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卡雷谍影系列的第三本是《谎言定制店》,这本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影,只是片名变成了《巴拿马裁缝》,主演是以扮演007闻名的皮尔斯 布鲁斯南。
电影属于黑色幽默片,所以当时宣传的主要炒作点是007扮演者改变戏路出演喜剧。
但其实布鲁斯南喜剧没少演,比如窈窕奶爸等喜剧名片中多有露脸,而他出道成名之作《斯蒂尔传奇》,就属于轻喜剧风格的侦探片,这部系列剧与同期播出的硬汉风格的《神探亨特》,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中国,风趣幽默的斯蒂尔还是败给了“上帝安排的”亨特,播出的剧集数要少不少。这无关演技,只是因为神探亨特系列的快节奏,火爆的剧情,激烈的正邪冲突,更适合那时中国人的口味。
分类: 杂谈杂忆
无悔的失败
最近看书很慢,在加速看完勒卡雷的《永恒的园丁》后,断断续续接近一个月才看完作品集的第二本《伦敦口译员》。
相对于第一本的压抑感,第二本《伦敦口译员》要轻松的多。在这套书的封面印刷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评语,但感觉更像是出版社的广告招牌语,而不是作者的自评。
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奥斯卡多项提名的《永恒的园丁》,封面概评是“为了所爱的人,你能走多远?”这和小说内容还是很贴切的。但《伦敦口译员》的概评“是了无生趣的失败者,还是义无反顾的英雄”,就有些离题万里,不知所云了。
小说的主角萨尔瓦多,非洲混血儿,他并没有当英雄意愿,也没有当英雄的本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本性,率性而为,无牵无挂。所以最后的结局,对他也算不上失败,他失去那些似乎令人羡慕的国籍、地位、职业、薪水,但这些本不是他所向往的,抛弃了这些羁绊,他反而获得了自己真正的自由。
他是胜利者,无悔的胜利者。
一厢情愿的热情
进入新年以来,一直在强迫症的驱使下做着归档工作,今天终于完成了。看着那些在标题中出现的曾经熟悉,现在或依然熟悉,或已经淡忘的名字,不由感慨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一早就接到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活。虽意外但很简单,出门到上级单位跑了一圈就完成了。
如之前所说一样,别人干不了的,自己一样干不了;自己能干的,别人也同样能干。
但还是有些失落。昨天下午,搬数据算概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半天,其实结果已经注定了。
路上很冷,脑子也更清醒。自己认为自己为他人着想,实际那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换做是我,一样会做同样的决定。
意外可能有些羡慕的成分在作祟吧。
好演员难耐糟糕节目组
昨晚难得早早打开电视等着看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的大结局。经历了一系列戏精门、剪刀门、卡带门等风波后,这个争议不断地节目终于落下帷幕。
看节目主要想看我预测的结果准确。结果很准确,但过程很意外。
这不是说最后胜利者周一围胜之不武,而是他受制于节目组的赛制与水平。
之前就有媒体甚至嘉宾质疑节目组剧本的选择和改编水平,决赛更为明显,完全拉了演员的后腿。
且不说淘汰制对需要合作配合的表演是否合理,不用黑幕,当演员选择剧本角色时,就已经决定了胜负。
凌潇肃对阵翟天临,角色的不同,戏份的不同,必须收着演的凌潇肃完全成了翟天临的陪衬,所以吴秀波选择才那么艰难(如果不是剪辑问题的话),翟天临表演的好,但是在凌潇肃牺牲的情况下。
