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化的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在二战之后终于在祖先之地建国,或者说复国。对以色列这个国家,我最早知道并有印象是通过刘将军早年的小说《震惊世界的奇袭》。

那是当时少有的能对这个“犹太复国主义”国家说好话的作品。一度这是一个邪恶国家的代表,报纸上不断谴责其暴行,乒乓球名将因为遵上命在与对方运动员比赛弃权而失去夺冠的机会。

我们对以色列的态度这些年越来越好,估计原因不是网上充斥的什么为二战报恩,不过还是政治上的原因而已。

我们反对以色列,与其说是反对其复国主义,不如说是反对其“英美帝国主义走狗”的身份,若论走狗,因为他与“苏联同志的走狗”征战不休。现在苏联已经解体,政治上的对立也就淡化了,没有政治上的对立,经济利益就成了第一位。而原先攻击以色列为的是团结一众阿拉伯朋友,现在这些朋友阔了,并已傍上更大款的朋友,久不登门,所以多个朋友多条路,复国主义也就少提了。但依然警惕的原因,无非担心自家后院起火,所以不敢走的太近。

但这多少有些过虑。犹太复国主义并非是可复制的洪水猛兽。他是在原统治帝国崩塌的前提下才出现的,你不能说其他阿拉伯国家独立就是民族独立,到了以色列就成了复国主义,需要抵制需要打压。再者在希特勒二战大屠杀之前,某大国已经开始了类似的暴行,看看以色列前期领导人出生国籍就能看出。在此情况下,不在祖先的土地上建国,又能在哪里立足?

居鲁士允许犹太人复国,未因为其民族与宗教甚至结局而影响被歌颂。中国古代传颂“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义举又怎么能因政治阵营不同而被歪曲诋毁?

历史还是不要用政治方向衡量为好。

古今中外英雄同

时光如梭,风云人物悄然而去;

往事如烟,所有只是一场梦幻。

这是萨拉丁去世时,一位伊斯兰学者沉吟的诗歌。古今中外,英雄莫过如此。

《耶路撒冷三千年》不是一本纯粹学术性的历史书籍,书中作者并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虽然在书中他多次写到萨拉丁战败的失败,评价他长于政治而非军事,但这首诗歌足矣表达他对萨拉丁的肯定与情感。

而对萨拉丁的对手,十字军著名统帅狮心王查理,作者显然没有这种感情,在写完查理在萨拉丁军队前公开屠杀三千名穆斯林男女老幼囚徒后,紧跟写到:这就是传说中的骑士气概。

至于拿破仑,这位威名赫赫的法国皇帝,在作者眼里更是不堪,不但记述了他为了快点逃命,下令“安乐死”数百随他征战埃及的伤病部下,还不忘讽刺他逃回国去继续吹嘘他在埃及的丰功伟绩。

英雄兴于乱世,却是为治世而生。

耶路撒冷历史上从未停止动荡与杀戮,但当一位大英雄出现,总能带来一段时期的太平时光,但他们陨落之后,宵小之辈粉墨登场,则继之以更大的混乱与厮杀。

杨威利说所谓英雄酒吧里多,牙医治疗台上少。同样,英雄是典礼庆典上多,屠城掳掠时少;沙场强悍强敌前多,陷城妇婴老幼前少。如放下屠刀的才能成佛,能解救本可驱御的奴仆,放生本待屠戮的囚虏,方为仁慈,方为大英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古今亦通。书末美国大总统杜鲁门在回复以色列“帮助创建”的官面赞赏时,甚为不知足,自夸“我是居鲁士!我是居鲁士!”。重要的话说三遍,这厮还少了一遍。不知史,不知耻,虽有总统之位,不过历史一鼠辈尔。

历史的舞台

我对耶路撒冷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引起浓厚兴趣并促使我买这本书的则是电影《天国王朝》。也许这部电影太有名,以致书中用了不少注释,来对照二者的关系及区别。

虽然《耶路撒冷三千年》按照时间顺序,以期间的人物为主线,讲述耶路撒冷历史的写法,与房龙类似,但房龙因为讲的是圣经,更偏重其中人物人文方面的描述与评价,而本书更侧重史书记载及在此基础上的推论。虽然作者不可能不受西方主流历史观的影响,但看其中关于多宗教冲突,及十字军东征的章节的描述评论,还是相对公正而不像国内历史书籍那般偏颇夹杂私货。

本书从耶路撒冷有历史记载开始,到复国后的以色列重新占领西墙为止的三千年历史。耶路撒冷像一个舞台,从传说中的大卫,耶稣,到历史风云人物居鲁士,亚历山大,拿破仑,再到拉宾,沙龙,当然还有更多的豪强、信徒,平民、游客,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一出出或悲烈或卑劣的演出。这个舞台精心搭建又被无情拆除,曾辉煌又破败,但演出从未停止过。

