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习惯

昨天早上坐火车,很是忙乱。找取票机,翻身份证,放回身份证,到了检票口发现还要验身份证,忙再取身份证。
慌忙间,后面一位阿姨提醒我的火车票掉地上了。如果不是好心提醒,背面朝上的火车票还真不好找。
今天想来,这竟然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完全独立坐火车。以前都是跟在别人后面,也不用操心,听从安排,步步跟随,用信任换省心。
旧的习惯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要打破了,需要重新开始,慢慢也会习惯了。

开场哨响起

中学时期迷恋足球,每天上学最开心的事就是踢球,似乎足球才是主要的事情,上课学习只是为了踢球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样。
平时踢球,也就是扔两块半头砖当球门,杂七杂八的分队开踢,难得有占用学校场地的比赛。而每次这种“正式”比赛,最紧张的只是比赛前,有时准备越久的比赛越紧张。
但和考试一样,一旦进入场地,直面胜负,紧张感也就消散殆尽。
虽然也有刻骨铭心的失败,而失败是门将必然需要面对的,但一夫当关,队友同心,却从未有过惨败。

中午给儿子送饭,准点到达,儿子还没有下课,依旧在门外静候。管理老师过来询问情况,知道是给儿子送饭后,半说给我听,半自言自语道:你这个大儿子,真稳啊……
我也没好细问,这是夸小子呢,还是拿他没办法呢?
正常的课拖了28分钟,儿子才收拾书包出来,期间抬头看过我一眼,然后继续低头上课,真希望老师说的稳是这个意思。
我毕业基本确定工作单位离家返回报到的时候,乐乐的爷爷只叮嘱我一句:就是要安排你看大门也要看好。我回答也干脆:看大门我也要是看的最好的。
时间过去20多年,这样的话真是过时了。我跟儿子说,希望他努力,将来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每说到此,儿子总只是笑笑,笑里少一丝信任,多一丝敷衍。
希望他现在信了。

低价书的时光恐难返

估计是因为中美谈判的缘故,近几个月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再度加大,淘宝网上卖书的不少店铺关门,有的转到孔网继续经营。
我一向支持正版,购买的复印书籍都属于国内不会出版的资料。但照此形势发展下去,有的书还是先下手为好。
另一方面,盗版受到遏制,正版也就不需要低价促销谋生存了。亚马逊的电子书已经很久不再搞定期降价活动,我收藏的那些书籍基本都在6.99元这个价位,不用说原先的1.99,就连原先普遍的3.99元都很少见了。
周四突然发现,原先价位一直高高在上的《金田一探案集》第一辑在镇店之宝活动中,卖到了29块9,如同捡到大便宜一般,马上下单购买。买完后一算,9本一辑的单价这也比当初心理价位高出一半了。
没办法,形势如此,算是备下书籍吧。只是希望能有时间看书,这与之前的悠闲是完全两种状态了。

老了,累了,懒了,很好了

晚上给儿子做饭,前几天吃了几天盖浇饭,本想换换口味,但一想儿子既然爱吃,也给他送不了几顿了,还是做了一份。
送饭路上,接到乐乐奶奶的电话。电话里老人家脑子话语都条理清楚的很,先是询问核实情况,关心小的后,开始安慰鼓励加提醒,20多年前我毕业工作时,她都没有说过这么多话。
结束通话,我突然有种悬疑片结局,幕后老大原来是不起眼的垂垂老矣的老大爷老大娘的感觉。
看来她老人家脑子还是清楚的,只不过是老了,累了,也就懒了而已。
很好,很好。

传递

现在是电商时代,已不需像薛平贵那样备下“十担干柴,八斗老米”,但心里总是挂牵着什么,趁着昨天加班的空余,到沃尔玛逛买点生活必用品,聊以安慰。
在里面转了一圈,发现除了家里将要见底的生抽,其他需要买的真不多。选择生抽的时候,发现在原先金标生抽的旁边新增了一个锦标生抽。
第一次看到这个标准,不知与金标有何区别,但看到比金标便宜几块钱,也就没有在犹豫直接拿金标的结账。
酱油不必讲究,但也没有必要贪图便宜。
小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酱油、醋还是散装论勺买。相对只有7分钱的醋,酱油倒是分1毛2和1毛7的两种。乐乐的爷爷分的很清楚,炒菜用1毛2的生吃用1毛7的。
那时候卫生条件没法和现在相比,每次买回好酱油,他老人家为了保证卫生,都先倒到碗里用锅蒸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再将消过毒的酱油倒进瓶子。
我喜欢在旁边看他专注地操作,不觉间也将满足与幸福传递给我,现在依然在眼前在心中。

