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临近结局,注水有些水

《风起洛阳》临近大结尾,虽说是最终悬念待解,但注水也越来越严重,而且注水注的还显得那么滑稽。奉御郎面对民众的那番演讲,简直就是痛斥一贯害人道的话剧演出。

这显然不应该是原作的情节,甚至也偏离剧组最初的剧本及后期摄制。

与《长安十二时辰》一样,剧中的历史大人物,除了最大牌的武则天,无论是太子,还是焕相,都使用了化名。

小说现在还没有出版,根据以往作品对马伯庸的了解来推测,太子自然是李显,而东川王应该是临淄王,后来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

如此一来,那高秉烛,莫非是高力士不成?

玩笑而已。

同编剧延续同名角色

昨天球赛转播中场休息时候切换频道,看到某频道正在播放电视剧《对手》
偶尔看了几眼,男主角的名字叫李唐,女主角名字叫丁美兮。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电视剧《面具》里面孩子的名字吗。
今天顺手浏览了一下《对手》的资料,真看出现在编剧地位不行了,查了好几个网站,才查到本片的编剧,果然跟《面具》是同一个人。
现在似乎编剧也懒得换名字了,《新世界》里面,无论是三个男主角金爷、铁林、徐天,还是女主角田丹,都是延续着编剧上一部作品《红色》的名字。
除了懒,当然也有感情成分在里面。

中国故事,西式思想

昨天双十二,本想接着活动促销,到当当看有没有网剧《风起洛阳》原作《洛阳》小说,结果找寻半天未见踪影。
搜索一下,原来这本小说不是冷门未出版,而是先剧作,后小说,估计一是互为噱头,二是保留悬念。
不过我对网剧对小说的忠实度,表示怀疑。其实《长安十二时辰》,开篇部分张小敬一出场,二者就已经背离。
我最早看马伯庸的作品,是《殷商玛雅征服史》,本不正经的故事,后面还加了一段侠义江湖版的西方人物小传,贞德、马丁路德化身中式侠客。
中国网上有评论,提到无论是《风起洛阳》的平等、民本思想,还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杀一人救一船人”的选择,都显示了剧作的西化普世内核。
只是目前还不知道,这是原作的风格,还是编剧的迎合市场的发挥。
我更倾向后者,因为至少《古董局中局》四本中,女主角几乎可以忽略。

对主角的信心

昨天《风起洛阳》,随着第二个高潮,剧集过半也告一段落,再看就要等下周了。
上周第一个高潮,情节抓人,是剧情与编导的功劳。这周的第二个高潮,是此前谜底的揭晓,剧情合情合理,并不突兀。此外除了主角黄轩,配角张俪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相比而言,另外两大主角似乎只是负责催泪发糖,难怪网上有评论发问:谁是主角。
为了平衡戏份,黄轩几集里面被排斥到主线之外,宋茜、王一博的演技虽然不能与黄轩相比,但也不至于剧情因为他们而变得拖沓。
只能说导演对他们的演技没有信心,而因他们而定制的剧情,拉低了剧集水平,也为他们招黑。
导演是难辞其咎。

求流量难免注水

经过前几天的补看,昨晚上《风起洛阳》进入一天两集的追剧模式。
经历过第一个高潮情节后,整个剧集的节奏慢了下来。如果说开始部分的慢,是控制得当,那从12集开始,这个慢就显得拖沓,也就是说开始注水了。
这似乎是改编剧的通病。有良好的原著做基础,剧情与人设也就有了保障。但电视剧毕竟不是小说,为了收视率,需要迎合观众,需要流量,需要给流量明星足够的空间,也就是表演的机会。
而这正是流量明星们的短板,甚至是孔雀的臀部。
往往这时候,是弃剧的开始。