看完这本书,和之前读房龙作品,而形成最初的感知反差极大,更不用说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了。但电影可以说更为神似,巴里安和大多数信徒一样,渴望到耶路撒冷得到救赎,却发现救赎只能靠自己。而耶路撒冷也真的如片中被拔高的萨拉丁所言,什么都不是,却又是一切。

超预期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几天终于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电子书翻完了。和儿子看《神曲》的感觉差不多,需要在正文于注释间不停来回。电子书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点击注释序号查看,不便之处是翻看跳跃章节来回切换没有那么随意。

书买的时候是9毛9,应该也不算特价,上架很久了,价格差不多也就是这个价位。之所以才买,倒不是因为评论中差评较多,主要集中在翻译质量,而是因为书籍介绍中直接标明译文有删节。

最近因为相中的书总不降价,所以也就下单了。粗略看完,发现确是一本好书。删节的无非是比较敏感的宗教与政治,但根据文中来看,宗教部分还是很客观的,估计主要集中在近代中东的主义之争。

至于评论中的翻译问题,本人感觉翻译水平尚佳,所谓不好估计是一些传统的人名、地名和我们习惯的传统译法不同而已。看完此书,很多历史事实与我们传统的官方宣传都截然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这点差异根本就不值一提了。

信息洪荒时代

我们上学的时,天天听到的是信息爆炸时代即将到来,但真正的体会到,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按一位同事说的那样,在网上随便看看新闻,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天了。

网络从宽带发展到移动,已经不止是信息爆炸,而是信息洪荒了。前几天国内舆论官方老大兼风向标人民网,炮轰今日头条,针对已经不是之前的其广受抨击的信息剽窃,而是信息推送的低俗化和媚俗化。

今日头条不像人民网这样根正苗红,背靠大树不愁吃喝,作为商业化媒体,靠的就是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要是满屏都是正能量,估计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我手机浏览器最早用UC,但很快就受不了那首先映入眼帘的所谓热点内幕,于是删掉只用小米默认的浏览器,每天自己进入新浪看新闻。但进入下半年,突然发现新浪网开始挤满各类花边新闻,而新浪原创内容越来越少,一个个标题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开始还以为网页是被劫持,但尝试网址访问,依然如此。于是只好放弃新浪,换成相对清爽稳重的搜狐。

岂止新浪,就连科技新闻APP快科技,里面的标题也充满了虚夸与暗示。网络初兴时代被认为不礼貌无教养的感叹号,则是在标题中大行其道。但看电脑版,则没有这些问题,同样内容的网页,标题也很正统。为了流量,为了光鲜的报表,也真是拼了。

如古人所言,书非借不能读也。也许知识、信息获取的越容易,价值越低廉。而现在这个时代,如雾霾版弥漫着的“信息知识”,已经不只是廉价低质的问题了。

狗仔与马仔

宣传片难免有些吹嘘夸张的成分,麦克格拉斯在谈到那场赛前醉酒几乎穿不上球鞋的比赛时,笑称在场上依然表现优异,有效遏制了对方的进攻。不知这是夸耀自己的天赋,还是讥笑当时联赛低下的水平。

作为在日本最成功的华人运动员,棒球巨星王贞治曾经提到自己职业生涯一段时期,早上日上三竿,才被经纪人从鬼混的旅馆里拎出来。下午比赛时,睡眼朦胧的他站在击球点上,本来心里还很忐忑,但看到对方的投手和自己一样也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心里马上就踏实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对王贞治保持的本垒打世界记录一直持有异议。

王贞治感慨,是当时的舆论的监督使得他们不得不收敛,从而提高日本职棒联赛的水平,也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

如果是现在,不用说麦克格拉斯醉酒上场,估计刚溜进酒吧就被各路大小报,电视台,网络媒体给围个水泄不通。至于坎通纳飞踹球迷,估计网络口水也淹死他了。

但在中国,舆论就要平和多了,毕竟要和谐嘛。再者丑事家家有,捂得住是高手。有背后俱乐部公关,经纪人维护,水军造势,没有摆不平的风波。再说,在现在一个演唱会可以让联赛改期的时代,就算有了事情,关注度能有多高。

即便有关注,有监督,但在管理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忽悠下,以后反落了个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的罪名,谁还愿趟这浑水?

于是乎,渝沈之战符宾的扑救熊姿还未在记忆中完全消散,天津德比的指责声再起。但更多的主流媒体并未投入太多的报道,口诛笔伐的主力反是自媒体。但同样有大量的舆论通过技术层面等多方位在“引导”大家:这只是一场正常比赛而已。

正常吗?一个当地体育官方机构在赛前大谈保级比金牌还重要,这样的舆论正常吗?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舆论环境的一个缩影。我不喜欢狗仔,但我更厌恶马仔。

羁绊与牵挂

上周五下班骑车刚进家门,就接到单位电话,需要回去加班。因为工装已经湿透了,加上本已下班,也没有人再查衣冠,于是便换上原先平日上下班的运动装骑车出门。

两个月未曾轻装骑行,再骑车上路,发现是如此轻松,已习惯了工装的约束,换下才发现自己力量要轻松超过自己肌肉的惯性。本以为最近两腿无力酸软是久坐的原因,其实只是缺少了原先力量的舒展。

