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机刀枪入库

儿子开学一周了,在线上课的装备应该用不到了,至少是短时间内用不到,可以收拾起来了。
由于事出仓促,加上学习空间有限,所以线上开课的时候,临时征用了我的宏基笔记本,运行机器中的win10虚拟机上课。
本以为网课也就坚持一个月,谁知开课之后的复课日期一拖再拖,前年图便宜买的笔记本的显示屏实在累眼,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又从京东买的22寸显示器,连接到笔记本上,不觉又撑了近两个月。
都说win10稳定性差,但2G内存的虚拟机,跑了四个月没有关过机,也算堪用。
原先一直有构想,就是主机采用Linux系统+virtualbox+虚拟机,客户端使用显示器+树莓派等瘦客户端通过rdp协议连接虚拟机,可以节省成本和空间,现在看还是可行的。

又一个20年

在网络初兴,还没有网商的时代,也挺好的。
没有光棍节,没有什么520,也幸亏一年只有12个月,否则肯定还会弄出一个1314节来。
简单,少了很多花哨的噱头,也就少了选择的烦恼。选日子也不用压点、赶集,只是选择一个方便的日子,自己方便,朋友方便,来回不耽误工作。
虽说选了时间事情未办成,但至少做了决定,也进了政府机关的门。
当然,要是没有Bing的仗义担当,连门都进不去。
20年过来,挡不住的岁月,抑不住的期望。
希望一切都好。

习惯 不习惯

今天复课第一天,早上儿子如许三多一样,背着减了不能再减的书包,提前出门。我一本正经跟儿子拥抱送别,就像原先上学一样。
但网课期间在家日久,一切还真不一样了。
看着儿子空空的书桌,心里也空落落的。
昨天就开始为开学做准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对已经有些陌生的生活,还有未知的前景。
不用再端茶倒水,上午绿茶下午咖啡,自己也没有了喝茶的心情。到了做午饭时间,厨房转了一圈,也罢了做饭的念头。
真正有了下岗的感觉。
本来另有别事挂牵,所以更有些心神不宁。
儿子放学回来,和以往以及新规划一样,在操场跑了五圈。
看来一切恢复正常了,恢复到四个月之前的那种正常。
这种正常也只剩下一年了。

读书的好时光

早上吃饭的时候,提到吃人家嘴短的话题,儿子脱口而出:“……东家不好怎么办?骂!”
得知是鲁迅的话之后,我就在脑子里拼命找,是哪篇课文里面的,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问儿子,儿子说不是课本里面的,然后起身到书架上,翻找《华盖集续编》,一时也未找到。
这个月初吧,儿子的语文老师在QQ上问他最近读书了吗,儿子有些踌躇。我说:老师既然问了,就实话实说,课程紧没有怎么读书。
这个回答,大家应该都挺失望的。
上学的时候,条件所限,没有多少书可读。读到的书都当宝认真读了,等不上学了,有的是书可以读了,反而是读不了多少了。
最好的时光,剩下一年了。

不觉间已然长大

中午给儿子意大利面,久疏战阵加上锅小面多有些忙乱,就喊着儿子帮忙收拾桌子,准备奶酪粉。喊了两声没见动静,喊第三声时一回头,儿子低头站在我身后呢。
真是吓了一跳。这时儿子的块头更明显。
之前已经有两次感触到孩子们的成长。
第一次是大李领着小李到我们家。虽说他们搬家有段时间了,断断续续也经常见到小李,但开门看到他爷俩并排站在门口的时候,还是第一次感触到孩子成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第二次是14年年初,小外甥因家里有事住在我们家,和他乐乐哥住在一个屋。晚上睡觉习惯性喊洗澡,喊完不久,看着小的从屋里高高兴兴跑出来,大的慢悠悠跟在后面。
看着这一小一大,恍然间明白过来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