低配质高的《风起洛阳》

今天又把笔记本架上了,吃罢晚饭开始在电视上看《风起洛阳》。
虽然开播伊始,本片是非不断,但看过几集,感觉还是值得一看。
《风起洛阳》网上评论为简配版的《长安十二时辰》。而我《长安十二时辰》看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配得上那华丽的布景、美工、道具,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表演都有些发力过猛。可谓是本末倒置。
有着同一问题的电影就是《妖猫传》。
《风起洛阳》虽然剧情紧凑,高潮不断,但节奏则要舒缓的多,也给了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
黄轩的表演自不必说。可能是年龄和阅历优势,王一博相较当时的易烊千玺水平更上一个档次,而宋茜的表演也并没有不少评论所说,沦落到快进信号的地步。
好剧不缺好配角,也不能省却好配角。而本片开始几集里面,最惊艳的配角亮相,是联昉的安白檀,那姿势,那表情,过目难忘。只是后面的戏份,要减色不少。

孝子购买英雄无敌3高清版

儿子从小到上大学前,计算机方面都是我大包大揽,包括儿子游戏账号注册邮箱,也是用的我常有邮箱。
上学之后,儿子在Steam购买什么打骨折价游戏,我能看的一清二楚。
今早起来,发现邮箱里有购买《英雄无敌3》高清版的邮件。
前几天感觉有些无聊,想来自从高考结束,不需要再完成了每月例行的炉石受虐任务后,就没有玩过游戏。当时就计划安装一个虚拟光驱,看能不能运行英雄无敌3,也算是娱乐一下。
没想到今天儿子就购买了英雄无敌的高清版,不用安装虚拟光驱,也不用看那大块的马赛克了。
真是亲儿子,心灵相通啊。

算得上良心之作的《扬名立万》

昨天过纪念日,又回到了原点。好在还有其他空巢老人相陪,吃罢晚饭后,意犹未尽,又看了一场电影《扬名立万》。

不知何故,影院拍片很少,本片是唯一可选的。早上因为对结局有些疑问,上网搜索的时候,才知道这也属于新片上映。

网上评论靠前的评论中,称影片为烂片的不少。现在似乎对电影评论,不称烂片就显不出自己格调高一般。

一部电影,只要编剧用心编一个故事,制片、导演用心找合适的演员,演员用心演片中的角色,那电影就不应该称作烂片。

这部电影算得上良心之作。因为除了以上要素,良心之作的标准,与小说是有自己的情感,哪怕是陈旧老套,上是正义,中为正直,低则为善良。

这部影片至少三者俱全。

风格高于内容的《诗》

天冷观影,相比春节期间看《人潮汹涌》的时候,影院里面疫情氛围已经轻松了很多。

同我和我的前两部影片一样,《我和我的父辈》也是由以时代线展开的四个独立单元组成。

其中三个故事,都具有着其所处年代电影的风格。相比英雄史诗风格的《乘风》,滑稽剧风格的《鸭先知》,小品风格的《少年行》,《诗》这个单元,有着那个时代电影罕见的文艺范,二人同行的镜头可谓美得让人心颤。

美则美矣,但切合电影主题论讲故事的能力,这个单元甚至不如《少年行》,不是我和我的父辈,而更像是我的父辈。

片中孩子参与感明显不足,似乎只是为了痛哭催泪与父辈同行,本不应只是找父亲,跟妹妹放孔明灯而已。

如果大雨那个夜晚,知道自己的父亲跟原先的父亲一样回不来,痛哭之后与母亲一起,在妹妹手电筒照射下一同排水,是不是更好。

美剧《基地》,网剧而已

自从chdbits关闭后,我也就没有再追过热门剧,只是通过浏览网络博文等了解一下而已。
最近大热的美剧中,根据阿西莫夫的小说改编的《基地》,评价两极化非常严重,区分两个阵营的标准,就是有没有看过阿西莫夫的原著。
为了造势,制作方苹果把阿西莫夫的儿子都搬出来了,大赞《基地》在各方面超出预期,其父未能将自己的理念与哲学思想搬上荧屏,但David Goyer办到了,同时还忠于原著。
有钱能使鬼推磨,反正阿西莫夫去世很多年了,不会像海明威那样痛斥电影改编自己作品,像是“在自己啤酒里撒了泡尿”。
不过也怪不得苹果。且不说《基地》只是银河帝国的第一部,阿西莫夫自己也是在后面几部中不断填坑补漏。何况,在快餐时代下,有多少人能把银河帝国全集,哪怕是粗略看上一遍。
只是,把银河帝国国王,写的那么不堪,还是有些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