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杂忆

在电脑报的《纪念格鲁夫君》一文中,对格鲁夫在国内众多译名颇为感慨,认为那是格鲁夫在内地渐不为人知的一个例证。
相对乔帮主的独一的译名,格鲁夫的译名是多了点,但这个应该和知名度关系不大,而是和作者发音及翻译习惯有关。即便在格鲁夫如日中天的年代,亦是如此。正规出版物上,多是格鲁夫,而英特尔内高层虞有澄的《我看英特尔》中则是另一个常用的葛洛夫。
给外国人译名冠以百家姓为首,似乎是港台的习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量外国资料通过香港而来,外国人的译名难免带有港台腔。
最早接触外国人译名和足球有关。86年世界杯前购买了足球报出版的世界杯特刊。说是特刊,其实就是香港杂志的摘编。看那里面的译名,真是一头雾水。俱乐部里面什么阿仙奴,祖云泰斯,车路士,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阿森纳,尤文图斯,切尔西。
那时电视转播稀罕,不知道球队也就罢了,球员自以为知道不少了,但看了里面的译名同样云山雾绕,最难猜的是薛高,猜来猜去,才在另一本杂志上通过图片找到答案,原来是当年三巨头之一的白贝利济科。与这个相比,后来的诸如什么朗拿度,碧咸算是好猜的了。
随着国内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人物译名终于脱离港台腔了,但不同媒体间标准不同,同人不同名仍然明显。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古利特了,古力特、许利特存在时间算是短的,古利特、居利特分属的两大足球报刊还为此而互相标榜本方才是正宗。
最后译名都被新华社所一统。
但新华社也不是总是正确的。疯子伊基塔刚为人知的时候,某球报还引经据典,说别人翻译不妥,按新华社翻译标准应该翻译以赫尔开头的。
但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拉丁语系里面,姓氏前面H开头是不发音的。
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