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独侠科比

早上起的早,照例先看圈内新闻,首先看到的却是科比飞机失事遇难的新闻。
NBA接触早,但深入了解还是工作后随着看NBA直播打发上午休闲时间的事。而第一次看到科比,是通过大外甥卧室门上的一张海报。那张海报的主角是艾弗森,科比只算是背景,但看的多了,印象也就深了。
开始并不喜欢科比,在原先自己过网网站里面的评论也多是负面的。鹰郡的事情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不喜欢科比的独,一度打上了狂妄的标签。
最喜欢的NBA球员是巴克利,除此外的球星,无论从贾巴尔、摩西马龙,到伯德、乔丹,都感觉是球场上的汉子。而科比更像是富家大宅里惯坏的少爷。
反倒是在湖人豪门崩坍阶段,开始重新认识并喜欢科比。他的独,不止是自信,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妥协。
那些打出一个出彩赛季或者系列赛,就被捧为巨星的球员,科比足以投去不屑的一瞥。
科比,也是一条好汉。
世事无常,珍惜所爱。

高新技术难救老套剧情

昨天付费看了《惊奇队长》,很久之前上映的片子了,现在还收费,说明还是有需求。
前一部看的大片,是李安的《双子杀手》,是在看《名侦探柯南》时插空看的。当时看这部片子一是新片上线,更主要原因是免费。
当时正是VVIP讨论正热烈的时候,开始以为是为了平息众怒而促销,看过之后才明了,这样的片子要再收费,真是火上浇油了。
这部片子最大的卖点还不是威尔史密斯的分身演出,而是120帧的拍摄技术。开始列车高速驶过的镜头的确震撼,而这似乎是本片中唯一印象深刻的镜头了。
李安上一部采用此技术的作品,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那部片子中,此技术应用在美国的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的表演,同样震撼。
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时候,感觉片子是披着美国外衣讲李安自己的故事,对家、国、友的认知,所以在美国并不讨好,票房平平。
但那部好歹还是有小说原作的支撑,而《双子杀手》则完全输在片子情节上。
《双子杀手》片子上映前,曾看到一篇报道,说早在20年前剧本就定稿,只是因为技术无法满足,所以才迟迟未拍摄。
不知道所说的先进技术,是指的AI合成20年前的威尔史密斯,还是120帧的摄影技术。AI合成的小克,毫无20多年前《黑衣人》中威尔史密斯的风采。而据说为了减少120帧技术对观影造成的不适感,最后的决战的时间放在晚上。
这是糊弄谁呢?
什么减少不适感,产生不适感的技术是好技术吗?夜战无非是减少AI特效的复杂度,还有拍摄的难度,也就是为了好糊弄事。
在这个连终结者这样的超级IP都不好混的观影时代,这样一部所谓先进技术包装的,20年前的老套故事的影片,票房从舅舅家赔到姥姥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最清净的春节

也不是第一次在伟东过年了,但从没有这么清净过。
院子里的车位依然紧张,站在阳台往下看,半天见不到一个人。
不出门也罢,四个人聚在客厅一去看片子。从开篇儿子选择的《假面骑士》系列,到收尾的大片《惊奇队长》,乐乐奶奶都乐呵呵地全程陪同观看。
看完半价付费的《惊奇队长》,关电视各忙各的。看新闻,先是咪咕体育节目免费,接着PPTV也跟进,春节到元宵期间,所有体育直播都免费。
谁说商人重利轻义,为了让人们安心待在家里,现在真可谓地不分南北,网无分私众。
只可恨让莫雷那厮害得,马厂长想大方都没地方大方了。

特殊时期的除夕

已至除夕,诸多计划已然落空,但改做的总还是要做,虽然多多少少要打了折扣。
玉函山上依然车流拥堵,和儿子下车步行上山,一路轻松,没有气喘也算进步。烧着高香,爷俩低头看这手机,估计另一位也正在低头玩着游戏机。
大箱小包把过年的储备物资搬到伟东,这里面没有再忘记带上小米盒子。电影看不成,那娱乐项目就只能在家看电视了。本想为有线电视充值,但打开电视,久未缴费的有线电视依然能正常播出,为了让大家安安稳稳在家呆着别乱跑,国家还是尽心尽力了。
电视上关心的节目只是春晚,而当前形势下唯一不变的大活动,也只有是春晚了。

传播的不止病毒

这几天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已经泛滥,今天一个原先同事微信群里也不能免俗。在国外的几位原同事很关切,倒是本地某同事淡定的很。
也难怪,不说高雅的曾经沧海难为水,至少大江大河都经历过来了。03年旅行团从越南回来,同行的一个同事下飞机发高烧,人家直接帮着送医院治疗,有勇有义。这点小风浪真还不看在眼里。
静心而论,03年得亏没有微信,要不还不知自乱成什么样子。看这几天的所谓新闻集萃,不管是什么遭否定的偏方,不靠谱的揭秘还是正能量的逆向,大多只需要把03年的时间、地点、人物姓名改一下就行了。
在消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不需要用脑的时代,还是稍安勿躁,静下心来,保持平和的生活节奏,健康的身体状态,这比什么都好。
一切都会好起来。

再临淄博市中心

虽然经过一夜一早的准备,但因为沟通不畅,还是起了个大早赶个晚集,已经没有到淄博北站的火车,所以只能穿过拥堵的市里到老火车站,坐上到淄博站的火车。
从小就听乐乐爷爷说,淄博是个奇怪的市,有市名却没有市地。外地人出了淄博站,就问淄博在哪,站在淄博的地界上找淄博。
赵市长在位的时候曾有传闻,要把张店改名淄博,但后来不了了之。
出了淄博站,满眼陌生。
我最后一次自行来张店,已经是96年回来调档案了。而那时候来来往往也是坐公交车,唯一一次坐火车,还是89年8月从北京返回的事了。
坐上出租车离开火车站,直到看到新华书店,才有了熟悉的感觉。虽然这个新华书店显然也经过改造装修过了,已经不是那个我每次来张店都必定要流连忘返的地方。
不知我陪儿子逛书店时,儿子的感觉是否和我当年一样。