到了总决赛,剧本竟然找了一个现成的陈大导演的《赵氏孤儿》,这是一个什么烂剧本,让演员怎么发挥?所以单纯论表演,无遗是蓝盈盈最精彩,而另两位根本无从发挥。
如果是周一围和翟天临扮演程婴和公孙忤臼,平平淡淡分担救孤抚孤与赴死就义重担,那是多么值得期待。
但那就不是节目组的一贯的水平。
我的足球鞋
踢球的时候足球袜属于奢侈品,除了足球鞋,其他装备都将就,比赛的时候穿的五花八门,好在彼此熟悉,倒也人不错人。
我第一双足球鞋是乐乐大姑姑工作之后,在济南给我买的,金杯牌的。那时一双球鞋可以穿很久,一般都是鞋面漏洞,找个修鞋摊修一下继续穿,直到没法修了才换一双。
一直穿金杯的鞋子,后来厂子倒闭,牌子换成三球,依然是我的首选。之所以倒闭,应该是质量一般,加上双星鞋大火。那时回力鞋也是受到双星的冲击。但我不喜欢双星的鞋,相比金杯鞋合脚裹护脚面,双星的足球鞋鞋面宽,而且鞋带靠前,每次射门的时候,总是不趁脚,有种球鞋飞出去的担忧。
但最后还是放弃了金杯牌球鞋。在一场比赛中,我中场断球,转身想推一个直塞,但球却离谱地偏离轨道。在观众一片叹息哄笑声中,我低头一看,好家伙,新买不久的鞋子整个内侧全部裂开了。
好在观战的本家长勇同学跑到宿舍,把他的双星鞋拿来才解了围。从那之后,也只好勒紧鞋带穿双星了。双星质量是好,一般鞋底软钉都磨秃了,鞋面刷成灰色的了,依然没有破洞。
但之后紧10年,双星足球鞋似乎就没有进行过改进,依然有种飞出去的感觉。质量曾经是国货的最高目标,但创新进步却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已。国货们能够存活,靠的主要是中国的人口福利,那客观的消费者基数,但一旦和国外传统品牌正面竞争,就只剩下价格血战了,于是一个个熟悉的品牌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中。
最长的伤痕
因为皮糙肉厚的底子好,受的伤好了之后疤痕都不是很明显,只有左腿膝盖内侧的一道疤痕比较明显。
那次受伤想起来还有些丢人,当时是和一个队友的弟弟一起踢小场对抗,过他之后有些大意,没站稳就想做下一个动作,没想到比我小近三岁的那小子身体那么结实,硬生生把我掀翻在地,膝盖当时就在地上拉出一道口子。
四中的场地很邪门,地上总是不缺大大小小的石头,那时候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捡石头,扔石头,但下次依然遍地石头。那次受伤就是被地上的一块石头划伤的。
平时受伤后,都是外伤先处理利索,内伤先活动复原再回家。倒不是怕父母心疼,只是怕他们禁止我踢球。
那次是遮不住了,因为膝盖皮薄,一弯敷了乌贼骨的伤口就开了。这时候老江湖出马了,没有酒精,他老人家就把自己的白酒贡献出来了,倒在药棉上,然后给我处理伤口。
不知道那勾兑白酒不地道还是他老人家手艺不精,疼得我瘸着腿满屋子跑个遍,人家坐在马扎上还给我讲道理做思想工作。
说到受的伤,他老人家比我严重多了,算是半毁容,在莱阳农学院时候把门牙磕掉了。但他不是踢球时候受的伤,据说是跳远时候被自己膝盖顶掉的。这运动协调能力,也就别怪乐乐体育成绩差了。
伤多成医
相对肌肉拉伤,其他的皮外伤都算是小伤小痛了,基本上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时候踢球也不注意防护,最多守门员有副线手套加护膝,其实即便穿上足球袜也能起到防护作用。受的伤春夏天以擦伤为主,秋冬天以扭伤为主。受到伤多了,也就久病成医了,在创可贴还未普及之前,我是随身带着一块乌贼骨头,这可是祖传秘方,专治外伤。
那时候比赛受伤最普遍的是抽筋,说来奇怪,踢了那么多年球,我还从来没有抽过筋,倒不是体能好,估计是身体自我偷懒保护好。一般到了比赛后半段,场上抽筋倒地的人不断,这时一般都是我冲上去,三脚之内必定恢复。躺在地上的一看我来了,先咧嘴求饶,但还是乖乖把腿冲我摆好做好挨踢的准备。
