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简陋的武戏文唱

搬家之后,电脑被儿子霸占,我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目前电视剧最火的是《叛逆者》,网上评价颇高。接着欧洲杯赛前的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一些。
可能看的少且不连贯的原因,感觉一般。这部电视剧属于典型的武戏文唱,袭击日本将领车队的情节,一言带过,后面顾慎言营救林楠笙,扔了几颗烟幕弹就解决了。
虽然不需要诸如《伪装者》中,明台刺杀南云那样的大场面,但气氛铺垫还总是要的。
整部剧评价高,主要集中在演员的演技,而王志文则是演技担当。也许太看重演员演技了,剧情和拍摄被忽略了,难免有偷工减料,甚至投机取巧之嫌。

不一样的江湖,不一样的电影

昨天开了电视,发现记错了中超比赛日期,结果看了半部电影《师父》。
上次断断续续看过,主要是上半部分,这次看下半部分算是完整了。
可能是原作小说的缘故,初看的时候,感觉电影风格有些另类。但如果换个思路,影片中的武行本就是一个另类的世界,且非传统小说里的那种江湖,那这部电影就是一部良心之作了。尤其是与同类型的电影《道士下山》相比,更是天地之别。
也就是在转换思路之后,感觉影片的演员演技的确在线,与影片的风格,还有片中呈现的江湖保持了契合一致,并无突兀之感。而这正是《道士下山》最遭诟病之处。
还是值得有机会沉下心完整看一遍。

自己的代沟

昨天趁着爱奇艺会员的最后一天,把《唐人街探案3》大略看了一遍。
片子感觉一般,图个热闹而已,甚至是有些闹剧的味道。后半部分更是变成了前两部电影,加上三部网剧的大杂烩,有贩卖情怀及吸引流量之嫌。
在此前看相关文章中,谈及其中演员三浦友和,不少都是转抄同一文章的,说他因日本黑帮片而为影迷熟知。
当时还觉得有些可笑,笑那文抄公的浅薄无知、文不经脑。从电视剧《血疑》到电影《绝唱》,在国内最有名的应该也不是黑帮片吧。
等看了片子,发现跟自己脸盲没有关系,也跟三浦友和当年的爱情片中角色联系不起来,黑帮片就黑帮片吧。我孤陋寡闻,国内影视迷们至少能联系起来。
不止近四十年前的三浦友和,就是铃木保奈美出场时,也认不出三十年前莉香的痕迹。
看来这代沟不止是人与人间的,也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利益面前双赢难

最近网上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应该就是自制短视频的生死问题了。
本来短视频的存在与传播,尤其是诸如谷阿莫等人的作品,不管对作者,还是对版权方,都应该是双赢的局面才对:作者赢得声名,版权方获得引流。
无奈时代变了,就像文中所说的,以情节为重的《指环王》因为“拖沓”而票房失利,现在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大多数人已经没有时间和兴趣,观看一部长达120分钟的长片,短视频等于断了版权方的财路。
同时这还是一个流量泛滥的时代,一个刑满释放的盗窃犯,刚出监狱大门,都有一众公司高薪奉上。流量代表着利益,不止是短片制作人的流量和利益。
套句台词:错的是这个时代。

腾讯视频明明在合理维权 为何还被喷?-快科技-科技改变生活

应该是张国荣吧

很早之前,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正大综艺还一家独大的时代,有个系列节目是介绍电影特技的,属于侏罗纪公园诞生之前的初级特技。

记得有一期节目介绍的电影主角,是如日中天的施瓦辛格。片中有个特技镜头,是一个人转过身来,让观众震惊地发现:那人是老牌明星亨弗莱·鲍嘉。

当时看国外电影还少,后来在看过《卡萨布兰卡》后,通过网络搜索,才知道鲍嘉在美国电影史上及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此后一直在想,如果在中国电影中,需要出现这样一个角色,一个演员,让人一眼认出,并产生美好追忆的,会是谁。想过很多,由于中国电影出现过十余年的断档,无论是对赵丹等明星,还是观众都是莫大的损失和遗憾。

年代如果再往后推,能够当选,且少有争议的,应该是张国荣吧。

廖启智,电影黄金配角

昨天看到廖启智去世的新闻。今天很多后续新闻报道中,将廖启智冠以TVB黄金配角。
跟大陆一样,香港演员想获得认知还是通过电视剧。最早认识廖启智,是当年火的不能再火的电视剧《上海滩》,在里面扮演丁力的小弟阿贵。因为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所以也就记住了。
后来《上海滩》好像还拍了续集,只是因为没有了周润发和赵雅芝两大招牌,大陆没有引进,那里面廖启智扮演的阿贵,黑化成了二五仔。
其实廖启智的高光时刻,是两夺香港金像奖男配角。
其中获奖的第一部电影《笼民》,是90年代初,评论即便是大陆黄金一代,也拍不出的写实电影。片中也可谓是群英荟萃,黄家驹、胡枫、刘洵、乔宏。
逝者不可复生,亡国不可复存。不可复的,还有香港电影。