内心的暴戾难灭

网上拿《新世界》与《无间道》相比说是更黑暗,也是没有可比性。即便在大陆版本中更改了结尾,原结尾中依然是正邪判然的。
而《新世界》中就是一群坏人在勾心斗角,西装革履的黑帮份子,面目龌龊的警察,纯粹是反样板戏模式的,而首先丧命的居然是讲江湖道义和兄弟情义的丁青。
而最后上位的长相酷似钟汉良的李子成,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人。
在无间道三中,陈道明扮演的大陆公安卧底,能够判断黎明扮演警官的身份,是因为他开枪的时候,打的是腿而不是身体的要害。而刘德华扮演的刘建明,无论是第一部干掉曾志伟扮演的黑道老大,第二部干掉倪坤,还是第三部黎明扮演的警察,都是一枪毙命,尽展内心暴戾的一面。
《新世界》里面李子成一样,看似优柔寡断,但开篇清理内务时的冷漠,中间急迫杀死自己联络人是的恐惧,让他最后清扫自己上位路上的障碍时的决断,显得顺理成章。
而结尾的回忆,更是表明,他加入警察行列,才是入错了行。

依靠

同《无间道》里面傻强与陈永仁关系一样,《新世界》里面出场吊儿郎当的丁青才是帮派里面大哥。
但二人一见面,李子成对丁青送给自己的,从上海购买的假货一脸嫌弃。但这种嫌弃,不是因为自己被轻视糊弄,而是一种:跟你说这么多次,你就不听的的气恼。
在有汽车向丁青冲来的时候,虽然只是虚惊,但跟班位置的李子成第一时间舍身掩护,而丁青随后也一再夸张模仿李子成的动作。那不是对小弟忠心的赞赏,是一种对有兄弟关心保护的享受。
李子成在和上司见面提到丁青时候,脱口而出的是“我大哥”,然后才纠正为丁青。这个大哥也不是那种帮派意义上的大哥,更不是因习惯而改不了口。因为片子中李子成在帮派中,好像没有这么称呼过丁青。
二人的关系,老大不像老大,小弟不像小弟。
片子最后二人刚出道砍人的回忆,算是对二人的关系进行了交代。
可以说,没有李子成,就没有后来那个外粗内细的丁青。小弟李子成才是丁青的心灵依靠,丁青一切都为了李子成,他是李子成的撑天大树。

《新世界》卧底非无间

今天一早陪儿子做牙科检查。检查完毕之后,跟去年夏天一样,到山大附中周围转一圈,再请他品尝一下星巴克咖啡。
去年夏天在门诊外等候时,在简书上看到一篇介绍韩国电影《新世界》的评论。大半年过去了,通过爱奇艺断断续续看了大部,但没有完整细看完,主要是影片的基调过于黑暗了。
看过一份韩国电影历史排名榜单,《新世界》连前100都未进入。同时因为涉及到韩国华裔及国内老棒子,即便是韩国片,在国内是无法公映的。而这部影片在国内能引起一定关注,主要是沾了“韩国版《无间道》”名号的光。
无间道系列能够扬名立万,在于令人耳目一新的双卧底命运交汇的创意。但只是论警察卧底题材,即便无视无间道的跟风之作,港片里这种类型的片子多了去了。
所以说把《新世界》打上韩版《无间道》的标签,有些牵强,甚至有蹭热度走流量之嫌。单论卧底和人物形象,这本片子风格和人物形象,更接近周润发、李修贤、孙越的《龙虎风云》。
而如果非要贴个韩版标签,我会给他贴上韩版《特警4587》的标签。同样是卧底和黑帮老大,李子成和丁青的关系和感情,更像维尼和桑尼。

《新世界》相比较《无间道》来说,真的是太真实了https://www.jianshu.com/p/7246109b80ee

体重标志线

老妈最近的失忆是选择性,情绪化的。前几天唠叨起来,说乐乐小姑姑小时候不省心,害得我小姨从小带着她到处看病。
其实到处看病,吃中药家常便饭应该是我。自小体弱,身体好起来是从转学到北关小学后,每天长距离步行上学放学。从四年级开始以60斤为基数,每年10斤的体重增加,一直到初二,然后体重开始失控。
当时还不自知,直到高考军校体检,发现体重到了83公斤。
一个假期的放松后,进入大学体检,发现到了87公斤。
虽然山财伙食差劲,但这数字成了我大学期间的标志性体重。期间唯一下降的时候,应该是94年大三上张老师的财务管理课时,在收作业纸不收作业本的学习压力下,体重肯定大幅下降。因为那年寒假回家,老爸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是不是病了,小舅问我是不是拉肚子了。最实在的还是亲小姨夫,见了我一愣,直接给了我30块钱。
那之后一直到工作,虽有起伏,但基本难以下来87,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跑60多里地交换的时候。那段时间自我安慰:自己下盘肌肉结实。
等结婚后称了一下体重,到了89公斤,除了到潍坊踢四地市足球赛训练期间,再没下来这个数。继续自我安慰:家里伙食好。
再以后,等有了儿子,连体重都懒得称了。即便是18年大搬家骤降10斤,满怀期待称了一下,依然没有突破90大关。
现在还好,一下子突破两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