在02年和大众日报社的比赛受伤后,算是挂靴退役了。那次的伤的确不轻,整个膝盖全部擦伤,敷上药后,不光膝盖受伤处火烧一般,身体也发低烧,在家躺着看了国足的世界杯第一战。但放弃踢球倒不是伤本身,而是因为在受伤的那一瞬间,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都没有了,如面袋子一般倒在地上。
知难而止,也算一种自我保护。
量力而为
与雄心壮志相比,虚荣心也能促进人上进,但人在虚荣心作祟的情况下,往往做出自以为是的傻事。
在“一球成名”后,我也想再进一步,针对体能差一点的情况下,我开始考虑借助外力。当时看到对维生素B的介绍,其中B6有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觉得可以试一下。
于是在对四砂中学的比赛前就吃了6到10粒药片。那场比赛我首开记录后,在终场前又扳平比分,打了加时赛。那些药片的作用绝对不只是心理作用,我从没有跑动那么多距离,比赛结束的时候,双腿还好,但脚掌疼得要命,回到家直到睡觉前才少量小便。
更要命的是第二天醒来,感觉到原先当守门员时被对方用膝盖顶伤的右腹股沟,奇疼难忍,右腿几乎不敢快走。之后几年间一直在恢复,用力拉伤,再恢复的痛苦中渡过。直到在没有操场的财院窝了两年才彻底养好伤,当踢完一场比赛突然发现没有再伤时,真的感到没有伤病是多么幸福啊。
人的体能有自己的极限,这种极限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当强迫自己超越这种极限,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伤害,而靠外力来超越,更是作死。
高光时刻
足球似乎是我在初高中学校期间美好回忆的一切,而高光时刻则出现在高二一个冬雨的下午的一场比赛中。
那场比赛的胜利本算不上多风光,因为对手是低我们一级的高一联队。但那一级集中了一批身体素质极好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个此前参加过市足球队集训的ni,从前他们初三开始就实现了下克上,在高三球队疲软的情况下,那场比赛基本属于高中最强年级的决战了,所以颇受关注。
相比连中四元的下半场,我更为自傲的是上半场。那也是我从门将转行后的第一场首发,而首发的原因是为了盯死对方的王牌ni。上半场我的贴身防守几乎让他在场上消失,除了半场结束前那次禁区前一对二的犹豫失球。
但身体素质的差异,已经让我没法下半场继续紧贴防守,而比分落后全队也只能进攻。但我比赛的第一个进球来的还是如此意外,当角球罚出后,我后插上来到后门柱,人到球到,说不清是脚踢球,还是球落下砸在我的脚上,但比分就是这样扳平了。
运气不是一切,但一切又离不开运气。而运气能激发人的自信,自信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
于是进球接二连三到来。我的大四喜压倒了了ni的连中三元。当比赛结束前攻入第四球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在操场沿边线围观同学们面前奔跑庆祝时,抬头看到教学楼上灯光映照的那些窗口观战的同学,那种自豪感从未有过,也再未有过。
第二天早上,从校门口到教室的路上,相识同学祝贺声没有停过,这是学校学习从未带给过我的。
有此一战,足矣。
值班效率高
利用值班的时间把OA系统的档案立卷工作基本弄完了。本以为周末没人用系统能快点,但待我手脚麻利键鼠协作操作完,还是不得不面对那蜗牛般的状态条发呆。
我对自己的计算机应用颇有自信,但是在我们的行业,速度快效率高,又有何用?在权限划分越来越严格的行业内,原来自己能解决问题的工具也被一一缴械,更没有什么用了。
不是无用武之地,而是跟不上时代了。
在发呆等待中,接了一个电话,凭空落下一顶不入品不着调的官帽,NND,位子说抽走就抽走,帽子倒是满天飞,人虽落魄,骨气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