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的缘分

媳妇住院第三天晚上,同病房紧急住进一个之前做过支架的退休大哥。同样也是进来后检查不出什么大的问题。
因为也是地质系统的,聊的也比较多。聊天中那位大哥提到自己年轻时心率低,体检的人还劝他当运动员去。
三年的经验,虽然没有台阶测试仪器,我测了一下他的脉搏,确认他不是运动员体质,属于心动过缓。
然后交流了一下他年轻时的情况,也与我提出的一些运动后症状吻合。而他也反应过来,住院前上午给孩子家帮忙,太累了才导致夜间身体不适。
他年轻的时候从事地质勘测工作,扛着苏联造的仪器爬山越岭,那时候的大强度劳动,锻炼了他的心脏,也掩盖了部分心动过缓的症状。但年纪大了,本就不那么强健的心脏,就为曾经的超负荷劳作还债。
看来体医结合很有必要。
这也算是缘分吧。

三国演义,《一站到底》之坑

昨晚休息前看电视,偶尔换到江苏台,正在播放《一站到底》的精华版。
这档节目是从第一期开始看的,檀越赢得众神之战也是整个节目的高峰。后来因为时间问题,再加上节目越来越偏重包装化,娱乐化,也就没有了兴趣。
昨天节目中擂主在倒数第二个挑战中,前面一波气吞万里如虎,却在祝融夫人使用什么兵器这个问题上傻了眼。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在三国演义相关问题上折戟的选手。今天节目中,又有一个高调选手栽在三国演义上。
实在不明白,对那些贴着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士,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就那么难吗?
还是花费这样的时间不值得吗?这可能就是学霸与我等学渣的区别吧。

旧书决定命运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巧合。前几天去伟东收拾书架,看到了几本老书。其中两本是我记忆中家里最早的书籍。一本是《第二次握手》,一本是《石迹耿千秋》。书应该是80年买的,83年进城前我就在农村家里见过,后来搬新家做了书橱,这两本书就是除去蔬菜技术书籍最早的住户。喜欢读书的我,偏偏没有翻看过。也许其中一本已经决定了儿子的命运。

阴历两周年祭

最近不敢乱说话。因为长久以来自感有些邪性,有时所说所想,偶有即时应验。
上周一跟儿子进城,返程候车的车站正对着中心医院,突发感慨跟儿子说:时间过的真快,两年前差点把你奶奶送到这个医院急救。
结果,第二天他老妈住进去了。
虽说只是走住院流程检查,但住了一周院CT、心电图等查了一遍,也没有查出问题。科学解决不了,不免就要求助神明。
病症根源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但有时候神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即便不用专业人士,我也能猜出八九不离十,因为快到老妈两年的祭日了。
上个月姑家表哥还电话提醒,别忘了两周年祭日。这个自然是忘不掉的,只不过原先计划是阳历,还遗憾儿子开学错过了时间,这下好,按照阴历也不耽误了。
拿到驾照已久的小子难得同意开车,一路顺利,算是好的起端。
在山上絮絮叨叨说了很多,两年的时间,多少往事已成追忆,更有未了的共同心愿留作长久的遗憾。
生前习惯儿媳妇给买衣服的她,现在挂念的不是衣物,同样只是对往昔的幸福回忆。
愿阴阳两隔的幸福彼此延续吧。

只求送神走

中午出小区,把儿子将要发挥作用的跑步鞋送去清洗。门口保安在挨个提醒进门的人们戴口罩,说现在要求加强防范了。
儿子开学日期终于确定,比预期的还早了一周。但还没高兴几天,济南这边又紧张起来了。
晚上小区全员核酸检测的人多了很多,利用排队等待的机会,又跟儿子核对了一下返校需要的必备物品。
现在是需要坚定信念,不敢再乱说话了。只求让小子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滚蛋,