变相样板戏

这十来天,每天早上送饭后陪打吊瓶的时间,除了看kindle、打字,就是断断续续看电视。
房间里的电视早上播放的是正剧,从《隐秘而伟大》到《觉醒年代》。今天演到巴黎和会关于青岛问题的关键时刻,此前形象高大上的胡适,“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
刚开始看《觉醒年代》,似乎颇有当年《走向共和》之风,剧中人物众多,演员演技在线。但断断续续看了几集,实在看不下去,又不好打搅别人看,就正好跑到房间外面去了。
问题跟国内近代历史人物题材电视剧的通病差不多,一是想通过大人物的生活化,来展现大人物真性情的一面,拉近与观众距离,彰显人物真实性、剧情合理性,但又不能有损人物光环,束手束脚更显虚伪。
再者就是贬一个抬一个,无论是反面小丑还是落后分子,如同样板戏一般,就差脸上抹成白脸,画上豆腐块了,不免令人作呕。
目前看塑造比较成功的,也就是马少骅扮演的蔡元培了。除了马少骅的演技,还有就是蔡校长历史中正的声誉了。
好在从明天起,不用再看了。

英雄抱团

今天把kindle里面圣斗士第二辑,8到14卷翻完了。勇闯十二宫应该是圣斗士系列里面,早早到来的高潮情节。
日本人热衷于双雄对峙的情节,从最早的宫本武藏与风魔小次郎生死决斗,到现在依然延续的柯南与基德的相互拆台。圣斗士无论是十二宫还是后续的海王篇,无不是两两以命相搏的热血对抗。到了冥王篇,更是由单打独斗升级组团群殴。
此前看过一篇对比漫威与DC的文章。评论到,DC之所以被漫威压制的毫无还手之力,就是不会充分利用自家的超级英雄资源,只会各自为战。而漫威票房爆发,始于《美国队长3:内战》,一众早已登场的超级英雄,纷纷登场列阵,或结党群殴,或团结对外,观众看的眼花缭乱,热血沸腾,漫威也赚的盆满钵满。
当时看罢评论,就想:如果日本人拍DC超级英雄电影,应该差不了。
现在网上最火的国外电影,就是扎导版的《正义联盟》,而套路就是上面所述的超级英雄报团。
不过,记得当年扎导半道被开掉,也是众望所归,甚至现在被津津乐道的闪电侠趴在神奇女侠身上的桥段,当时也被加朵骂的狗血喷头,媒体上一时声名狼藉。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可谓成王败寇。

快餐吃尽老本

周星驰的电影《龙过鸡年》算是一个大杂烩:虽然继承着《逃学威龙3》的名号,但已经离开了校园的场景,搭档也由吴孟达换为陈百祥;片头部分蹭了《本能》的热度,后面则穿插了大量赌神、赌侠的桥段。

这应该是一部那个时代常见的,贺岁片性质的即兴之作。

感觉片中最搞笑的情节,是周星驰、陈百祥、梁家仁三人在警局准备合力痛打两个小“老千”,赌圣系列里面阿星的两大对头洪爷和大军。

现在电影无论海外还是国内,都在搞大格局,做大所谓的电影宇宙。而香港电影当年本来也可以做成自己的赌神宇宙,但却忙着挣快钱而错过了。

都说香港电影是快餐文化,其实早期并非如此,他本有着从孤岛文化延续的底蕴。只是在经济大潮兴起后,追名逐利吃老本而少积累,最终只落得家产败尽,风光成旧梦。

绝非烂片的《缉魂》

昨天晚上暴走到伟东接近一个来回。说是接近,是因为怕儿子下晚自习回家没人开门,从体育中心骑单车赶回去的。
没有时间看电视剧,就在电脑把电影《缉魂》看完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那迷糊不清的镜头感,以为是部烂剧,只是因为主演是张震才继续看下去。
继续看,感觉是部悬疑片,往后看感觉是狗血爱情片,再往后发现是10年后情节的科幻片,最后剧情反转,才明白原来是披着以上各种外衣的伦理片。
坚持看完而没有错过这部良心片,是因为主演是张震,张震基本算是影片的质量保证。因为拍《一代宗师》周期过长,习武拿了全国武术比赛奖项的张震,本片为了饰演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减肥减到恐怖的状态,这也真不是一个普通演员能做到的。
看片子时候,看另一个演员颇为面熟,但又想不起是哪一个。后来到网上搜了一下,原来是新加坡的演员李铭顺,范文芳的老公。
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