回忆的不过是情怀

昨天中午给儿子送完饭,发现单车已经被下课的学生扫走。难得好天气,于是步行回家。
沿着老大观园商场南边的那条街往回走,在一家音像店前不由驻足。这条街曾经非常熟悉,工作初期午休时间长,经常到这边找特色餐馆吃饭,或者闲逛。更早的时候还是学生时期,到这边来则主要是逛音像店。
现在路的南边基本都是无特色的餐饮小店,没想到的是居然还存在着一家音像店。也只是意外驻足观望而已,现在已经过了那个时期,音像店更像是古董店了。
继续前行,穿过纬二路转到纬一路,照例进思味特店看了一下。20多年过去了,这条街上唯一还存活的就是思味特了。里面人不少,但依旧没有枣泥面包。
我对思味特的印象只有枣泥面包了。21年前因机构撤并在鲁能大厦闲待半月后,重新上岗干交换。结果遇到了精品搭档,上岗伊始就把我一个人扔在那里不知去向,我面对一堆单子、票据笨拙地清分。如果不是后来的媒人看到,过来默默坐下帮着我,估计二场交换开始也干不完。
送完交换包,回来几乎是两眼抹黑扶着门进的思味特,那个点大块头的面包就剩下枣泥的了,那时真能体会到朱重八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了。
后来每次进思味特都找枣泥的面包,但居然一次都没有再遇到过。
也许,一切只是情怀而已。

静静旁观

周六楼上邻居开始装修,噪音把音量调到最大的电视声音都压下去了,这倒不影响儿子做作业时我在旁边看球赛直播了。
儿子并未受影响,我们在旁边悄悄观察,他脸上甚至没有一丝烦躁的表情。看来娱乐区也罢,养老区也罢,对儿子影响都不大,只要别遇到不平事就好。
今天儿子去上辅导班,终于不用受噪音骚扰了。
因为上课的地方中午吃饭不方便,于是还是做好饭给他送过去。赶到教室门外,下课时间快到了,在门外等候,学生们一个个出的差不多了,还没见儿子的身影。后来通过半开的门,看到在后面课桌旁,儿子正和老师头挨头接受辅导。
第一次看儿子上课,是陪他到山师附小入学面试,当时倒不怕他紧张只怕他浮躁,但进了教室,无论坐姿还是表情都规矩得体,一次也没有回头看我,似乎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两个。
我站在门外静静看着,第一次体会到乐乐爷爷当初的心情。
一晃已过了快十年了。
相信儿子已经尽力,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再努力一下。

选书二择一好决断

儿子前天把《唐璜》下册放入书架,从寒假前开始看,期间经历了春节假期,半个月的时间读完,考虑到本书属于叙事诗,这个速度倒也正常。
在继续选择下一本书的时候,儿子有些犹豫,看来想选本娱乐类的,但又怕我说他看闲书。我本来想推荐他看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但又怕这本书的文化部分过于枯燥,而历史部分与他们学校所学体系不同影响了考试。
于是又推荐《万历十五年》这本神书。买了好久,我也没有翻看过,只是看评论似乎做历史学问必读此书,就像写小说必看《百年孤独》一样。
二者择一,似乎就好选择了,儿子还是将《中国通史》放进书包,虽然有些不情愿,嘴里好像嘀咕着“又是通史”之类。
好歹算是正经书,要是能把文化部分看完就更好了。

好歌不衰

最近看到童安格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评论多了不少,这主要还是沾托赵雷《成都》的光。
初听《成都》的时候,就有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但说到抄袭,身为乐盲,感觉倒不至于,好歌的旋律总能打动人心,歌迷如此,歌手也是如此。
但有些评论过于护犊子,甚至贬低他人,就令人反感。童安格和他的歌还没有落魄到蹭热度的份上。
歌手的黄金期并不长,不用说各领风骚数十年了,如果没有商业包装及助推,十数年都难,尤其是那些创作型歌手。
前段时间王杰被网络传言当年是遭人陷害而退隐歌坛,这似乎不是王杰本人所说,而听着王杰的歌成长,见证着他的兴衰的我,期间也没有听到看到过相关报道。这类流言和郑智化因为唱《大国民》被打断腿一样无知可笑。
歌手兴衰更替本是常事。王杰之前的台湾天王偶像是谁?是齐秦。齐秦还好,而王杰同时期的女歌手是方文琳,替代的是杨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她们?
由来只有新人笑,不变的是商业利益,而超越他们的还是歌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