不靠谱例证回忆

虽说爷爷独自看孙子不靠谱,但儿子也没有享受到这待遇,因为他爷爷早早被剥夺了单独看孩子的资格。
那时候家里大外甥也就会走路不久,难得被他姥爷带下楼玩,结果上坡时候摔了个跟头,碰巧鼻子尖碰到一粒沙子,把鼻子磕破了。也不能都怨他姥爷,谁让他鼻子大。
结果回到家,外甥他姥娘从用紫药水涂抹鼻子开始,就反复训他姥爷:你怎么能让他抓着你的手指头?!
家里还有我这个不嫌事大的,抱着外甥去照镜子,本来一直噘着嘴的外甥,一看镜子里鼻尖一片紫的自己成了小狗熊,顿时不干了。
结果害得他姥爷又重新被批斗了一番。
从那之后,我看孩子水平位次也就上升一位。
也算是血的教训吧。

不靠谱的看孙子辈之人

上周四晚上,心情不佳,便拉着儿子到融创茂饱餐一顿,感觉心情好多了。
回家路上,天还没有黑透,远远看到路边站着一个老头,脚边一个白色活物在活动。
因为这几年遛柯基,对狗有点了解,心想:博美?不对,没这么大。贵妃犬?胖了点。莫非是柯基,也学着我们magic打滚?
走近了才看清楚,是一个穿白背心的胖小子在路牙石上爬。
从说好听叫气定神闲,不好听叫一脸麻木的老头身边走过,我告诉儿子:看见没,这也就是爷爷姥爷才干得出的事。
接着又安慰儿子:放心,你有了孩子,只要敢交给我,我是不会这样嘀。
最差也就像上次在小区门口看到的那样,老的小的,坐在台阶上背靠背晒太阳。

遭逐客的马歇尔,战后欧洲之幸

下午随便翻看电视,看《大决战》演到蒋总统对协调三人组的马歇尔下逐客令,讥讽其不适合中国,该回美国退休了。

同《伟大的转折》中一样,吴奇伟回家看中医就成不了抗日名将,失意的马歇尔如果回美国退休,就没有其后的马歇尔计划了。

战后欧洲的惨状完全出乎马歇尔意料之外,这才催生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相比那个年代,今年欧洲的寒冬,真不是事。

同一漫画,不同解读

虽然相比现在带注释版本《父与子》,译林版称得上“无字天书”,但也不是完全的全图片,因为每组图片都起了一个标题。

最早接触《父与子》漫画,还是通过小学时代的《少年文艺》。那时候每次拿到《少年文艺》杂志,第一反应是翻到封三寻找漫画。

译林版首组漫画,在看到译林版标题前十几年,一直如学习作文一般理解,是父亲因为替儿子做作业,而挨了老师的打。教育意义在于指导孩子不能大包大揽。

后来看到标题,才有了另一种理解:父亲自不量力帮做的作业太糟糕,遭到老师的打,惩罚的是父亲糟糕的作业水平。

如此一来,不止整个漫画情节.连每个细节、每个人物表情,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

不过,如果漫画作为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的媒介,还是无字为好。

镇家之宝译林版《父与子》

在18年的大搬家中,陪伴儿子成长的书籍,包括一直舍不得丢弃的绘本,都搬到了伟东。

那天从新华书店回来,发现新家的书架上居然有一本漏网之鱼,也是镇家之宝译林版《父与子》。

这本已经是我购买的第二本,因为2003年购买的第一本还在伟东的书架上,内页已经被翻得散架。这也是硬壳精装本的致命伤,所以又买了一本同版本当作插架之作,只是这本已经是2005年的第7次印刷版本。

我对书籍出版社及版本的选择有些强迫症,译林出版社的20开《父与子》是我认为最好的。本书的编辑者也自认这个版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16开版本,是国内当前五花八门的版本的源头,颇有北协和南湘雅之傲娇。

如果给孩子推荐第一本读物,我定然会推荐这个版本的《父与子》。但前提是父母有足够的耐心,用孩子妈的话就是:当时一遍遍、反反复复给儿子讲这本无字天书,都快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