凯恩一方,而凯恩在心理战中选择了调整射门角度,导致把点球罚飞。
作为队长与第一罚球手,凯恩无法拒绝罚那和点球。但有人可以阻止凯恩主罚,也是唯一可以站出来改变罚球人选的,那就是英格兰主帅索斯盖特。
作为主帅,作为曾经在点球大战中罚失点球的球员,索斯盖特应该知道凯恩压力有多大。但他没有勇气改变,也没有能力改变。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索斯盖特展现他临场应变能力差的短板。如果英格兰要再进一步,必须换帅。
C罗,不合时宜的悲哀
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葡萄牙队0:1“爆冷”被非洲黑马摩洛哥队挡在四强之外。
比赛结束后,下半场替补出场的C罗痛苦不已,比赛结束后直接离场。
看到那场景,我脑海中出现的居然是李广列传中,李广最后的话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C罗国家队命运亦可称“数奇”,他年少成名,杀入世界杯四强,却错过了以菲戈始,德科止的葡萄牙黄金一代。待他挑起葡萄牙国家队重担,四战世界杯却再难更进一步。
六年前,葡萄牙爆冷击败东道主法国夺得欧洲杯,算是历史上最高荣誉。而那场比赛,C罗却早早因伤下场,只能在场下大声指挥队友。
也许从那时起,“原来,离开C罗葡萄牙队也可以啊”,无论是队友、教练、媒体,还是观众心中开始都油然而生。
随着时间推移,这成了绝大多数人眼中的现实。
但倔强如C罗,心中应该不会有此念头,或者说不愿承认。
所以37岁的C罗还要在自己足球生涯为自己梦想,再次踏上世界杯的征程,并拒绝再次作替补,当看客。
而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惊心动魄的阿根廷荷兰之战
世界杯阿根廷与荷兰的四分之一决赛,从荷兰队扳回一球后,就是站着看完的。看的可谓是提心吊胆,不止是手心是汗,而且肘部发凉。
虽说一直宣传梅西比赛看一场少一场,但也不差这三十分钟啊……
买票要钱,看球要命啊!
本来劳塔罗上场之前,似乎一切都在阿根廷掌控之中。说实话,虽然之前对劳塔罗评价颇低,但根据场上形势,感觉那时换人,他是最佳人选。
而荷兰队扳平,跟劳塔罗关系不大,只能说这倒霉孩子运气不好罢了。
荷兰队一番疾风暴雨般的长传冲吊,把阿根廷打的狼狈不堪,并在补时最后一刻扳平比分,把一只脚迈进半决赛的阿根廷拽了回来。
赛后梅西罕见发飙,批完把比赛吹的七零八乱的裁判,又讽刺荷兰主帅范加尔,放弃自己的足球哲学,只会派大个子上场高举高打。
还有比敌人厌恶的,更好的战术吗?
本以为加时赛荷兰队会乘胜追击,继续使用高中锋在禁区内狠“砸”阿根廷,没想到局势又恢复到比赛上半场开局那样的风平浪静。
这就如昨天所评莱万命运一样,长传中吊单纯一两个高点是不够的,需要禁区内进攻球员的配合,这种早成防守空虚的搏命式打法,不到迫不得已,球队是不愿意尝试的。
而阿根廷同样在加时赛最后阶段,换下后防主力利马,换上迪马利亚,同样使用传中一搏,只不过碍于球员身高,改换为禁区肋部而已。
显然阿根廷也不想进入点球,想把控住自己的命运。
好在足球上帝站在阿根廷一边。
传控战术被抛弃,兼谈莱万国家队命运
今天看新闻有关名帅卡佩罗对传控战术的评论。
他认为随着西班牙在世界杯上被淘汰,意味着所谓传控战术终于到了被抛弃的时候了。传控战术是需要巅峰期的梅西和伊涅斯塔这样的巨星来实施的。而现在的传控,控制了皮球,却缺少速度,这就没什么用。
看来,鄙人的观点终于有名帅给背书了。
卡佩罗还提到,西班牙的“伪中锋”战术是一种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长期战术而言,中锋作用是战术的关键。
不免为莱万,国家队的莱万感到惋惜。
如上届世界杯我评论那样,传控战术一度流行,除了跟风“胜利者”潮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控战术更为保险,一旦进攻丢球,可以凭借传控打法的区域人数优势,进行防守。
当时这个评论,是针对当年波兰队主帅的受访言论中,提到想执行传控战术有感。
波兰队中拥有当时一流中锋莱万,却想放弃中锋战术,改踢所谓的传控,无非是因为中锋战术更为冒险:进攻中如果围绕中锋莱万进行战术组合,不是简单长传冲吊那么简单,至少需要有禁区内接应队友吧。而一旦进攻受阻,防守就显得捉襟见肘。
这是波兰这样的二流球队不愿意承担的风险。
时兮运兮,世有千里马,无以至千里,命矣。
中国裁判世界杯之旅结束
今天看到新闻,世界杯八强赛之后裁判名单确定,中国裁判的世界杯之旅也就已经结束了。
马宁小组赛阶段被称为马四官,专职举牌。除了水平问题,我感觉这与马宁的主裁风格有关,毕竟世界裁判圈子也就那么大,谁水平怎么样,大家心知肚明。
偏偏马宁在世界杯开赛前的测试比赛中,延续了他的强硬风格,再亮红牌。
而本届世界杯小组赛红牌数量屈指可数,其中一张还是喀麦隆球员明知故犯,脱衣庆祝两黄变一红。
本届世界杯红牌数量剧减的原因,一是有了VAR,球员自然收敛不敢任意妄为,裁判也手下留情,等着VAR提示,威尔士门将那张补发红牌便是如此。
其次,就是换人规则的改变,球队每场比赛有五人可换,球员体能有保障避免了动作变形,同时主教练会防患于未然,提前换下身背黄牌的防守球员,降低了二黄变一红的概率。
如此一来,马宁出场执法机会就更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