受益匪浅科普历史两本书

今天看到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新闻。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叶永烈先生的两本书深深影响了我。
一本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是我连蒙带猜冲字读书期的书籍。书不大,好像比普通书籍略宽,不是专门为我买的,是给乐乐小姑姑买的。这也是读书家里孩子多的一个优势。
看这本书,学文识字外,潜移默化给我打开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这也是读书最初的乐趣的形成。
当时没有看出版日期的习惯,原来那是60年代的刊物,现在很少有这样的科普好书,因为没有优秀的作者参与其中。
另一本《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考入大学之后在阅览室看的。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叶永烈,看完这本书之后,完全颠覆了之前对很多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认知。按照俗透了话就是:原来历史书应该这么写。
虽然对遵义会议排位次有些存疑嘀咕,但还是在学期结束后,给乐乐爷爷从东图买了一本带回家。
愿逝者安息。

普大喜奔,神兽归笼终有期

今天按照一位朋友说法:朋友圈已沦陷在特大喜讯里了。
经过一次次传言又否定后,学生复课时间终于有了准谱,虽然时间跨度宽了点。
真是普大喜奔。
但这只是一种压抑情绪的释放罢了,就像人们日常经常有的那样:受够了,怎么都比现在好吧!
真的会好吗?真的准备好了吗?
每个人往往只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或忽视或忽视,甚至赌上运气,而把应对的重担寄托在别人身上。
而殊不知,当有这种想法时,那就彼此彼此了。
别像姜昆相声《电梯奇遇》里面那样就好,现在已经没有电梯内外,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在一个天地里。
结束麻木的,进入曾经熟悉却又未知的生活。只能希望会好吧。

依然好胃口

中午用近年来少见的大西红柿,给儿子炒了一盘他最喜欢吃的盖浇饭。儿子很开心,开心的都忘了给他老爹盛米饭了。
和盖浇饭一起上桌的,还有用前天剩下的牛尾汤炖的土豆。那土豆小的,也只能切几刀成块炖着吃了。
看儿子快把盖浇饭吃完了,我就把牛尾汤里面所剩不多的一块牛尾放到他的盘子里。儿子一看,连忙阻止:别别,别串味了。
然后将已经入盘的牛尾用筷子拨到一边,低头仔细把盘子里面的米饭吃干净。
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他小时候。

好胃口的乐乐

人如其名柳遇春

小说杜十娘中有些人物名字初看,起的颇有些敷衍,什么李甲、孙富,从另一角度看,又颇有春秋笔法。
书中另一角色柳遇春则是人如其名了。
相比孙富那种嘴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甚至明路都热心指引的“朋友”,柳遇春就显得有些“消极”了。他显然属于怀疑主义者,遇事先怀疑否定,更多地是给李甲泼冷水,开始险些误了李甲的好事。
但他又是可靠的人,李甲落魄了,首先想到的是他,即便是杜十娘托梦也是托付与他。那应该只是他沉于世俗的外表,在得知杜十娘自筹一半赎金时,他不是摇头怀疑,而是大惊,等帮忙筹完赎金,又不愿让李甲领情,只说是自己不是为了李甲,而是“怜杜十娘之情”。
杜十娘的百宝箱为柳遇春所得,也是中国善有善报的传统故事结局。故事情节结局以柳遇春“叹息累日”收尾,更显其人格之高。
后面还有评论,李甲何止是不识美人,也是不识朋友。有眼无珠,果真“碌碌蠢才”也。

旁听唐传奇有感

昨天五一节假日结束,儿子继续上课。第一节上的是语文,虽然假期最后一天背课文《过秦论》、《石钟山记》磕磕绊绊,但看来还是过关了。
陪儿子听了一节课,讲的是《李娃传》。文章比较长,一节课并未讲完。而一向抠细节的语文老师,难得拓展讲解。
《李娃传》是介绍中国古代小说的文章里绕不开的名作,但这么多年来却也只是闻其名而未读其文。听着课,觉得后期的玉堂春、杜十娘都难免受了此文的影响,按现在的话就是致敬了。
晚上跟儿子提起此事,虽然没有买过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但这几篇儿子倒都读过。说到这几篇,儿子说按照现在的文章归类,也算是“爽文”之类。
想来也是,每天打开简书之类,满眼的诸如“窝囊女婿含泪签字”重复又重复的文章广告。如果当初天下霸唱预见到同侪后辈如此水平,会不会签下那满是血泪的插稻草契文。
当然,他没有料到的还有,自己出道即是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