加完班,匆忙下楼想赶回家给儿子做晚饭,却发现忙中出错,将自行车的钥匙反锁在办公室内。犹豫再三,只好将自行车留在楼下停车处,颇有一种遗弃的感觉。疾步往车站感,快到车站想起有摩拜可骑,怎么犯傻跑了那么远。

很多年没有盼着早点上班了。结束周末一大早赶到单位,看到自行车还在,心里一块石头方落下。

忍受羁绊,是因为有牵挂。有牵挂,有挂念,因为喜欢,也因为有价值,有利。想脱开,也要放弃,挺难。

被无视的权利

良好行业环境需要管理者、从业者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合作,而不能只是管理者的高压政策大棒乱舞。现在中国最赚钱的罚单,除了发改委,应该就是足协的了,每张盖了某小官蓝手写体章的罚单,每张金额都是五位数以上,可谓生财有道。

在麦克格拉斯的短片中,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情节,但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当麦克格拉斯因为酗酒而被曼联扫地出门时,为了减少麻烦,俱乐部提出用十万英镑买断他的职业生涯。从小教育缺失的麦克格拉斯,面对合同条款不知所措,好在他不是孤立无援,当时球员工会人员在旁边,在明确了当事人的态度后,工会人员立马出面代表球员否决了那份霸王合同。

在中超,同样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球员有为自己做主,或者帮助自己的人吗?欠薪,阴阳合同大行其道,受害者多是球员。即便是球员坑俱乐部的少数案例中,真正得益的又有几个是球员自己,他们不过是俱乐部、经纪人的棋子而已。谁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疏于管理的时候,工会被当做“自主管理”的虎皮,而强调绝对管理,领导权威的时候,工会就如手纸一样撇到角落,足球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李明与陆俊

昨晚看中超上港对战国安,在杨智一个标准的禁区内犯规被裁判放过之后,上港主教练博阿斯怒不可遏,被罚上看台。这点委屈都受不了,怎么在在中国混?要是他早来几年,在那个足协纵容甚至参与的假赌黑盛行的时代,还不当场吐血而亡?

当年声势浩大的打假抓赌的运动中,当听到原泰山球员李明被抓时,第一反应是“没想到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李明在泰山甲A时期国奥帮球员中,是效力时间最长,也是最受欢迎的球员了。但在双冠王后,他离开鲁能泰山,当时还甚为惋惜。之后他辗转北京,上海,深圳,不知是这种漂泊导致了他的沉沦,还是他的劣迹让他一次次被清洗。

高度近视的李明在号称“拼命三郎”,场上作风勇猛,甚至有些鲁莽。同时期的“金哨”陆俊就为李明的某些犯规解脱道:李明是个好孩子,就是眼睛不太好。

惺惺相惜的两个人在监狱相遇的时候不知有何感慨。

陆俊曾是中国第一金哨,我开始对他水平也很赞赏,但直到98年看了他执法鲁能客战重庆的那场比赛。那场比赛中鲁能好像是郝伟攻入一球后,边裁并未表示,但陆俊立马鸣哨吹鲁能越位。

我的怀疑倒不是因为陆俊无视边裁的专断,而是因为他过份的果断。在那种激烈的状况下,人如果能如此果断地做出否决的判断,只能说明他作恶之心是多么强烈和肆无忌惮。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陆俊那种钢铁般的神经,日韩世界杯上,某人面对哥斯达黎加前锋那脚犹豫的出脚,和丢球之后的表情连我家里那位不懂足球的,都看出那是多么拙劣的假球。

足球环境决定足球水平

麦克格拉斯与弗爵爷在赛场上一笑泯恩仇,退役后的他回忆这段波折经历,反思道:其实弗爵爷是一个正派的人,而自己却浪费那么多年的时间去记恨他。

这不知是麦克格拉斯自身成熟,还是看着周围环境与人的变化的感悟。出生在动乱年代的爱尔兰他,职业生涯的初期,所处的环境堪称混乱。身穿7号战袍,带领曼联渡过黎明前黑暗的铁汉布莱恩·罗布森,也不得不承认酗酒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含蓄地批评不应该在比赛前喝酒而已。

球场外也不太平,英格兰足球流氓臭名昭著,海瑟尔惨案后英格兰足球跌入低谷,足球成为低阶层的运动。

这迫使英足总大力整顿足球环境,无论是从业环境还是场外环境。这样才规范球员行为,让新一代球员更健康成长,提高联赛水平,而联赛水平提高,又吸引更多年轻球员和世界级明星加盟联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虽然英格兰国家队号称欧洲中国队,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超的高水平,竞技水平和商业开发水平,吸引世界当打明星球员的魅力。这点是单纯改一个中超名字,卖个注水的高价转播权的国内联赛所不能比的。不大力清理整饬联赛环境,只求虚假的繁华,一朝泡沫破灭,多少污秽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